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晓燕
二十多年的教书生涯,面对不一而同的学生,面对形形色色的错误,最让人头疼的是计算错误率持续偏高,也常听到一些家长说这样一句话:“我的孩子太粗心了,每次考试都是计算出毛病。”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又该采取怎样的对策呢?
于是我着手对大量的错例进行了分析,发现因计算法则未掌握造成的仅占很小部分,而绝大多数是由一些不良的心理素质及一些不良习惯所致。
首先,缺少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学习心态。如由于写字潦草,乱涂乱改,常产生误看、误写的错误,0、6不分,1、7互变等。计算不论一位数、两位数还是三位数,一律口算,有的虽列草稿,但不是写的乱七八糟,就是直接写在桌面上、书眉上,甚至手心手背上等等,思想上的轻视随便,必然导致计算上经常出错。
其次,缺少计算后检验的内控心理素质。有些学生依赖家长代为检验,或等老师批改后再改错。还有些学生过分自信,从不检验,凡此种种不正确心态,使得许多学生养成了不检验的坏习惯。
针对这些原因,为了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我采取了如下一些对策:
首先,从思想上加强认识,引发学生“想正确计算”的愿望。小学生往往爱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发现自己计算错误后,常常一个“粗心”便原谅了自己。为了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除了经常性地自评自找与优秀学生的差距之所在,还把一些计算正确率一直较高的同学的作业本、草稿本、试卷给同学们传阅,并让其介绍经验,使一些“粗心”的学生思想上有所震动,从而产生良好的愿望。
有了良好的愿望,只能说有了一个好的开端,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方法。比如运算开始后思想要集中,仔细审题,确定算法,正确运用法则定律,还要步步检查、及时纠正等。提倡建立“竖式本”,提出列竖式的要求并定期检查评分。通过一定的有节奏的严格训练,学生就会体验到其优越性,增强学习信心,形成了良好计算的习惯。
为了使学生能持久以恒,使这些良好习惯内化成一种持久素质,我在常规性的作业批改上作了一些措施,作业量少而精,批改时如发现有错,暂不批改,返还学生自己检查订正后如全部正确,老师依然作出“优秀”的评定。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自查自找引以为戒,而且能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品质。由于受良好愿望的驱使,学生很乐意这样去做。为了鼓励学生一次性正确,对未经订正便正确的同学予以特别奖励(如发给小红星),累计一定数量可换一封老师给家长的表扬信。
采取上述一系列对策后,通过這样的严格要求与训练,并教会学生一些使计算正确的有效方法,再加之积极的教育与鼓励,广大学生养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心态,计算正确率也随之越来越高。这些良好习惯并将会产生远期效果,使其受益终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