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金凤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贫困生助学体系分析
何金凤
本文结合工作实际,从高校现行的贫困生认定模式和资助体系运行下产生的问题以及如何运用微信公众号、应用软件APP等方面,做了若干思考并提出一些新的想法和举措。
互联网 贫困大学生 助学体系
随着科技不断更新变化,互联网+已成为人们口中无所不提的热门话题。“互联网+”就是借助于互联网的平台,通过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利用,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有机结合起来。
在通信领域,互联网+通信有了即时通信,尽管通信运营商对此如临大敌,但随其发展,我们不难看出,互联网的出现并没有彻底颠覆通信行业,继此后,互联网+交通催生了一批打车拼车专车软件以及外卖送餐服务,虽然它们在全世界不同的地方仍存在不同的争议,但它们确实有效改善了人们出行以及就餐的方式,提高了现有车辆的使用率,推动了互联网共享经济的发展,也通过减少排放,对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
在校大学生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借助国家的力量,完成学业而选择了助学贷款,那么在校大学生首次贷款需要什么材料呢?
学校每年的第二个学期末都会发通知,给需要办理助学贷款的大学生发放在校证明并加盖学校以及院系公章。
学生证无非是你身份的最有力的证明,所以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学生证不小心遗失,而又要办理助学贷款时,可向学校申请一份遗失证明;或者向你所在的(县、市、区)资助中心说明情况,届时补办好学生证再寄回所在的资助中心。
借款人与共同借款人需要同时到所在资助中心,因为是首次贷款。共同借款人作为借款学生的担保人,主要为其父母;若借款人为孤儿,则共同借款人则为其他法定监护人等。
户口本是你的户籍证明,一般情况下都是不可以少的。
在校生首次贷款需要贫困证明,家庭情况调查表需要到村(居)委会和乡镇(街道)民政所加盖公章。具体情况视各(县、市、区)资助中心的要求而定
在校生首次贷款的申请表需要加盖村(居)委会和乡镇(街道)民政所公章,部分地区只需要乡镇(街道)民政所公章,具体情况视各(县、市、区)资助中心的要求而定。
我国高校现行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主体主要为高校自主认定和生源地认定两种。高校自主认定即高校相关部门或老师根据学生填写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写实表对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进行认定,并以此为据认定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生源地认定则是由所在地民政部门或乡镇及街道办事处,根据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状况,开具相关证明来确定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程度。上述两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中的主要信息来源均为学生自身,其真实性难以得到保证。每年最多贷6000元,可在毕业后的1~2年内,选择开始偿还本金的时间,需在6年内还清贷款本息。但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一条渠道。搭建校园助学平台,资助中心通过和就业部门联系在校外的企业中拓展一些适合学生及学生专业特点的助学岗位来积极有效地发挥该贫困生的知识和专业优势。平台安排专门的管理人员,将联系到的助学岗位和可靠的兼职消息发布在平台上,供广大学生参考。
因此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考评机制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体制是必不可少的,真正做到把钱用于“刀刃”上,实现其扶贫助学的目的。高校应该成立对受助学生的跟踪机制,对于通过资助,顺利完成学业、成功毕业和就业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对于不能合理、正确使用助学金的学生,及时有效地给予纠正指导,使资助资金真正发挥它的功能作用。学校应当将资助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考核评估体系,鼓励创新运行机制,以确保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公平的资助和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良性发展。结合以上论述,可建立高校资助体系结构,一个资助中心下设五个部门和一个平台,分别是监督考评部、勤工助学部、贷款服务部、大数据部、奖助学金部和校园助学平台。其中监督考评部有权对任何受助学生和其它部门进行监督,其自身也受其它部门监督。大数据部下设贫困认定信息库和诚信体系库,对信息的收集挖掘、分析处理和评估报告,是整个资助工作的基础。 高校资助体系结构图结语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任重而道远,资助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开放的、与时俱进的过程,需要我们在探索中不断地推陈出新,需要集思广益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平稳健康发展,保障社会公平。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构建的资助结构体系究竟是否完善,是否能够解决当前的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检验。
[1]姜燕霞.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现状与对策[J].文教资料,2015(29):92~94.
[2]付巧,付超.贵州师范学院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对策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244~245.
南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