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熙雯
提升道德修养 树立正确价值观
——小议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伦理建构
邵熙雯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主体意识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洪流下走上了畸形发展的轨道,一些大学生会被错误的价值观误导和支配,从而出现伦理道德失范,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淡薄,以及前途迷惘等问题。本文着眼于大学生价值观的伦理建构,意在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认识到对高校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从而对其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价值取向 伦理建构 教育 道德培养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石,因此家庭教育则显得尤为重要。作为首位人生导师,父母应竭力为孩子塑造一个积极向上的伦理道德观和价值观模式,以身作则,为孩子们树立正面的楷模,摒弃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负面思想侵蚀自己并进而渗透在其对孩子的教育中。
父母应在孩子幼年时就培养其艰苦奋斗的价值观,这并不意味着是去让孩子受苦,而是让他们知道生活不是坐享其成,不要因家庭背景的好坏而丧失奋斗的意念,更不要因此而疯狂的金钱崇拜。与此同时,对于社会责任感价值观的形成,家庭同样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如今有些家长会指责孩子的好人好事行为或者禁止孩子见义勇为,怕摊上烂摊子无法脱手,这种想法显然有问题,如果用这种想法来教育下一代,显然是一种扭曲的价值观。作为家长,该做的就是鼓励孩子学会付出和奉献,勇于承担责任,这样也有助于孩子社会责任感价值观的形成。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战场,学生的价值观在这里得到形成与巩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不仅要加大伦理学基础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力度,更要重视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等价值观教育。当代高校学生对于集体主义价值观存在理解误区,认为集体主义忽略了个人的作用和存在。针对这种情况,教育者应让学生切身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益处,让其了解孤立的个体需要依托,集体才是个人的归宿,从而转变对集体主义的认识。
思政教育管理者应将学生的精神需求作为重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让学生意识到责任是首位,做事不能只看权与利。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在繁杂的多元化社会中始终保持坚守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为社会发展奠定精神基石。
(一)增设伦理学课程
伦理学最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其伦理道德内涵值得当今的每个人学习和借鉴。因此,高校应开授关于伦理学的专业课程,而非一些基础层面的思修课。用伦理的德行和道德规范帮助学生解决其伦理道德问题,从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奠定理论基础。
(二)着重道德教育
大学生的道德教育需要有针对性,循循善诱、深入人心,从而将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道德教育既是方法策略问题,也是认识问题。道德教育的内涵就是为了使人们践行某种道德义务,从而有组织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道德约束和影响的活动。[1]
(三)提升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实际上是一种人性的改造和发展活动,是道德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大学生应在道德修养的熏陶下,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感意识,并将这种意识在道德规范下转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
第一,自觉性是基石。道德修养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剖析、自我教育、自我斗争、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的过程。[2]这就促使我们对于个人自觉性以及力争上游的心境有着强烈的需求。倘若忽略或失去了这种自觉性,那么道德修养也将落入谷底。
第二,自我剖析是桥梁。正确认识自我的道路上必须要经历自我剖析这一路径。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其缺点就是只享受赞扬,拒绝被批评,无法正视自己,不敢面对真实的自我,缺乏直面自身的勇气。在这种情况下,自我剖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更进一步,这也是自身道德修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三,道德选择是重点。道德选择的内涵是在众多行为中做出选择或是对自身道德行为作出判断。[3]现今繁杂的社会下,大学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例如,选择及格就好,或是选择力争上游争取奖学金;选择见义勇为帮助弱势群体,还是视而不见怕被黑锅等等。面对两难的状况,大学生该如何做出选择,如何避免选错,如何能选对正确的道德行为,这些都是大学生们需要思考的道德问题,而所有的一切选择都基于善恶。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阐述,其目的就是启发高校思政工作者在“如何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方面有更深入的思考。对于学生道德失范的问题,教育管理者应给予重视,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具有社会责任感,拥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规范,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会一直努力下去的方向。
[1]阎保辅.青年学生伦理学[M].北京:红旗出版社,1989:284.
[2]罗国杰,等.伦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458.
[3]阎保辅.青年学生伦理学[M].北京:红旗出版社,1989:320.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邵熙雯(1988-),女,汉族,陕西咸阳人,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研究方向: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