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应以学生实践为主导

2017-11-25 22:54李艳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实践

李艳

【摘 要】本文从认知心理的角度,分析英语语言能力主要是通过实践获得,并从转变观念,改善师生关系等方面谈如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英语语言能力;认知心里;实践

一、语言能力是一种技能而不是知识

我们常看到有些学生十多年的英语学下来仍不能使用英语进行交流。这主要是由于教师通常把英语作为知识传授,忽视了语言能力的训练;而学生也习惯用吸收知识的方法来学习语言。课堂上经常是“教师灌,学生装”,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没有机会进行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学生也常茫然地问:老师课堂讲的内容都能理解,为什么一到用的时候就不会了。这主要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得到了相关的语言知识而没能具备使用这个语言知识的能力。语言交际能力是通过实践来拥有一种运用语言的能力。如同驾车,游泳的能力不是因为听懂了教练的讲解就可以驾车周游,或跳进水中畅游,而是要学员本人在教练的指导下不断地实践,反复地练习才能拥有其能力。语言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讲授知识只是为了更快更好地训练使用这种知识的能力。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教学中应强调语言能力的培养而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

二、语言实践过程的认知心理

心理学的研究大概可以分为三大领域:一是意愿,二是情感,三是认知。可见,认知是心理过程的一部分,是与情感、动机、意志等心理活动相对应的大脑理智地认识事物和获取知识的行动和能力。

语言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实践活动而获得。实践强调的是个体的主动行为,自身的努力汲取和对知识的消化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根据Krashen 理论,能力只能通过无意识的理解输入而获取,它与学习知识是不可以相互转换的。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必须接触语言的材料,这就是输入。学生接触到输入的材料后,首先引起大脑的注意,这时候外部和内部的因素都会对注意产生影响并对此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主要集中在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之间的互动。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处理,产生一种中介语(interlanguage), 并在最后形成第二语言的表达,这就是输出。在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交际目的下,输出意味着完成交际任务。从输入到输出,大脑所进行的语言处理涉及到几个方面:注意、记忆、思维、信息处理(语言分析)、母语转移和中介语的形成等。由此可见,知识的获取是通过输入,而实践强调的是输出过程和结果。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经历了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自动运用的过程。这种转化的过程是教师所不能代替的,学生必须靠自己的努力来获取这种能力。因此,教学活动要以学生实践为中心。教师起的作用是组织、引导、监督、释疑及必要时给予纠正的作用。

三、语言教学应以学生的实践为中心

(一)改革教育观念

威尔金斯提出:“外语学习成功的标准不应是学生能背多少教过的句子、词组和生词,或知道多少语法规则,而是他们能用所学到的语言创造性地表达多少。”这一番话精辟地道出了外语教学的目的。

如果英语教学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以知识掌握的数量和精确性作为教学评价的标准,以模仿和背诵为主要特征,那么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没有得到重视和长足的发展。

外语学科的改革要改变“结构式”英语教学体系,建立“结构—功能”体系。教师要首先转变观念,更新教法:1.要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理解英语教学中学生是主体的思想。2.要认真贯彻“英语教学要学以致用”的精神。3.要改变把语言学习当成知识传授的知识本位观念,强调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实践应用。

(二)教师良好的情绪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近几年来的外语学习研究,已不再限于探索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普遍规律、共同特征,如学习顺序、母语迁移、过度语等,而是将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从情感、认知因素方面来探讨学习者的智力、年龄、动机、兴趣、记忆、认知方式、语言学习策略等特征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和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这说明人们注意到了学生内心感受。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师生之间双向交流的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情绪的交流过程。处于联合情绪之间的教师精神集中,思路清晰,不仅能根据课程计划控制课堂,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而且往往能够进入一种超常境界,及时发现一些备课时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细致的学习;学生则不知不覺地受到教师情绪的感染,很快投入到学习中去,不仅能自觉配合教师把握住学习的目标,而且往往会产生一种超常的领悟能力,从而使教与学达到一种默契和谐的境界。教师要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汲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帮助学生获取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课堂交流中,教师要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引导和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感受和意见。对大胆发言、积极参与交流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在语言方面,用鼓励和肯定等词语向学生表示一种积极倾听和接纳的态度;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表达。在非语言方面,教师应充分利用形体语言,通过视线接触(如和蔼、鼓励的眼神)、面部表情(如微笑点头)、空间距离(与学生保持适宜语言交流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强烈愿望。

(三)重视心理学原理的运用

心理学能够揭示教学的心理机制、教与学的心理及教学的发展规律。因此,心理学应成为外语教学的主要理论基础。与其他相关学科相比,心理学与外语教学的关系更直接,也更具有指导意义。如根据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规律,教师可采用有效的措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兴趣,达到“乐学”的境界;根据认知过程的规律,教师可在组织教学中实现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根据情感、意志过程的规律,师生可以意识到学习语言的认知过程并不总是自觉地进行的,往往需要各种积极的情感、意志因素的推动以求进入“善学”的自由王国。

参考文献:

[1]H.G.Widdowson,Linguistics 2000,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Bernard Spolsky,Sociolinguistics 2000,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 1999,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践
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探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