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常用的六种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要发挥体育“育体”的基本功能,还要注重其“育人”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遵守规则、热爱劳动、爱护公物、团结友爱、乐于助人、尊重他人等优良品质及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并迁移至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提升。
体育教师作为教育者应以“身正为范、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为基本的道德规范,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体育教师不仅要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文雅的谈吐、强烈的事业心、饱满的工作热情、认真的工作态度,还应有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行为,给学生做出言行一致的表率,树立一个良好的体育教师形象。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只有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才能带动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要求学生上课不迟到、不早退,教师则需提前候课,用实际行动为学生做出示范。
体育教师应用制度约束和限制学生的不良言行,让学生明确规则制度,并且知道哪些行为可以做,哪些行为可以做,由此在得知可做与不可做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在篮球比赛过程中,每名学生都要遵守比赛规则,尊重裁判、对手和队友,做到公平竞争,体育教师应对违例、犯规的学生给予警告、罚下场等不同程度的惩戒,以此促使学生养成严格遵守规则、制度的习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能够成长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体育以身体练习为主的特点,决定了体育学科在德育中相比其他学科具有独特优势。如,在耐久跑教学中,体育教师先对学生讲解出现“极点”时的身体表现,告知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这是身体的正常反应,可以通过调整呼吸、摆臂等途径来获得“第二次呼吸”。在练习中,当“极点”来临时,体育教师鼓励学生坚持完成练习,学生努力战胜自我,克服“极点”,顺利进入“第二次呼吸”,并顺利完成练习。从“极点”出现,努力克服自身惰性、挑战自身运动极限,到“第二次呼吸”再到胜利完成练习,这个体验过程就是不断克服胆怯心理、身体疲劳的过程,也是考验和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力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的过程。
学生处在价值观逐渐形成、心理健康逐步发展的阶段,加强思想教育和进行正确引领是十分重要的。体育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特点适时地进行德育渗透。
如,在体操教学中为了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在讲解保护与帮助方法之前,体育教师向学生介绍保护与帮助的重要性,由此培养学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帮互助的良好品德和为他人负责的责任意识与担当能力;在武术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未曾习武先习德”的武德教育,如,可通过讲解抱拳礼,让学生知道抱拳礼的含义:尊重他人、谦虚好学、不耻下问。由此教育学生要做知礼、明礼的好学生;在障碍跑练习中,当学生越过一个个人为设置的障碍时,可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拔河、接力、篮球、足球等集体项目教学中,教师应强调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团结合作、默契配合才能赢得胜利,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在单双杠、跳马练习中,可以培养学生勇敢、果断、自信和勇于克服胆怯的优良品质;在一些体育游戏教学中,可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在队列队形练习中,通过规范行为举止,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等。
对学生表现出的良好思想、行为和精神,教师要及时发现,做出表扬,并给予鼓励。如,在迎面接力比赛中,一名学生虽然体型较胖,但是他不因自己的肥胖而自卑,在比赛中奋力拼搏,即便摔倒了也立即站起来继续全力奔跑,为本组的荣誉竭尽全力去参赛。教师及时对这名学生给予肯定,表扬该生为了集体的胜利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集体主义精神。其他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和赞许的目光,不再认为落后是因为该生拖后腿造成的,不会对胜利失去信心。由此,大家更加凝心聚力,该生也因此自然地融入集体大家庭中,从此,全班学生也都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中,能够不断努力为集体争光,集体荣誉感越来越强。
教师发现学生不良行为应及时制止,并规范言行举止。如,发现学生领取体操垫时将垫子在地上拖、拉,用手揭球皮或坐在球上,将篮球、排球当作足球踢,用乒乓球拍敲打乒乓球桌等不爱护公物的行为,教师要及时制止并进行正面教育。这样,既保护了学校体育器材不受损害,又培养了学生们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又如,在足球教学中,2名学生1组进行1名学生运球1名学生防守的运球过人练习时,1名学生为了阻止对方过人而用脚故意踩踏对方的脚背,使对方摔倒。此时,教师要进行严肃批评教育,制止这种危险且不良的行为,并顺势传授给学生们合理的防守方法和争抢球的方法。
——张建(江苏省宿迁市南师附中宿迁分校,2 2 3 8 0 0)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