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力
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论高职艺术类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构建
徐立力
随着职教事业的蓬勃发展,人文素养在社会工作中占有的比例越来越大。人文素质课程的内容广泛、定位深刻、思想性较强,因此获得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由于自身的发展限制,普遍存在着人文素质课程结构松散、定位不精确、项目开发迟缓等内容,严重制约着高职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实践性大、创意性强的艺术类综合课程,具更加重要的发展意义。本文针对高职艺术类人文素质课程在职业活动中的发展进程进行探究,供同行业工作者参考。
职业活动 高职艺术类 人文素质 艺术思想 创意
随着职教事业的蓬勃发展,人文素养在社会工作中占有的比例越来越大。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高职艺术教育对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课程的发展结构上说,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建立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从根本上说,人文素质课程的内容广泛、定位深刻、思想性较强,因此获得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人文素养,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不断增进自己的工作价值和竞争能力。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由于自身的发展限制,普遍存在人文素质课程结构松散、定位不精确、项目开发迟缓等内容,这些负面因素,严重制约着高职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实践性大、创意性强的艺术类综合课程,具有加重要的发展意义。
高职艺术教育课程不同于传统的理论课程,它通过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达美术、音乐、文学等方面的艺术教育内容,使学生掌握艺术技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艺术修养教育作为提高学生审美价值的重要途径,在促进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在1995年,原国家教委在武汉大学召开了第一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试点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落幕以后,在全国范围内挑选了32所大学作为人才素质的重要培养基地,为“人文素质课程”的构建打下了基础。而随着教育事业的深入推进,相应的理论、实践探究也在逐步进行。通过对当前高职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具体分析,国家教育部对高等工程人才教育课程的定位、规格、特点进行组合,讨论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难题和实践经验,进一步认清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和理论深度,同时根据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等教育思想,构建一个全面的高等教育人才发展体系。
(一)人文素养课程的构建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在高职艺术教育活动中,高职教育出了要着眼与当下的就业情况,还要强化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顾名思义,人文素养课程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能够纠正在高职教育中偏重逻辑思维的发展问题,通过学习相关职业活动课程,提高学生所受到的艺术影响。在具体的艺术思维上,提高学生对艺术发展的认知。经过长期性、系统性、专业性的思维价值构建,促使职业学生能够发展巨大的转变,使他们能够感悟生活之美、艺术之美,对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二)人文素养课程的发展能够深化学生的思想深度
从艺术修养类课程的发展根源上看,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是高职所具备的重要教学任务。当人文素养课程成为学生课程的基础,学校在设置不同的艺术课程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风貌也有所区别。通过人文素养课程的“艺术性”和“方向性”的培养,高职院校能够提高课程的趣味性,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培养“和谐校园”的发展基础上,提高学生对艺术类课程的思想深度,为增进教学效果、推进教学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人文素养课程的创新能够增引导学生创新
在高职艺术类课程的改革发展中,除了要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操作能力,还要不断强化高校对创新性技术人才的提高。以艺术设计为例,素描、色彩作为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根基性”,但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艺术基础后,就可以鼓励他们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来看待问题。教会他们调动形象思维和创作意识进行艺术解构,塑造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激发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想象能力。
(一)人文素质课程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
从当前我国教育学者对当前“高校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的研究中不难发现,在高校学生特别是高职活动中,人文素养课程作为高职教育者的关注重点,虽然存在着一定的成绩,也具有一些常态化的问题。在开展体系性活动中,人文素质课程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高职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模式更加灵活、生动,每一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是“专业性”和“综合性”的共同体。
但是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发展中,相应的理论论述太过笼统,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很多涉及“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说明都不够细致详实。大多数的人文素质课程都停留在了理论的教育层面上,对具体的高职艺术课程的动态性、专业性少有探究。
(二)人文素质课程的建设水平不够系统
一方面,教师自身对人文素质课程不够了解,认识的程度不深,另一方面,素质教育讲座和课外活动的融合缺乏规划,使素质教育课程成为素质教育体系的一项短板。
由于高职艺术类专业的课程特色、学术课程、师资力量都不相同,所以在探究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具体的探究现状上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在实际的课程指向中并不明晰,缺乏整体性和创新性。特别是很多学校的课程还建立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艺术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分道而行,给课程的深度推进造成了重要的而影响。
例如,在高职艺术类人才的培养中,平面设计、人体工程学、中外美术史、艺术学概论等等,这些课程都比较分散,由很多专业课程负责讲解,不能便于教师对对学生的统一管理。特别是学生的人文素养不强,不利于各项课程的顺利开展。
(三)高职艺术教育体系的确立不够准确
在高职艺术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学前教育、艺术设计等很多专业所面临的现状是定位不准确、目标不清晰。例如,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来说,他们掌握艺术技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幼儿的教育需要,要求艺术修养上要更加“实用”。而在高职教育中,艺术设计类学生所需要的是换页的艺术素质和过硬的综合能力,所以需要保留对专业知识的技能的了解和关注。很多职业教育者为了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仿照全日制本科高等艺术院校的教学手法,但是却忽略了两者之间的相互融合。同时,教学内容和基本的专业特色不够合理,艺术类教育课程相互孤立,不能满足职业活动的各项需要。
(一)提高高职艺术人文素质课程的针对性
基于以上的发展情况,在高职院校的实施教学内容上,教师首先要树立一个“科学发展”的人文素质课程教育核心。要尝试突破传统的艺术教育体系,明确发展课程目标,将“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融合入在一起,不但要提高高职学生的沟通和欣赏能力,还要有针对性的提高课程的设置深度和和广度,增加人文内容的合理性。
例如,在艺术修养教育的课程中,针对于专业知识的发展特点,具体可以分为艺术基础教育课程、艺术理论知识课程以及艺术发散性思维课程,通过这三种模式的界定,分出不同的人文素质课程。并以音乐、美术、文体、戏剧、影视等多种教育方式,清理归纳出选修课和必修课两大部分。增强课程的针对性,从而拓宽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程的认识和了解。
(二)建设系统性的职业艺术类人文素质课程
在高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在每一阶段都能接触到基础性的人文课程,学校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审美教育课程,全面拓宽学生的知识眼界,强化艺术综合课程对高职艺术学生的指导,尽可能的设置“逻辑思维”和“感性思维”相互结合的教育课程,促使学生能够对各项艺术课程形成统一的认知。
除此以外,教育者还要通过专业的知识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方针,力求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使他们能够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性格。充分利用选修课和必修课的相互衔接,促使整体人文课程在文学、历史、哲学等艺术方面形成有机的融合。全面推进人文素质课程的发展和规划。利用高职“学分制”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通过加大选修课的方式提高自身学习成绩,将人文素养课程融入学生的绩效考核当中,从而建立一个全面循环的教学路程,确保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岗位上能够进行更好的职业活动,满足用人单位、市场发展的各项需求。
(三)制定科学的人文素质课程评价
为了积极发挥“以人为本”的的教学思想,在高职艺术活动中,通过对思想道德修养、职业道德教育、心理素质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等技能课程的综合,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人文教育模式。同时,在不同的必修课、选修课的模块组件中,不断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更加切实的课程设置,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学校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监督体系,由相关部门整合人文课程资源,通过建立“人文素养课程调查问卷”的形式,广泛征集学生的综合意见,并针对于教师的自身文化修养,明确提出具体的教师技能考核标准,形成师生齐力的发展现状,将专业课程、专业技能进一步拓展开来,确保人文教学内容的实施成效。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面对未来的职业活动,为他们提高就业能力、实现自身价值保驾护航。
综上所述,当前发展形式下,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够满足我国对高素质综合性机能人才的需求。虽然很多学校也重视到了这一点,但是在专业的技能上仍然有所不足。考虑到未来社会对职业活动的具体要求,高职院校除了要不断整合“人文素质课程”的各项资源,还要强化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促使他们不但要具备高标准的就业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进一步增强高职类艺术课程人文素质教育的生机和活力。
[1]肖贻杰,梁德军.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融合的探讨——基于广州市高职院校的调查[J].教育导刊,2011(10).
[2]陈会丽.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河南农业,2011(6).
[3]龚虹波.地方性高校多中心治理的制度构建[J].大学教育科学,2012(6).
[4]蒋丽云,朱军明.浅谈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研究,2015(4).
[5]林文.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构建[J].职教论坛,2015(5).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徐立力(1983-),女,汉族,浙江宁波人,讲师,研究方向:形体、礼仪、艺术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