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军大业》的“军魂”与情怀

2017-11-25 23:57卢霞依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军魂情怀

卢霞依

摘 要:《建军大业》以其历史场景的生动再现,以及叙事性的表现手法在还原一个个真实历史人物的同时,深度刻画出了中国军人整体群像,勾勒出富有时代特色的中国“军魂”,充分展现了中国军人特有的忠诚血性与戎马情怀。

关键词:《建军大业》;军魂;情怀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0-0107-02

一、前言

电影《建军大业》是继《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之后“建国三部曲”系列的最后一部,影片作为主旋律电影的代表作与前两部略有不同,虽不像同时上映的《战狼2》如此叙事化,但其中一个个历史场景的再现让这部主旋律电影有了不一样的看点。

影片主要讲述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为挽救革命,历经艰难终于在江西南昌举行著名的“南昌起义”,并由此开始创建人民军队的故事。而故事中对于数个军人形象的刻画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和品味到了从中国革命军人身上折射出来的光辉和情怀。

二、血性展英雄之风

中国军人从来就不缺少血性,从“南昌起义”开始,一代代有血性的中国军人在战火的洗礼中撑起了民族的脊梁,这股英雄气概贯穿了影片的始终,让人不禁热血沸腾,为中国军人而骄傲。

八月一日的凌晨,战斗进入到最胶着的时刻,贺龙将军向南昌城门一路挺进,却在城门下遇到了最顽抗的反击。一道道进攻不顺的战报从战场传来,大家眉头紧锁。就在这时,本来坐镇指挥的叶挺将军毅然请缨,主动出战。他带领炮兵部队前往城门楼下,在枪林弹雨中,他带领炮兵部队摆开阵势,他一次次亲自开枪指挥炮轰城门,一遍遍用声嘶力竭的声音下达“开火”的命令。此处,配合着壮烈的战斗场景和背景音乐,影片对南昌起义战斗场景的描绘达到了情绪的最高点,也让人对叶挺将军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是中国军人敢打必胜的血性!

终于,黎明到来了,起义胜利了。但是南昌暴动之后,面对各方势力的围追堵截,周恩来等不得不立即离开南昌城,率领革命军部队南下攻打潮汕以获得共产国际的支援。就在这时,国民党将领钱大钧率领三万精兵紧追不舍,“像狗皮膏药一样紧紧贴着”。面对前方尚未突围,后方亦有追兵的情形,朱德将军二话不说,主动请求留下断后。

他问周恩来:要争取多长时间?

三天!

他问周恩来:能给我多少人?

三千!

他说:好!

他保证坚守三天!这是中国军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血性!

正因如此,历史记录下了著名的三河坝血战,朱德将军指挥不到三千人的部队在三河坝地区成功阻击了钱大钧的三万精兵长达三天。而这成功的背后是一个个中国革命军人奋不顾身的死守——哪怕血水已经将河水染红,都不能让敌人越雷池一步。

更让人揪心的,是战役进行到第三天,将士们已经成功完成阻击任务,就在撤退之时,面对紧咬不放的钱大钧,朱德做出一个决定:200人留下为其他人转移争取时间。将士们心中都明白,留下就意味着牺牲,意味着要和敌人同歸于尽。可是,所有人居然都争着要留下断后,第七十三团代理团长蔡晴川果断让其他将领先走,而自己带领这200名将士死守阵地。在身中数枪倒地的最后时刻,蔡晴川仍然艰难地爬到了引爆器旁边,最后终于在炮火中与敌人同归于尽,壮烈牺牲。这些经历过战火洗礼的灵魂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这是中国军人视死如归的血性!

三、理性明家国大义

中国军人不应只有血性,在家国大义面前,他们还要有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只会打仗的军人不是一名合格的军人,没有对于时势理性的认识,就会像国民党的军队一样,对自己的同胞举起屠刀,甚至把手无寸铁,和平示威的学生都残忍杀害。“南昌起义”的中国革命军显然是一群深明家国大义的理性军人,他们用自己的选择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

影片中对于贺龙将军的刻画无疑是成功的,“湘西土匪”、“能征善战”都是他鲜明的标签,他在“南昌起义”的夜晚亲自带领部队奋勇杀敌的场景让人为之倾服。但除此之外,贺龙将军更是一个有理性、有信仰的革命军人。他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毅然决定与蒋介石“分手”,跟共产党走上武装斗争的道路。面对蒋介石送来的巨额金元和一整座汉阳兵工厂,他丝毫没有动摇,还把金元照单全收,带着一起跟周恩来干革命。贺龙将军手拥重兵却紧紧跟着力量弱小的中国共产党,他还没入党却为了党和民族做出了历史性的选择。在起义前夕,他甚至擅闯党的会议逼着张国焘同意暴动的决定,不论这一幕真实与否,贺龙将军在“南昌起义”后执着要求火线入党的行为就足以证明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与理性。

再把镜头拉回到三河坝战役,在战役的最后阶段,作为战役总指挥的朱德将军在撤退时决定留下200人断后。他没有妄图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全身而退,他也没有让人盲目地留下,而是艰难下达了这样的命令:“父子同在军中,父亲留下;兄弟同在军中,兄长留下”。他跟所有将士说:“我们今天的行动,就是为了给中国的革命留下种子,这些被战火洗礼过的灵魂,将同人民的命运融在一起,无上光荣”。他深深地知道,活着并不意味着成功,因为接下来的革命还要这些活下来的中国军人去完成,带着逝者的心愿和灵魂去完成。朱德将军的这种理性是超越生死的决断,是一名优秀军人坚毅的意志力。

除此之外,影片中还原的北伐军独立师长斯励也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中国军人。作为军人,他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只能选择服从上级命令,但是当周恩来孤身一人前来劝阻时,有军令在身的斯励最后并没有拔刀相向,而是放走了周恩来,后来更是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营救了周恩来,保护了周恩来的安全。作为一个军人,在服从命令和家国大义面前本就难以取舍,但是斯励能够理性对待,保全了周恩来,不得不说是中国革命的幸运。

四、人性显铁骨柔肠

军人既有铁骨,更有柔肠,他们身上也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不是军人不通人性,不懂温情,只是在军令如山面前,在战火纷飞面前,在国家和民族的重担面前,军人别无选择,只有服从。但是,军人也是人,也会有令人动情之处,真正的人性光辉亦不会被强硬冷漠的外表所掩盖。

三河坝战役中主力部队撤退时,听到朱德将军下达了“父亲留下,兄长留下”断后的命令后,马上有人说:“我是孤儿,我留下!”还有个兄弟并肩的弟弟反而说:“哥,我留下!”,那留下的200人都是心甘情愿为了血浓于水的亲人、为了并肩作战的战友腾出自己生存的希望。蔡晴川第一个向朱德请愿留下,其他将领也纷纷请愿,但蔡晴川对请求断后的陈毅等人说“你们才是中国未来的希望”,而后自己从容就义。之后由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中,将领卢德铭也是为掩护主力部队撤退而中弹身亡。还有什么比在生与死的考验之中更能展现人性的光辉呢,而中国军人为战友、为亲人、为人民情愿牺牲自己。

同样是三河坝战役,战役结束后这样的一幕让人同样心生敬意:国民党将领钱大钧浓眉紧锁,看着已经被炮火轰炸了无数遍的对面山头,看着尸横遍野的残缺阵地,他心生悲意。因为,在那里,躺着他在黄埔军校的学生蔡晴川,还躺着许许多多同样是黄埔军校出身的他的学生。打扫战场时,他并没有第一时间下令追击,而是重重地说了一句:“黄埔军校出身的,全部厚葬!”不论这是师生之间的惺惺相惜还是同门相残的无可奈何,这种情怀早已超出战役和军人的职责,它是对人性本真的还原和释放。军人只因肩负重任,军人只因军令难违,否则脱下军装,他们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堂堂男儿。

猜你喜欢
军魂情怀
不朽的军魂
少年情怀总是诗——“酿”诗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以激扬文字铸不朽军魂
我是你的(电影《边疆军魂》主题曲)
情怀
军魂
异域歌舞铸军魂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