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金斯学会《全球金融危机和中等收入国家》(10月27日)
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亚洲国家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成为最快的发展中地区,然而亚洲国家普遍缺乏应对经济危机冲击的政策和制度。布鲁金斯最近的研究发现,金融危机后亚洲国家的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外部因素,包括全球增长、油价以及金融波动,全球GDP增长对各国增长的影响力高达85%。研究认为,美国在危机中被削弱以及危机导致的各国货币和财政政策灵活性降低,都导致了后危机时代许多国家在应对经济外部冲击时显得更加脆弱。
因此,中等收入国家,尤其是发展中的亚洲国家可从如下四个方面增强其危机抵御力。一是大力发展制造业。强大的制造业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光通过发展信息、通信技术并不能帮助一些国家(比如印度)跳过制造业和农业直接向服务业转型。二是维持政治稳定。政治不稳定会增加企业和家庭的不确定性,导致波动增长。例如,公司可能会突然改变投资计划,以应对政治变动。三是应培养更多熟练工人,使之更加适应新技术和其他突发性变化。四是灵活调整汇率。通过削弱货币、刺激出口,达到调节经济的目的。这是大多数曾经的中等收入国家(比如韩国)快速转型为高收入国家的经验。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下一个十年:平铺直叙还是再启高潮》(10月27日)
未来十年,全球经济格局仍处于渐变过程中,世界经济会经历一个完整的上行下行周期;中国经济自身的增长动力机制和需求结构不会发生太大变化,依旧凭借庞大的惯性运行;进入高水收入国家行列是大概率事件,与此同时,经济增速也会再下台阶,回落到发达经济体的较高水平。从十九大报告涉及经济部分的表述看,围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通过供给侧改革,提升发展质量是主旋律。这意味着明年乃至未来几年,不会出现传统模式的大干快上,不大会形成基于政治周期的经济周期。政策方面主要可在以下两方面有所作为:
第一,供给侧改革绕不开减税。一是降低企业税负,为企业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税收环境;二是降低个人税负,增加居民消费能力,增强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三是尽可能不向人民征收新的税负,作为房地产长效机制的基础。
第二,宏观审慎不排斥降准。近年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国内流动性管理模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央银行大规模低成本锁定商业银行流动性,与此同时,创造出种类繁多的高成本政策工具向市场提供资金。这一操作具有向市场征税的性质,是社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因此,应尽快调整当前流动性管理模式,在松紧适度前提下,用常规降准等量置换名目繁多的到期公开市场操作。
莫迪政府改革对印度经济造成致命打击
金融时报《莫迪的改革削弱印度经济能力》(11月9日)
一年前,印度总理莫迪绕过印度央行宣布了单方面决定的独断的废钞政策。该政策仅仅在4个小时后就予以生效。一夜之间,86%的印度货币价值退出了流通。本意旨在根除腐败的废钞消灭了印度2%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此外,另一条在今年仓促出台且概念不清的商品和服务税制度对印度经济带来了另外一个打击,根除了印度人民对国内经济蓬勃发展的信心。
印度国大党的副主席拉胡尔?甘地认为,目前印度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失业和经济机会匮乏。而中国在制造业领域的迅速发展成为了制约印度就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制造业仅占全球商品产值的3%,如今由于其成本低于西方竞争对手且生产规模巨大,该数值已接近四分之一。官方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平均每天创造5万个就业岗位,而莫迪领导下的印度平均每天仅创造500个就业岗位。
对印度而言,真正能够应对中国在就业领域带来的挑战的,是印度庞大的中小微企业群体。它们代表了印度的创新能力,并拥有接管中国制造机器的技能、知识和理解力。因此,应赋予这些群体力量,将它们与资本和技术联系起来。但是莫迪政府并没有帮助它们发展,而是出台了废钞和有缺陷的新税,这对印度经济造成了致命打击。
董希淼 恒丰银行研究院执行院长
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并做出相应部署,为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确定了目标、指明了方向,也对金融从业者提出了要求。未来,我国金融业可能呈现这么四化趋势,即综合化、规范化、国际化和普惠化。
一是综合化,提供更全面、一站式的金融服务,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和金融消费者的需求。二是规范化,通过更严格的金融监管使行业发展更为规范,回归传统,使得金融运行更加平稳。其中,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将更受重视。三是国际化。人民幣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金融业不断地走出去,为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提供服务。四是普惠化。普惠金融发展不断受到重视。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我国金融业未来一定是以服务实体经济和金融消费者为中心。(10月25日)
刘元春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企业家是创新的核心,在市场资源动态效率配置中作用重大。明确企业家精神的地位和价值,在处理市场与政府、国有资产与私人资产、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之间的关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保障企业家权利,充分发挥其能动性。产权明晰、打破垄断,创造良性市场对发挥企业家精神尤其重要。在企业家权益得不到保护的时候,要想产生优秀的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是很难的。
第二,避免权力寻租带来风险。企业家应该在良性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创造利润和价值并回馈社会;而不是靠行政垄断、自然垄断或各种社会活动来形成它的价值创造。中国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要防止政府权力的过度膨胀。相应的,要建立法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
第三,国企需要引入经理人制度。社会主义企业家精神跟西方企业家精神的最大不同在于,如何界定国有企业的企业家精神。倡导企业家精神的另一面,就包括了对国有企业的特别关注:新型国有企业内部治理体系的完善,董事会与国资委之间关系的梳理等,都需要进一步解决。(10月17日)
伍戈 华融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2012年以来的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国面临债务高企与通货紧缩的困境,债务-通缩之间还存在不断自我强化的恶性循环趋势。然而2016年下半年以来,尽管中国整体债务率仍在攀升,但随着生产价格指数(PPI)转正和攀升,债务-通缩恶性循环似已被打破。那么,高债务究竟导致通缩还是通胀,未来又将如何演进?
长期来看,债务高企引致通货紧缩的机理客观存在。债务的长期累积一方面意味着借款者还本付息的压力增大,随着资本回报率的边际递减,势必减少其投资或消费支出;另一方面,基于对借款者资产负债状况恶化及高债务不可持续的担心,银行等贷款者往往收紧放款条件从而抑制融资需求,产生通货紧缩。
尽管如此,短期来看,债务高企也可能引发通货膨胀。特别是在宏观政策的刺激下,政策利率的降低和货币信贷的放松可能促使微观主体进一步增加债务杠杆,投资、消费出现短期“脉冲式”增长,社会信用的扩张引致价格水平上升。此时,债务短期高企和物价上涨并存。
未来,中国的高债务状况短期内难以迅速改变,债务水平或仍将在高位维持一段时间。长期来看,中国的债务-通缩风险依然不容小觑。但基于过去半年供给侧改革、金融去杠杆等的综合作用,中国的债务短期增速已呈现边际放缓迹象,这将对未来半年的PPI等价格产生滞后的下行压力。(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