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学微
(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 100048)
身体认知隐喻的探究
——以“心”为例
鲁学微
(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 100048)
隐喻不仅是修辞现象,也是认知现象。“心”的认知过程是个动态过程,随着人类认识世界的深入,心在与外界不断感知中,逐渐衍生出不同含义。因此本文以“心”为例,进而探究“心”这一隐喻的“同异”性。
心;认知;隐喻
20世纪80年代至今,认知隐喻学一直是语言学界新兴的学术流派和研究方向,即通过隐喻的认知方式对语言背后的认知规律做出的统一解释。认知隐喻学不把隐喻看作是简单的修辞或语言现象,而是上升到人类思维的高度去探索。其实质是从一个概念域(源域)向另一个概念域(靶域)的映射。人类身体是认识、体验、感受世界的基础,通过身体人类才有了认知世界的概念。
1.1 本义意象。“心”和“heart”基本含义相同。都是指人体器官是对于身体循环的促进功能。作为生理器官,“心”在英汉中吻合。
1.2 容器意象。莱考夫曾说“一个容器图式,即一个具有界限的图式,有‘内’和‘外’之分。”(Lakeoff1987:271)把心看作容器,故汉语有心房、心室、心窗、心门及心宽体胖、心胸狭隘等词;英语也有类似的容器隐喻说法,如at heart(心里),bottom of heart(心底),open your heart(敞开心扉)等。heart还可与fill/full等词搭配,heart is filled with sadness
1.3 地理意象。心脏重要性不言而喻,人常把心脏置于中心位置,空间亦是如此,如地心、球心、眉心等,其喻意是指重要位置,因此就有了核心重心概念。英语中用heart一词表示重要环节、核心环节,heart of country, heart of the problem等。
1.4 颜色意象。心呈红色,常与“赤、红、丹”结合,代表健康积极向上的力量;若心脏有问题,就有了“黑、灰”之类的说法,黑心喻指心狠手辣,灰心则喻指丧失信心。
1.5 温度意象。心脏是有机体,具有一定温度。“热”常含褒义,汉语有暖心、热心肠、热心服务等;与之相对的“冷”则含贬义,寒心、心灰意冷。英语里warm heart ,hot-hearted, cold heart等词。
心除了生理功能这一意象,往往还具有思维、态度等意象。这就是功能意象。
2.1 思维意象。“心之官则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荀子·解蔽》,古人把“心”和思维联系,认为心和大脑等同,属于思维的器官。心是智慧源泉,正谓“计上心来”,说明了人的思维和智慧从心产生,故以心带脑(mind)。费心、操心、劳心劳神、将心比心、心病还需心药医之类的表达比比皆是。英语heart一词多喻为“思维、记忆”,read sb's heart(读懂人心), take it to heart(放在心上), have sth at heart(深切关怀)等。
心“思维、思想”的喻义可进一步细化为做某事的愿望、意念,如耐心、决心、留心、专心、责任心、万众一心、齐心协力、歹心、黑心、蛇蝎心肠等语例。英语中此类表达有after one's own heart(称心如意),heart and soul(全心全意),set one's heart doing sth(专心致志做事),evil heart(邪念),have one's heart desire(正中下怀),one's heart isn't in it(非心所想)等。
对“思维、思想”的喻义再进一步划分,可喻指人对事物的看法和评价,这种看法多受制于公众舆论,即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如爱心、慈心、孝心、善心、公心、道德心以及贪心、兽心、野心等。英语短语search ones heart(内心自检),a good/kind heart(心地善良)。
2.2 情感意象。何为情感?指人们根据自己的判断标准对外界事物引起的表象、概念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这种反应贯穿在整个分析、综合、推理等过程中。英汉语言中均认为心有情感功能,可以反应喜、怒、哀、乐多种情感。汉语如安心、舒心、欢心、寒心、恶心、痛心等。英语如in good heart, brighten/gladden one's heart, with a light heart等。
爱这种情感与心的联系最为紧密,心形符号是“爱”的代名词。这符合“心脏是情感发源地”这一说法。人类常将心之珍爱转为对人和物的珍爱,将心爱之物视为宝贝,于是有了心尖、心头肉、心肝宝贝等表达,sweetheart(亲爱的),heartthrob(心上人)等在英语中也屡见不鲜。
“心”具有多种含义,每种含义之间有着联系,某种程度来说揭示了人们基本的认知规律,这主要是隐喻发挥作用的方式和结果。
从认知隐喻学角度,通过以上分析对比,心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认知投射大同小异,这反映了两个民族思维层面的统一性和特异性。
3.1 认知的体验性。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人认知世界具有普遍性,因此对“心”的认知大致相同,“心”词义的延伸也有诸多相似之处。原始人类最初在认知世界时,遵循“进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原则,利用自己最熟知的事物了解陌生概念。
3.2 认识的文化性。不同民族的隐喻概念既来源于人的日常体验,又根植于不同文化。英汉所处地理环境不同,语言种类也就不同,认知事物的参照也就各异。两种语言通过隐喻机制,在认知世界时做出不同选择,产生各具特色的认知投射,既同一又差异。
“心”和“heart”的词义经历了基本义到扩充义的过程,之所以“同异”,是因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对心的认知大体相同,因此可用作为对陌生概念的理解和认知建构。但不同民族必然存在文化、价值观等差异,由此产生的隐喻投射又会具有鲜明的个性。
[1] 孙毅.认知隐喻学多为跨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 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3/2001
鲁学微 ,女 ,汉族 ,黑龙江,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 ,专业:MTI。
H15
A
1672-5832(2017)11-02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