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福荣
校园专区
“共创成长路”课程理论基础研究
冯福荣
“共创成长路”课程是兴起于香港的一门新型德育课程,在香港基金会的支持下,该课程从香港走进大陆,并在部分初高中得以实践并取得可观效果。本文简要概述“共创成长路”开展基本背景,着重对该课程背后的理论基础进行探究,力图证明这一德育课程的科学性和可借鉴性。
共创成长路 德育 全人教育 建构主义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传统教育思维影响,当前道德教育方式主要采取说教式教学。即通过外在的、隔离式的行政命令或者强制手段(惩罚、恐吓等)完成教育,学生的错误行为得以暂时制止,但正面行为的能力却始终没有养成。道德教育不应该提留在青少年“知道什么是错的、但不知道什么是可取的”这一层面,这一问题,体验式德育教育给出了很好的回应。Damon认为青少年道德危机的解决途径应该有传统的“病态”中心转移到“能力”中心,[1]将道德教育和正面发展的聚焦点转移到培养青少年的天分、长处、兴趣和未来的潜能上。香港石丹理教授在《“共创成长路”计划的评估研究》一书中提出青少年正面成长所必需具备的15种能力,并将其外化为体验式课程,即“共创成长路”课程。 该课程课程模式清晰,可操性做强,主要强调学生的团队活动或者个人反思,力争在活动中提升自我能力,将道德说教进一步深化为道德体验。2004年以来香港教育机构和社区以及部分大陆初高中开展这一活动并取得较好的评估效果
“共创成长路”作为一门新型德育课程,不仅有现实背景和意义,而且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支撑。它简单的教学模式背后却涉及了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诸多理论,因此也完成了对传统的德育课程进行了新一轮的革新。
20世纪末,美国心理学界出现了新的研究领域,即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重点积极研究个体积极的情绪和体验,他们认为,某些积极的情绪能够拓展人们瞬间的知—行能力,并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源;此外,积极的人格特征也引起了积极心理学研究者(Hollson和Marie)的关注,他们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既包括个体对自我的接受、对自我生命意义的理解和面对外界环境的挑战,也包括个人自我社会系统的建立和应用。此外,积极心理学部分研究者还提出负面情绪会导致身体疾病,从而倡导建立积极情绪和情感对免疫系统的正相关影响和通过发散思维任务培养天才的建议等。
尤其可见,积极心理学的致力于鼓励、支持青少年参加有意义的活动,而不是关注于对青少年负面行为的矫正,而重点关注对人性优点和正面价值的挖掘。透过“共创成长路”课程构想我们可以看到,该课程的对青少年的积极关注正源于积极心理学。
1921年,日本教育小原国芳在教育主张演讲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其“全人教育”的主张和思想,开创了教育运动的新理论学派。“全人教育”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兼具真、善、美、圣、健、富这六种价值的“完全人格”个人,这六种价值分别指向学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和生活。“共创成长路”课程在课程模式和课程理念上均借鉴了“全人教育”的教育理念。在小原国芳的理念中,在小原国芳前三种人格的培养中,求真在于培养青少年思考能力,求善在于培养青少年懂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求美在于培养学生灵魂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欣赏和尊重,同样,“共创成长路”课程提出青少年正面发展的5个C:第一个C是能力(Competence),即求真,第二个C是联系(Connection,与他人良好关系),第三个C是信心(Confidence,指向自我为自爱,指向社会为勇气),即善,第四个C是品行(character,指公德心),第五个C是同情心(compassion),即灵魂美。两者的在德育目标上的统一既是偶然,也是对既往德育合理内核的继承。
除此之外,“共创成长路”课程还继承了小原国芳“全人教育”的德育原则:(1)尊重学生个性,(2)提倡学生学习自主性,(3)重视学生自学和自我探究,(4)鼓励学生体验,(5)强调师生交流。这些原则在“共创成长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均有体现。
建构主义最早由瑞士皮亚杰提出,他认为学习是个体与周边环境互动的过程,是将外部环境 中的有关信息吸收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也是个体的认知结构因环境变化而不断调整的过程,该理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该理论强调以学习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些都与“共创成长路”课程的模式和理念不谋而合。在“共创成长路”课程中,个体是青少年,周边环境既包括导师提供的案例,学生个人生活经验,也包括给定的学生分组团队和教室环境布置等。个体在体验式教学中通过交流、总结、反思等活动,完善和改变自我认知结构,从而趋真、趋善、趋美,这个过程中,导师的作用仅仅是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真正完成知识、情感和能力的建构。
[1]石丹理,孙翠芬.“共创成长路”计划的评估研究[D].香港:商务印书馆,2014(8).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第八中学)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共创成长路”课程的中学生全人教育》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5]GHB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