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娟
【摘 要】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学生是教育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生本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真正认识和把握学生这个主体,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如何把这种教育理念应用到初中英语教学中来,以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模式
一、生本教育理念的背景及理论基础
在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中,讲了一个故事来类比我们当前的教学:有人送了辆汽车给一个印第安老人,这位老人找来4匹最好的马,把汽车绑在马的后面,他试图通过马的跑动带动汽车的运动。有的教师总以为学生的学习是非得要老师去带动不可的,因此他们的教学很多时候实际上是一种联动式的教学(正如旧式火车,一个轮子的运动带动别的轮子运动)。这就恰如那个把汽车绑在马后面的印第安老人一样。他不知道汽车是可以自己运动的。而我们之所以没有很好地利用好学生这种资源,是由于我们低估甚至是不知道学生当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成功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动力,首先来自成功的期望及由这种期望产生的激励力量,成功期望是一种潜在的动力。”在教学中,适度的竞争有利于激活思维,开阔思路,有利于保持学習热情。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必须从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兴趣、爱好、情感、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方面出发。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氛围可以感受,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触“境”生情,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英语教学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重视学生的语言实践,通过大量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理解及运用学习素材,进而提高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正如郭思乐教授所强调的“人通过直接的符号实践获得感受或感悟”。
二、初中英语生本教学模式探索
首先,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结合学生实际提炼出主题;其次,学生自主协作查找、搜集相关资料进行自学与共学,创新理解学习内容,创造劳动成果;最后,课堂上生生展示,生生或师生交流碰撞,产生新思想和提高能力。学习英语应从学会拼读开始,引导学生掌握大量的词汇,自主地进行大量的英文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感知和理解语言内容,对所学知识进行吸收和内化,进而形成自己的思想,提升自身能力,让学生真正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和生命质量。
生本教育主张“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体现“教少学多”的原则。于是我把师本模式下的“教教材”转变为生本教育的“用教材”,把教材重新处理,提炼出学生喜欢的贴近他们生活的主题,然后要求学生围绕主题进行用英语说词汇,说句子,朗读短文甚至概括短文大意。
具体的操作如下:Word Game环节,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与本课主题相关的词汇进行个人或小组学习,课堂上展示和运用这些词汇;同时针对英语和本国母语存在文化差异等特点,我还设计了Phrase-speaking 和Sentence Show等活动,每天让学生积累大量的固定词组和常用句子,做好最基本的语言储备,为学生能脱口讲英语作好准备;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英语思维后,我就让学生围绕相关主题练习说听短文。当然,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有兴趣并怀求学的心态去参与课堂活动,去求知,就必须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低入”,给他们的门槛要低一点,还必须保证课堂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有吸引力。为此,根据生本教育理念“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教师应顺应初中生的心理特点,高度尊重学生,承认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 及他们的“潜能无限”,并已具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及获取信息的能力。在学习内容的处理上,我不过多地干预学生,不硬性地把教材上所谓的知识变成一个个细密的教学目标牵着学生走,而是允许学生收集自己感兴趣的素材来作为课堂资源,换言之就是“当教学的基本内容确定之后,其他内容的敷设必须有学生因素的介入”,在课堂上让学生学自己喜欢的内容,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生本教育理念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存在,而且应该发挥更为高效,更为无形,更为超脱得体,用一种关切去解决学生主动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一切”。很多时候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应常常处于一种“自我不现”的境界,即“无为而为”,在关键时刻对学生进行点拨指导,严禁充当师本教育下“讲书匠”的角色,但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把学生求知的“原动力”发挥出来。在此理念指引下,我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去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在展示过程中,使自己的思想达到与同学老师的思想进行碰撞。实践证明:由于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具备主动学习的渴望和能力,只要巧妙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自我发展,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
三、以学生发展为本,使用激励性评价机制
激励是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激励性的评价能给学生希望和动力。马卡连科曾说过:“规划人的一生有着伟大的意义,甚至一个无用的庸人,如果看到自己哪怕最渺小的前途,也会沿着小阶梯一步一步地愉快地望着前方。”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看到自己微小的进步,增加信心,形成强有力的内动力。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使用激励性评价机制,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学生确定他们最近要达到的目标,对学生原有基础上的点滴进步都给予肯定和鼓励。这就改变了以分数为目的的、单一的评价体系,增强了学生的信心,改变自我否定的心态,树立自身的价值观和争取成功的信念。同时,老师要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以热情饱满的情绪感染学生,把握动情点,并用它去打动学生,激励他们克服畏惧心理,增强战胜困难、争取成功的信心。这是抓好他们学习的关键一步。
教师是“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我们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和线索”,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郭思乐. 《教育走向生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第斯多惠(1790—1866).《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