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玲
摘 要:近些年来,地质灾害频发,给人们的生产以及生活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一方面,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很多地方处于地质灾害多发区;另一方面,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对于自然环境的破环也是逐渐增强。地质灾害的发生本身也有着隐蔽性、突发性、破坏性等特点。所以说在面对我国复杂的地形,采用更加行之有效的防止对策,已经成了人们目前需要迫切考虑的事情。本文主要从地质灾害频发的原因、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以及增强地质灾害防治的措施,这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地质灾害 防治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10(a)-0206-02
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对当地的经济、基础设施的建设都会形成一定的破坏,所以说我国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是相当重视的。而经过这些年的建设,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善的地质灾害的监测体系。但是期间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各地之间的信息的流通以及一些地方防灾救灾能力等等都是需要不断去提升的。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复杂的地质条件决定的,比方说位于地震带上,多山地丘陵等等这些原生态的自然条件增加了地质灾害防治以及救灾的难度;而在另一方面也是人为活动破坏了当地的自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或者是加速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1 地质灾害频发的原因
1.1 人为原因
我国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一方面本身西南地区的地址现状比较复杂;而在另一方面便是随着西部开发的逐步推进,人们活动影响的扩大。比方说在进行市政建设的过程中,未依照相关规定对相关地段进行评估,在进行一些工程建设的时候,便会因为为考虑到可能存在的地质情况,而诱发地质灾害。或者是未按照国家相应的规定,进行符合规定的市政建设等等一些不科学的认为活动,都是引发地质灾害的导火索。与此同时,人们在进行人为活动的时候,破环了当地的一些植被、地下水等一些自然条件,一旦遇上大规模的降水便极容易形成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这便也是会造成当地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
1.2 自然原因
引发地质灾害的自然原因是很多的,首先最为直接的便是当地的降水,这是与地质灾害形成关系最为密切的。某一时期的降水强度、时间等等都会影响地质灾害的形成。而由于降水主要造成的地质灾害便是泥石流、滑坡等。其次便是地质地貌的原因,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是很难避免的。比方说我国的西南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地震的发生更多的是自然原因。最后便是当地的自然情况。比方说当地的河流、高山、植被的覆盖量等等都会在一些降水、气温等因素的诱导下,形成地质灾害,而我国又是一个多山地丘陵的国家。其实,在面对一些地质灾害的时候,更多的情况是人为原因加速了自然条件下地质灾害的发生。
2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现状
就目前来说,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经过近些年的发展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的。在我国,目前的地质灾害的预防是有个大专业院校以及科研工作者组成的,相对来说部门的业务水平还是比较高的。并且经过这些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预测体系,并且建设了以县为基本单位的防灾减灾体系。并且针对几大河流,比方说长江、黄河等,都已经设立了水文监测站。但是,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仍旧存在很多问题的。一方面针对的是大江大河,未能对小江小河也进行检测,检测的覆盖面跟不上,那么监测的准确度也就会存在问题;另一方面便是,各级之间的信息共享。毕竟在地质灾害发生时,信息的传递直接会影响决策的,而最终将会影响到整个地质灾害的应急机制。而目前我国建立的仅仅是在县级以上的,而在县级以下未曾设立监测站。另外,也没有形成一体化的监测网络。各地之间信息的不畅通,也就难以形成1+1大于2的合力。所以说,我国的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还是有很多地方需要去完善的。
3 增强地质灾害防治的措施
3.1 了解清楚基本情况,划分地质灾害等级
一般来说,地质灾害的防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测。所以说各级应该集中力量,进行前期的地质情况的勘测,了解了解清楚基本情况,划分地质灾害等级,进行有效的防治。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当地环境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有关部门定期组织相应的探测,了解清楚地质灾害发生的条件以及危险性,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评级。了解清楚了当地的情况,对于一些可能存在的危险进行划分,并且建相应的应急管理机制。对当地进行地质灾害等级的划分,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对一些危险程度高的地质灾害的防治资源。与此同时,为后期灾情发生提供必要的信息,为相关部门后期制定相应的决策管理提供信息支撑。
3.2 建立健全预警机制
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一个是技术层面的,一个是行政方面的。一个良好运行且行之有效额预警机制,能够在将损失降到最低。首先便是在地质灾害发生前,应该能够及时捕捉到地质条件发生变化的前兆信息,为后面的地质灾害的处理赢得宝贵的时间。其次,便是地质灾害发生后,能够高效运转起来,为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理以及灾害规避等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撑,能够更多的保证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保证地质灾害对人们的损害是最低的。与此同时,还应该能够将当地的信息形成共享让其他一些地方,能够了解到当地的情况,对可能影响到其他地方进行提前的应急处理。所以说,预警机制的建立需要的是一个全面的、有效的、可执行的机制,能够最大程度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的安全。
3.3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首先便是根据前期进行监测的地方,存在危害严重的情况,应该根据情况立即进行停止施工或者进行搬离。当然了,这是需要一套统一的标准的。同时在一些条件可以达到的时候,可以让工程建设和防灾措施同时进行,消除可能存在的危险。其次便是对现有的基础资源进行整合,逐步建立起公共的应急机制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其中包括了信息网络技术、技术装备、应用技术设备等等。在地质灾害发生时,能够最快的将相关信息传递到上面,从而在最快的时间内进行资源的调度,帮助该地进行高效的救灾工作的开展。所以说,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在地质灾害发生时,为灾害发生时,科学、有序、高效的为当地做好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服务,尽可能为救灾提供一份力量。
3.4 加强科学研究体系,形成理论支撑
对于地质灾害最好的防治措施便是进行预测,而进行预测需要的便是更坚实的理论的支撑。能够对一些地质灾害频发的地方建立地质灾害研究,能够对该地进行更加准确的监测,从而为人们在进行救灾的时候赢得宝贵的时间。与此同时,加强地质灾害防止科学的研究也能够让我们更加清楚的了解目前灾害发生的所需條件、风险区域、防治措施等等,针对这些基础情况进行更加准确的应急方案的制定,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说,科学的地质灾害防止体系,能够为人们在防治地质灾害提升一个档次,同时也能够提升人们的防灾救灾能力,从各方面降低人们的生命财产的损失。科学研究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更加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从而也能够采用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
4 结语
地质灾害的发生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同时我国的地形复杂,这也就要求我们在面对地质灾害频发,不断的提升防灾救灾的能力。在尊重大自然的前提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有些地质灾害的发生我们是无法避免的,但是我们确实可以根据科学技术的进步进行科学的监测的,利用一些科学技术手段将损失降到最低。而对一些由于人类活动而引发的地质灾害,及时吸取教训,在开发、利用大自然的时候,应该小心,严格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对当地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所以说,人与自然的相处应该是和谐共存的,在开发利用自然,也应该是建立在尊重大自然的基础之上的。
参考文献
[1] 张朝月.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问题研究[J].科技展望,2015(6).
[2] 史小龙,李辉,张福水.浅析我国山地地质灾害的现状与防治对策[J].知识经济,2013(1):97.
[3] 姜兴武.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防治对策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16(11).
[4] 何跃文.浅析地质环境的控制与开发[J].民营科技,2016
(4):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