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钧 陈 强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党员道德教育策略研究
张 钧 陈 强
自媒体以其快速性、交互性、组织性、开放性等势日渐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但自媒体的发展带来的大学道德教育失衡问题不容忽视,作为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者应不断提升自身信息技术素养,加强对党员大学生的媒介使用技能和道德意识,充分利用各类自媒体信息平台,创新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机制。
自媒体 大学生 道德教育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当下各大高校中,每个学生几乎都是自媒体的使用者、信息的阅读者和传递者和发布者。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自媒体这把“双刃剑”给高校党员大学生道德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掌握其传播规律,探索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道德教育新范式。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社会大事件与网络媒体影响力研究》对自媒体定义为:具有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传播者,利用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外界传递信息的新媒体。[1]自媒体就是个体利用现代媒介载体来发布信息,分享和创造信息的新型信息传播途径。
(一)群体大众化
现代化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巧妙结合,让智能手机可以在网上畅游,使得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掌控者已经成为现实。我国在校大学生目前将近有2500多万,他们当中有95%人都拥有智能手机。
(二)内容多元化
平民化的自媒体使用者和传播者必然让自媒体的传播内容纷繁多样、良莠不齐。正面的信息发表传播给大学生带来的是正能量,而谣言、色情等信息的转发传递则带来负面影响。
(三)功能多样化
自媒体的“非媒体功能”,即信息的发布和获取功能、社会交往功能、政治参与功能、信息展示功能、通讯功能、娱乐功能;自媒体的媒体功能,即传播功能、二次传播功能、舆论推动和导向功能、社会监督功能。[2]
(四)角色个性化
每个平民都可以从“旁观者”转变成为“当事人”拥有一份自己的网络自媒体空间。人们自主地在自己的“媒体”上“想写就写”“想说就说”,每个“草根”都可以利用互联网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传递自己生活的阴晴圆缺,构建自己的个性化社交网络。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自媒体对党员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也不例外。其消极影响如下:
(一)水平差异,扭曲大学生心理认知
自媒体时代,人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又是传递者。[3]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发育逐渐成熟时期,很多时候他们发布和转发信息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随心所欲地编辑,个体的千差万别,势必导致自媒体的信息良莠不齐。
(二)道德失衡,淡化大学生责任意识
自媒体从宪法上来看是个人言论自由权的延伸,从一诞生就受到了诸多法律的限制。当代大学生提但是言论自由,在个体声音得到充分释放的同时,势必也会让一些与宪法、社会道德规范相悖的声音得以散播。
(三)快餐文化,削弱大学生思考能力
由于自媒体平台发布的信息很多类似于快餐的信息传递模式,毫无深度、过目即忘的“快餐式”网络文化加剧了大学生思维的“快餐化”。[4]这势必弱化了大学生的深度思考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一)提高素养,培养信息的甄别能力
党员大学生行为实践是检验其道德教育成效的关键因素。高校教师应当对大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独立思考,具备甄别各类信息真伪的能力。
(二)教师提升,积极应对各种的挑战。
信息时代的高校教师在积极学习和利用自媒体新手段、新技术进行网络合作学习的同时,还应当全面提升自身的素养的技能。充分利用各种自媒体平台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道德教育。
(三)整合资源,打造自媒体教育平台
自媒体技术能够提供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和海量学习资源,利用自媒体教育平台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形成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特征一体化的教与学形态。
总之,自媒体时代党员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应该结合时代特征,通过整合自媒体资源优势、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学生信息能力素养,完善学生管理体制。使党员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1]涂欣红.自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影响研究[D].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2]腾讯发布2015微信用户数据报告[Z].http://news.zol.com.cn/523/5237369.html.
[3]聂文龙,倪涛涛.自媒体发展趋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1).
[4]王虹,刘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铜仁学院人文学院)
本文系铜仁学院2016年党建研究课题:“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党员道德教育提升研究”(项目编号:DJ201602)研究成果;铜仁学院2016年党建研究课题:“提高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推进党的建设能力研究”(项目编号:DJ201601)研究成果。
张钧(1979-),男,汉族,硕士,铜仁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陈强(1961-),男,汉族,大学,铜仁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