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宝华 孟帅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 江苏南京 211134)
基于“学长制”的高校太极文化传承路径研究①
——以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为例
胡宝华 孟帅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 江苏南京 211134)
“学长制”在我国,香港城市大学于1998年首先试行学长制,并在香港各大、中学校广泛实施。这是一种在国际上普遍推行的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其要点在于通过高年级学生以平等、博爱的精神与新生实现良性互动,帮助他们解决在全新的环境中所必然面临的各种学习、生活以及情感上的困难,以早日适应正规的大学生活。本文阐述了基于“学长制”的高校太极文化传承路径,并以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为例,引出需要注意的问题,旨在未来的路上可以更好的发展。
学长制 太极文化 传承
“学长制”最初出现于15世纪的英国伊顿公学。随后,这种制度就一直在欧美高校中流行。在我国,香港城市大学于1998年首先试行学长制,并在香港各大、中学校广泛实施。它是一种在国际上普遍推行的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其要点在于通过高年级学生以平等、博爱的精神与新生实现良性互动,帮助他们解决在全新的环境中所必然面临的各种学习、生活以及情感上的困难,以早日适应正规的大学生活。
高校太极文化建设物质层面中教授、研习太极拳的人员较少。学生往往是只在体育课上进行练习,无课后练习和训练,无法形成良好的习练氛围,也无法有效的提升习练水平。教师只能通过课堂练习和考核的方式促动学生进行课后锻炼,效果甚微!通过“学长制”的介入,可以大大改变现有状况,提升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学习效果,形成课后习练小组,营造良好习练氛围。
在课堂上给每一位任课教师配备教学助手、每一个班级多配备一名教师,紧紧抓住有效的学习时间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果,促进每位学生掌握动作规范。在课后多了一个教学辅导人员,延长了教学时间。通过学长陪伴的方式形成了研习太极拳小组,巩固了学习效果,同时也形成了校园独特的“风景”。
高校太极文化建设精神层面中相对较少,大部分学生还停留在习拳层面,对“哲拳”的内在还没有深刻的认识。部分学生能在与教师、教练员深入学习中了解一些太极拳理论的认识,但还没有上升至“太极文化”的层面。大部分教师和教练员对高校太极文化也是没有深入的研究和整理,在授拳的同时对太极文化的宣讲不足。
通过课后小组习练以及拳歌、口诀的研修,初步了解一些太极拳中的道理,从而逐步对“太极文化”产生兴趣,促进校园内学习、研究“太极文化”的人群形成。
教学过程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学长”们在辅助教师完成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不断熟悉教学内容,不断掌握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理论知识,也促进其深度研究太极文化。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长”们通过反复的习练太极拳增加了自身的体悟,也促进了其更好的理解太极文化。
“学长”通过教学互动的过程,不仅提升了自己的运动技能,而且通过于低年级学生的交流增加了自己对太极文化的认知。通过教与学的过程不断提升了自己的业务水平,为太极文化的发展储备了更高水平的人才。
学校安排专业教师指导并成立太极文化研究相关学生组织,如太极武术队、武术协会、武当武术文化研究中心等。同时通过课程、讲座和课余训练等形式逐步打造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太极文化。学校再从相关学生组织中抽取一些骨干学生担任低年级学生的教辅人员。
学校对全校学生进行太极拳的普修课程,选用具有文化特色的武当太极作为教学内容,选派具有多年修行的武当道人作为教师,提升学生学习太极拳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给每个教学班配备一名固定的专业相同或相近“学长”作为小老师。
这一角色具有双重性,既是教师的助手,又是学生的老师。增加了“学长”与教师的交流,有助于“学长”从教师那里学习到更多的太极理论知识,为其更快提升太极水平提供可能性。增加了“学长”习练、讲解和使用太极拳的途径,为其更好的理解太极拳提供了方法。同时相同或相近的专业为“学长”与“学弟、学妹”交流提供了另一个平台,为课后的互动留下伏笔。
学校定期组织群体太极拳比赛,各参赛单位组队大多使用学生干部与太极协会等骨干学生担任教练员进行赛前训练。通过不同层次和形式的比赛,使学生“学以致用”发挥才能、体现价值。
通过这一角色的担当,促进学生较好的掌握所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巩固所学。同时在担任教练员的同时发现自身不足,促进其进一步学习,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学校成立不同类型的太极文化社团,“学长”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后训练逐步吸纳新同学到各自的社团,成为社团的“新鲜血液”。“学长”在社团内有序开展社团活动,进行基础的太极文化传播实践活动,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生在组织运行社团时锻炼了自身的组织沟通能力,强化了组织观念。同时为了更好的开展社团活动,社团骨干会主动学习和研究太极理论、校园文化理论等,成为校园太极文化研究的“先行者”。虽然他们还处在整理归纳的阶段,但通过与自身文化知识、专业知识以及活动感悟结合,也形成了校园化的“太极理念”。
在“学长制”的促动下,高校太极文化建设蓬勃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反响。但总体感觉教师自身对太极文化的理解、掌握以及运用水平不足以指导和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学校需要尽快构建起一支具有运动技能和武德修为的太极文化“引路人”队伍,以满足学生学习太极文化的渴望。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部门各单位的通力合作,仅依靠一个部门或个人无法完成。高校太极文化打造过程中需要成立相关的职能部门、制定可操作的实施方案、配套相关的管理制度等,需要依靠学校行政职能的帮助。传统文化传承和校园文化打造是长期工作,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需要学校拿出专项经费给予支持。否则,高校太极文化建设只能也只会流于形式。
高校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先导者。学长制在传承中华文化和引领社会文化发展中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高校有必要充分发掘其功能,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引领社会潮流。传承文化高校任重道远!
[1]陈勇.大学生导师制与学长制的实践与思考[J].大舞台,2010(5):224-225.
[2]郑育杉.学长制: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管理的模式探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6):258,260.
[3]董德成.基于“学长制”的班级管理初探[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2(1):80-81.
G645
A
2095-2813(2017)09(b)-0180-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6.180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武当武术课程标准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6JG 006Z。
胡宝华(1978,6—),男,江苏连云港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