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鑫丽
(新疆大学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谈饮食文化在汉维语中的表现
郭鑫丽
(新疆大学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本文从“食物”、“跟吃有关的工具”、“食物的制作过程或方式”三个方面具体地阐述饮食文化在汉维语中的表现并得出结论,文化的发展和展现离不开语言的发展。
饮食文化;汉语;维语;表现
1.1 从同一食物看汉维语中的文化不同点:
在汉维语中,常常利用食物自身的属性或利用食物的形态,通过比喻、夸张、借代来描绘人物的性格、心理、行为、好恶等,进一步体现出同一种食物在不同语言中表现的差异性。
在汉语中,"闷葫芦"比喻沉默寡言的人。这里,利用“葫芦本身放在那里,一点声响都没有”的属性,通过借代来描绘人的一种内向的性格。而在维语中“qapaqta nime bolsa,tixiga xu tepqer” (葫芦里有什么,外面就渗什么。)比喻人的心肠好坏,为人处世中表现出来。这里,利用“葫芦里装东西的内部形态”,通过比喻来描绘从人物的行为中所表现的品质。
1.2 从同一种食物看汉维语中的文化相同点:
由于各民族的语言不尽相同,用简朴的形式、精炼的语言表达一个深刻的道理却是各民族语言的共同特点;不同民族的语言表现形式和字面意义不同,但所表达的内容却相同或者相近。这样的语言现象有,“namisi bar,jisma yoq”(指着羊尾巴油,却买羊肺子)——维吾尔语谚语“挂羊头,卖狗肉。”——汉族谚语二者都比喻用好的东西做幌子,销售假的东西。前者的“羊尾巴油”和后者的“羊头”二者都代表好的东西,只是字面意义不同,但是,单单一个“羊”字,如此常见的食物,内容上和寓意上却又有“殊途同归”之感。
2.1 从“锅”字看汉维语中的文化异同:
锅是最常用的炊具,因此它的比喻和引申用法也就更多,在汉语中,“吃着碗里,看着锅里”比喻贪婪或贪心,体现出一种贪得无厌的心理状态,含有贬义。“砸锅卖铁”比喻不惜一切代价砸了锅去卖废铁。也比喻把所有的都拿出来了。表示穷极无聊,不留后路的一种生活状态。“背黑锅” 比喻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代人受委屈。泛指受冤屈,替人受过。“打破沙锅问到底”比喻爱钻牛角尖,体现出一种善于发问的学习态度。学得不到家,或技术不够精湛,应该“回回锅”,再多加练习的意思。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而在维语中,“yoq yagaqqinig tuwiqi tomorqinig paltisi ”铁匠没斧头,木匠没锅盖。 比喻手艺人自己制造的东西自己反而没有。又如“yipiqliq qazan yipiq piti qalsun”捂着的锅盖莫早揭。比喻不能马上公开的秘密要严加保守,不可泄露出去。近似“天机不可泄露”体现出一种严格的保密性。
2.2 从“灶”字看汉维语中的文化异同:
灶也常常用来作比喻,例如"开小灶"比喻个别辅导,表示同一个意思的还有"吃小灶"本义指单独做一锅饭或吃一顿饭。引申义为收到特殊的照顾,有“优待”之意,体现一种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另起炉灶"比喻推翻原来的,重新开始。多用于建立新的政权或者建立新的经济体制。在维语中,“oltursa oqaqni orvptu.”坐下碰翻炉灶,起身碰倒烟囱)比喻笨手笨脚的人。体现出人的一种不灵活的动作。
中国的烹饪方法十分复杂,常见的有煎、熬、炒、煮、炸 等,这些词语在汉语中也经常被引申或借用,用来比喻万事万物。它们在汉维语中也常常能够抒发一种感情,凸显一种形势,反映时代背景,表现出时间性、持久性,缓慢性,体现出一种生活状态,暗喻一种社会现状,具有缓慢的节奏性,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3.1 从”煎“字看汉维语中的文化异同:
周恩来曾写下“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意思是兄弟间动刀枪。比喻兄弟相残或内部纷争。这里“相煎”有“相残”之意。突出体现了一种急迫的社会局势和军事态势,更含有一种愤怒的爱国情怀。而在维语中,“kembegelge kvnde qaygu ,kvnde oy.”( 穷人天天煎熬熬断肠。)比喻维吾尔族穷苦人民深受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里的“煎熬”有“受压迫”之意,二者“煎”字用法相似,暗喻当时的时代背景,寓意颇深。
3.2 从“熬”字看汉维语中的文化异同:
熬的特点是费工夫,因此引申出"熬夜""这些年总算熬过来了。""熬年头""三十年的媳妇熬成婆"。用来表现过日子的艰难,所经历时间的漫长,具有一种时间性和持久性。而在维语中, “erzan goxning xorpisi titimas .”(便宜的肉熬不出好汤)比喻“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 这里的“熬”字用法看似简单,表面上指熬制汤的过程,但透过本意延伸出深层次的寓意,实际上体现出制作事物的过程,有“转化”之意,同时熬的过程是缓慢的,在时间上表现出缓慢性,十分耐人寻味。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从“食物”、“跟吃有关的工具”、“食物的制作过程或方式”看汉维语中的文化异同,我们通过求同存异,进行比较,可以得出,不同的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这种文化差异明显地反映在语言上,并且语言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与此同时,“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有着很紧密的关系,可以说是水乳交融,没有语言就谈不到文化。
[1] 罗常陪.语言与文化语文出版社[M],1989.
[2] 杨德峰.汉语与文化交际[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 马骏民,廖泽余.维汉对照维吾尔谚语[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
[4] 艾则孜·阿塔吾拉.民间谚语格言录[M].新疆大学出版社,2007.
[5] 赵杰.从日本语到维吾尔语[M].民族出版社,2007.
郭鑫丽(1993-),女,汉族,籍贯河南,在读研究生,新疆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维吾尔语)。
H215
A
1672-5832(2017)11-027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