基于核心素养下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研究

2017-11-27 04:01:10魏亚楠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

魏亚楠



基于核心素养下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研究

魏亚楠

利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核心素养下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中存在缺乏基于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缺乏教材的整体规划,缺乏对教学目标的有效把握等问题。研究认为,应当突出课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各领域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学生的核心素养;中小学体育课程;课程衔接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的结构模型。2015年3月30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建议》(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要根据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1]。文件一经提出,便极大鼓舞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态势,为基础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为体育课程革新提供了养料,成为推进体育教育领域实现课程价值诉求的“主导”因素。

中小学体育教师需要应根据社会发展要求,以学生身心发展为重点,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准则,以创新具有特色的体育课程为目标,以选择集约高效的课堂内容为要义,以落实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为方针,在核心素养发展意见为根本的教育改革之下,打破学科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短板的壁垒,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调整课的结构、丰富课堂内容、加强课程整合等方面将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转化成中小学生的素质,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分阶段、分层次从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技能等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并对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指导与分析。

1 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的研究价值

1.1 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顺应了国际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不断推进一些专门性课程体系的研究。例如,美国的幼小衔接、英国的中高职课程衔接、北爱尔兰的中小学课程衔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研究。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科教学开始关注学科素养的课程设计。因此,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体育课程教学应遵循学生生理和认知发展规律的特点,考虑自然增长和外部影响因素。根据学生体能增长速度的特点和增长速度的基本趋势,以及生活环境对学生体能发展的影响[3]。研究表明,学生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是循序渐进的,其学习实际上是对新旧知识的整合及构建,呈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其思想、行为、个性特点、认知水平及其发展趋势是千差万别的。由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转化为课程衔接的综合化、整体化,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是学科课程衔接的核心课程衔接观[4]。从内容上,体育教学内容要按照体能的自然增长、外部影响因素和认知的螺旋式上升结构进行编排和教学,侧重于在课程标准、教材、教学三个层面上的衔接;从程序上,课程内容体系的表达应衔接有序,体现螺旋式上升的课程观;从实践上,教学中要衔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关注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的联系与整合以及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关注学生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个性发展等方面的衔接。

1.2 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现阶段的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中,课程衔接是国家课程目标实现的具体化体现,也是国家课程进一步优化、发展的保障措施。《意见》提出了“加强各学段教材上下衔接、横向配合”,并且提出要贯彻五个统筹规划,对课程衔接提出了全面、系统的要求[5]。提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打造切合学生生活的体育学习内容。努力建成中小学各学段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科学合理的课程教材体系,从而使各学段相关学科的育人目标和要求依次递进、有序过渡,教材内容上下衔接、横向配合[6]。应明确各学段教育功能及育人目标,使其依次递进、有序过渡、要避免有学科客观存在的一些内容脱节、交叉、错位的现象[8]。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课程,应采用了逐步拓展、螺旋上升的结构,并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出发点,教师针对体育衔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予以及时纠正实现体育课程衔接的平稳过渡。

1.3 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的研讨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

经知网通过篇名查阅到18篇关于中小学体育衔接方面的文献,大多是关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发展等几个方面的研究。关于体育教学目标方面的研究有李树怡等人提出为实施体育教学必须较好的解决各级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区别和有机衔接问题,建立起一个有机联系但又侧重科学的体育课程目标体系,为贯彻《课标》提供理论依据[9]。因此有学者从中小学培养体育师资方面进行研究,例如陈轶艺提出要密切关注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同时加快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自身建设,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合格的体育教育工作者。曾小松对体育教学策略方面进行研究,从中学到大学体育课程的差异、教学衔接的策略对中学和大学体育课程进行详尽的探讨,并以足球为例分析大中小学整体课程设计出现的问题。这些研究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高度,以课程衔接为切入点,为体育课程衔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 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2.1 缺乏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

从现有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分析中,发现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之间有效的垂直衔接关注不足,缺乏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整体的顶层设计,导致在体育课程中素质教育目标难以落实,给一线教师的实际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当前,在体育课程的设计方面,大部分的教师对体育学科的育人观观点各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在体育课程设计和理论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如何将体育的学科特色体现在育人全面发展为主旨,提升人才培养为目的,创设核心素养相融合的“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强大举措。二是在课程目标的落实过程中,如何真正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自主发展、能力提升,为学生适应社会、面对未来培育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

2.2 缺乏教材的整体规划

由于各阶段的课程目的区分度不明显等原因,小学、中学、大学的体育课程衔接出现了难以逐层提高递进的局面,正如原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杨贵仁指出:“目前,我们国家学校体育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即大中小学之间相脱节,没有把14年的教学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没有在这14年中根据学生在不同时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和其他规律进行研究,也就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小学管小学,中学管中学,大学管大学,这就会出现低层次的重复[9]。又如王庆环所说:我国中小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缺少学段间的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缺乏不同学段之间的有效衔接[6]。

2.3 缺乏对教学目标的有效把握

由于同一主题的内容在小学与初中阶段涉及到的难易程度不同,因而教师需要明确其学段要求。例如,在教授学生“前滚翻”教学的时,老师应引导学生“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看天的游戏,看谁看的快”,体育课多以情景式教学为主。在初中阶段的体育课程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主,注重学生体育认知和体育技能的培养。在教学中,体育课程内容的安排应以实现这一目标为任务。但是大多教师不能准确定位,使中、小学停留在同一层面,缺少有效的过渡。使学生不能形成螺旋上升的知识结构,思维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阻碍。

3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的有效途径

3.1 突出课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视角对体育教学的整体结构和关联性进行分析,对体育课程内容的教育价值和教育核心进行有效的阐明。构建体育课程核心素养体系,就必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教学目标,结合家庭、社区等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体育实践的机会,重体育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原则等方面进行整体的设计,对学生思维、能力、情感的形成进行整体的规划。逐渐形成的知识、能力、态度等的综合表现,使学科课程的衔接超越知识技能层面,实现综合的视域。为将落实体育课程目标的同时,将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的具体内涵发生联结,并形成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整体框架和综合体系,以培育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

3.2 突出各领域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要整体把握中小学体育课程,实现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的连续性、统一性、整体性。教师要通过对比分析《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的小学中学分段要求,不断丰富、完善义务教育体育课程结构内涵。要依据《课程标准》,明确各学段的链接要求和水平划分。由于小学以形象思维为主,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动作示范的重要性,比如在组织学生游戏时,不能只注重口头语言的传授,主要还是依靠学生和教师扮演角色实施教学。理论与实践对接,不能只注重理论的教学,实践也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找到教材各个领域所反映的,适应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相结合的关键点,并呈螺旋式发展。

3.3 突出知识的结构性和逻辑性

教师要从教材结构体系出发,理清中小学教材内容体系,明确知识间的前后联系;按内容呈现和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两个维度比较教材内容的衔接。从内容上,衔接可分为垂直衔接和水平衔接。垂直衔接即为继续性,水平衔接即为统整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体育学科特征和本质特点,采取不同的衔接方式,给教师与学生以自主的调整空间,并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有效衔接方式。从学科内容组织形式上,一是直线式,即学科内容采用环环相扣、直线推进,不相重复的排列;二螺旋式,即强调学科内容重复出现逐步扩大知识面,逐渐加深难度、螺旋式上升。[11]教学中需要对中小学教材内容进行结构分析,明确不同学段的知识体系及教学要求。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摘编)[J].青海教育,2014,12:4-5.

[2] 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J].教育科学研究,2014,03:5-11.

[3] 矫志庆,矫洪申.试论新型《体育与健康》课程类型的建构[J].山东体育科技,2011,(01):50-53.

[5] 李媛.关于学习新课程的思考[J].现代交际,2013(7):175-175.

[6] 张俊珍.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中小学数学课程衔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2:56-60.

[7] 田慧生.加强学科统筹深化课程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4-06-23(8).

[8] 杨九铨.关于课程衔接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5,(8).

[9] 王云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之研究综述[J].内江科技, 2012, (01):86 - 87.

[10] 曾小松.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的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12,08:55-56.

[11] 李琳,周国雄.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EDA技术》课程改革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0,(30):160.

Research on the Conne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Based on Core Literacy

Wei Yanan

Using literature, logical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e connection of PE curriculum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based on core literacy is studied.The results show that:problems existed in the connection are mainly shown from the lack of top design based on core literacy, overall planning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effective teaching goal orientation.The paper illustrates that the coherence and systematization of courses, the continuity and systemic of knowledge from different areas, as well as the integrity and comprehensiveness of courses should be emphasized.

core literacy of students; primary and secondary PE curriculum; curriculum connection

魏亚楠(1991-),女,山东临沂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221116, Jiangsu, China.

G807

A

1005-0256(2017)07-0071-2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07.031

猜你喜欢
学科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40
近观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22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 03:12:18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