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思社
总是不能止住泪水
——重读《卡门》
◎户思社
“梅里美在文学创作上称不上伟大,然而却是法国十九世纪最富有艺术魅力的作家之一。”独特的梅里美使很多文学史编撰者无所适从,他们常常在写到梅里美时,要么寥寥数语,或者作简略的介绍: “法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大致以1850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代表作家是斯丹达尔、梅里美、巴尔扎克。”要么只字不提。梅里美的缺位,往往成为文学爱好者的憾事,茂密丛林中的一缕奇异芳香,被莫名其妙地吹散。追回散落的花瓣和逝去的芳香,重温文学史上的辉煌,突然间变得那么重要。
“作为戏剧家和小说家,梅里美最早期的态度,是在文学上敢作敢为的态度。虽然他生性是个观察者,他却不象巴尔扎克那样,孜孜从事把他周围所见的世界用各种幅度呈现出来;让后代子孙从他的作品里研究他那时代的习俗和观念,也不是他的抱负;他很想向流行的趣味挑战;以刺激和激怒自己的同胞为目的,他通常选取和现代文明社会尽可能没有联系的题材”作为观察者的梅里美出现在文坛是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的。祖父是律师,父亲是画家,后来从事教学工作,写过论油画的专著。母亲也擅长绘画,所以梅里美从小就培养了美术才能,对艺术的热爱和鉴赏力。父母对政治若即若离的态度也长期影响了梅里美,使他成为一个法国历史进程和政治更迭的旁观者。
旁观者的梅里美不会卷入任何政治纷争,他的小说也体现了这样的特点:主观、独立、不拘一格,体现小说自身的价值:排除任何与政治有关的因素,让小说中的人物说话,他们都是一些独立而极端的审美形象,从不同的角度刺激着读者,冲击着读者的审美感官。1845年创作的 《卡门》就是其代表作之一,这部中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却引起了很多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重要原因就在于,小说里有一个让读者无论如何都无法忘记的人物,这个人就是卡门。当读者合上小说时,能够留下来的绝不是其中的爱情,而是小说中那个叫卡门的吉卜赛女人的故事。
卡门的名字始终和伟大的人物联系在一起,梅里美、比才、布鲁克等,她还会继续这样的神话,不断创造神奇。1873年初,比才开始创作歌剧 《卡门》,歌剧取材于梅里美的同名小说,1875年3月3日在巴黎喜歌剧院首演,惨遭失败。人们对他的作品中 “大胆的现实主义和赤裸的情感感到震惊和受到冒犯”,指责这是一部“淫秽的作品”, “音乐不知所云”。但 《卡门》却受到了国外音乐家的赞扬,预言 “十年之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一部歌剧”。比才做到了,让 《卡门》成为上演率最高的歌剧,但是自己却没有看到。二十世纪英国戏剧大师彼得·布鲁克执导了 《卡门的悲剧》,弗兰克·里奇评论其在美国的演出时这样说,舞台 “是一个从四面八方接受命运打击的竞技场,这个圆形的斗牛场和演出所表现出来的无悔无恨的最后刺杀,自始至终,步步相合,紧密呼应”。卡门的神话还在延续,她的形象摆脱了单一的道德美学的评判,也摆脱了创造者的影响,成为了独立的神话。所有的创造者都被遗忘在他们所创造的人物后面,任由主人公自由自在地穿越时间隧道,拓展成长空间。卡门如同所有的生灵一般,在不同时代的创造者的不断浇灌之中获得新生,延续神话,所有的创造者的其他作品也和创造者一样遭遇了相同的命运,生活在卡门的阴影之中。高高在上的卡门以不同的形象展示存在,获得新生,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恶的美学好像主导了这样的形象,放荡不羁,渴望自由,相信宿命,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巫术、偷盗、狡诈等丑行没有遮拦她对爱的向往和渴望,她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着本能的真实,悲剧的力量。
小说 《卡门》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叙述者在进行考古研究时,遇到了一个剽悍的青年,向导告诉他那个人就是著名的大盗唐·何塞。为了得到抓捕大盗而悬赏的两百杜卡托,向导向附近的兵营告了密,枪骑营的士兵来抓唐·何塞时,后者早已被叙述者放走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就这样被确定下来。几个月以后,当叙述者完成自己的考古研究,再次经过这个地方时,却因为自己被盗的金表失而复得得知,唐·何塞因为犯了杀人罪将在两天后被处死。他到监狱看望了唐·何塞,得知了这几个月发生在强盗身上的故事。
唐·何塞是一个有贵族血统的青年,在骑兵团当伍长,被派去看守塞维尔城的卷烟厂。有一天,有人向他禀报说,工厂里的一位女工被杀。原来在争吵中卡门砍伤自己同伴,所以被送往监狱。途中,她引诱唐·何塞放她逃走,所以唐·何塞受到了降级处分,在监狱里被关了一个月。出狱之后,唐·何塞再次遇见了卡门,抵挡不住后者的诱惑,疯狂地爱上了这个放荡的年轻吉卜赛女郎。他常常被卡门利用,成为他们走私犯罪的掩护者。但是卡门是一个放荡不羁的女人,她在成为唐·何塞的情妇的同时,又经常与别的男人勾搭在一起。唐·何塞因为与其他男人争风吃醋而杀死了一位军官,他也因此成了杀人犯,加入了卡门的走私帮。后来卡门利用色相救出了监狱中的丈夫迦奇阿,唐·何塞因为嫉妒,也因为卡门丈夫的恶毒而杀死了这个恶魔。唐·何塞厌恶了与卡门的这种生活,当后者又一次爱上了一个斗牛士后,他希望卡门能离开这个地方,与他一起到美洲过一种 “规规矩矩的生活”。 唐·何塞的请求遭到了卡门的拒绝,所以他便拔刀杀死了这个让他既爱又恨的女人,自己也选择了死亡。
《卡门》歌剧剧照。
关于这个敢爱敢恨的女人卡门,读者一定会有许多疑问,他们很想知道其中的原因,我们切看专家学者们的见仁见智。 “她是一个社会的叛逆者的形象,她以 ‘恶’的方式来蔑视和反抗这个社会。她又是独立不羁性格的典型,她不能忍受社会的任何束缚,她身上最突出的特点是热爱自由和忠于自己。……她力图保持自己个性的绝对自由,不受任何道德原则、习俗偏见的限制,她经常声称自己以吉卜赛人的方式来行动,也就是按自己的本性来行动。……于是,以整个生命为代价来坚持个性自由和忠于自己的原则,就成为卡门这个人物最突出的也是最吸引人的标志。”“自由”、 “个性”、 “独立不羁”好象已经成为论者对卡门个性的最权威总结。我们常常引用生命、爱情和自由关系的诗歌评判卡门的性格。然而在这些诸多的评论中,既有简单化的图解,也有让人不太信服的成分,或者说,除了论者所提供的原因之外,卡门能够坦然接受死亡,还有其他难以明示的原由。卡门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可以图解的人物,她身上体现了更加多元而复杂的人物特性。梅里美的高超之处就在于,不但表现了卡门身上那种吉卜赛女人所拥有的自由、奔放、不拘一格的特性,更表现了吉卜赛人身上的宿命以及面对命运时的无力、接受命运时的悲哀。热情奔放,情感和身体向所有人开放,让他们分享快乐,从来不把自己固定在任何男人身上,男人已经成为她分享快乐的羁绊。外在表现和内在思想之间的对立把卡门放置在矛盾冲突之中,让作者、读者心灵备受煎熬,无处存放,这才是小说中最为精彩、也最能打动读者的地方。命中注定的思想深深地刻印在卡门的脑海中,在卡门的悲剧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关于命运的论述在小说中无处不在,作者的描述也如抽丝拨茧,渐渐揭示出这个吉卜赛民族灵魂深处的忧郁和悲伤。
作者把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在卡门身上,从一开始就用对立的手法表现她身上矛盾的地方。唐·何塞第一次遇见卡门时的对话就对隐含在这个女人身上的性格予以揭示,也为以后的描述埋下了伏笔: “您一定看出我是一个波希米亚人。您想不想让我给您算个卦?”因此波希米亚人和算卦就在卡门身上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接下来的叙述就就在这种对立中展开,只是读者往往注重卡门热情奔放、不拘一格的特性,忽视她内心深处被迷信所牵动的线。这条线最初被掩盖在外向的性格之下,但是它越来越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她在被唐·何塞送往监狱的路上说: “让我逃吧,我给您一块磁石,它可以让您得到所有女人的爱。”作者紧接着就叙述道: “据波希米亚人说,只要懂得使用秘诀,就可以用它来施展魔法。比如把它磨成粉放进一杯白葡萄酒中给一个女人喝下去,她便会百依百顺。”作为波希米亚人的卡门其实时刻与迷信活动纠缠不清,她的骨子里不但流淌着自由,更相信命运的安排。她确信与唐·何塞故事的结局将会是某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作用的结果,这个结果她早已知道,所以她三番五次地劝说唐·何塞不要和她在一起。因为:“狼和狗不会长久和睦相处,如果你肯接受埃及人(意即波希米亚人——引者注)的规矩,也许我会作你的罗密(意即妻子——引者注),但这些都是蠢话,根本不可能办到。”办不到的原因,她始终不愿意直接说出来。愚蠢的唐·何塞根本不知道她内心的真实想法,而是一味地用暴力试图使她屈服,可谁又知道她心中的悲伤。她希望能赶走唐·何塞,以期摆脱命运的安排,但是她的种种努力都被唐·何塞破坏。她不止一次骂唐·何塞是白痴,她的情夫死在唐·何塞的刀下,并不是后者的本领强,而是命运的安排。她这样对唐·何塞说:“我不止一次在咖啡渣里看到了我们两人将同归于尽。得了,该发生的事总是要发生的。”她的命运也就无法避免地滑向悲惨的结局。
当唐·何塞希望和她一起离开这个地方并以死来威胁时,她终于说出他们之间无法逾越的命运鸿沟: “我一直在想,总有一天你要杀死我的,我第一次见到你的那一天,我正好在家门口遇到一个教士。而昨天晚上,从科尔多瓦出来的时候,你难道什么也没有看见吗?一只兔子从你的马蹄之间穿过小路。这是命中注定的。”…… “先是我死,然后是你,我知道事情准会这样。”唐·何塞不明白卡门的良苦用心,读者也被某种表象所迷惑,当我们看到这样的结局时,我们无法欣赏为了自由而选择死亡的卡门,我们更多地为她无法摆脱命运的纠缠而不得不选择死亡而叹息。那一声叹息何其沉重,为了一个人,一个民族。正象柴科夫斯基所说的那样: “当我看这最后一场时,总是不能止住泪水,一方面是观众看见斗牛士时的狂呼,另一方面却是两个主人公最终死亡的可怕悲剧结尾,这两个人不幸的命运使他们历尽辛酸之后还是走向了不可避免的结局。”小说和歌剧完美合体, “最后的刺杀”如同命运的感叹号,乐章的休止符,深深刺痛了我们,让悲伤达到顶峰,永远停留在血色之中。
(户思社,民革陕西省委会副主委,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法国金棕榈军官勋章获得者/责编 王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