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安凯
西方决斗及其社会伦理实践
季安凯
决斗作为在西方上流社会流行的残酷风习,最早兴起于中世纪,一开始具有浓厚基督色彩。17世纪以后经过中世纪骑士文化的熏陶和“十字军运动”的鼓舞,决斗风潮席卷整个英国和欧洲大陆。法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纷纷制定和颁布决斗法典约束决斗事件的发生。这股决斗大潮18世纪还随着彼得大帝的改革进入俄国并在上流社会流行开来。19世纪末,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生命意识、人权意识的高涨,决斗在欧洲基本销声匿迹。
决斗 社会伦理实践 文化风习
决斗是西方上流社会贵族间长期流行的一种危险风尚。两个贵族之间如发生纠纷且互不妥协,就公开约定时间和场所,在证人(决斗副手)的目击下遵照决斗规则,使用武器(分拳头、刀剑或枪械)一决胜负。导致决斗的动机通常是一方在受到名誉侮辱之后,向另一方提出决斗请求(发起挑战);另一方出于贵族身自尊,对挑战者必须做出回应,否则会被认为是胆怯。因此对珍视荣誉的西方贵族而言,决斗无小事,需严肃对待并进行精心的事前准备和事后化解。
决斗风习最早起源于欧洲中世纪,最初具有鲜明的宗教特点。那时法庭在劝说无果或判决无法有效执行的情况下,就以纠纷双方格斗(一般为拳斗或刀剑比武)的胜负来断案。因为天主教在欧洲中世纪几乎统治着生活所有领域,笃信上帝的人们相信正义的一方必定会受到神的庇护,即决斗的胜者无罪,败者有罪。这种决斗被人们称为“上帝裁断”,属于上帝的所谓“治外法权”。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决斗起源于中世纪的“比武大会”:中世纪法兰克(法国))骑士们用骑枪将对方击落马下,胜者将获高额奖赏。这一类似体育竞技的活动称作“马上比武”。还有学者将西方决斗的起源上溯到古罗马盛行的斗兽场角斗士比赛。[1]在15-16世纪期间随着轰轰烈烈的“十字军运动”和贵族骑士阶层的兴起,决斗逐渐在宫廷和上流社会流行开来,而且逐渐由神意裁决过度为纯粹个人的荣誉对抗,即为保护个人的自尊、女性的贞洁、亲朋好友的名誉所进行的勇敢搏斗。决斗变成了一种法律制度调节之外用以调控贵族间个人紧张关系的特殊手段。
从选择决斗的伦理倾向来说,在中世纪“上帝裁断”或“马上比武”竞技中逐步培养起来的“骑士精神”对近代欧洲社会性格的文化塑形起到过重大作用。它构成西欧贵族的“绅士风度”,即忠君爱国、笃信上帝、英雄救美,培养了他们对风度、礼节和言行举止的讲究以及对崇尚精神理想等浪漫气质的热烈向往。身着“佐罗式”斗篷的欧洲贵族决斗士们在决斗场上一般都能恪守公平游戏(Fair Play)规则。决斗在某种意义上陶冶了欧洲贵族性格中优雅的气质、信守诺言、甘愿为荣誉而自我牺牲的豪爽品格,但往往又会使得贵族们高傲自大、易走极端和拘泥于礼仪,过分强调个人性荣誉感。骑士制度中还普遍存在着不允许尊贵阶层与平民交手的决斗规则,[2]因而总体看欧洲决斗客们所体现的文化精神显然是一种排他性的贵族优越感,具有看重身份、注意修养、恪守诺言、尊重法规等社会等级特征。这种决斗伦理也培养了欧洲贵族恪守生活原则、保护弱者的信念。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在分析堂·吉诃德这样大战风车的过气老骑士时,就赞誉说崇尚决斗的欧洲骑士精神“是一种为被压迫者牺牲全部力量乃至生命的勇敢精神;把女子作为爱和美在尘世的代表及作为和平与安慰的光辉之神而加以理想化的崇拜等”。[3]
在欧洲,经过中世纪骑士精神的思想熏陶和之后“十字军运动”的刺激,17世纪以后决斗风尚传递到整个英伦半岛和欧洲大陆。不过至少1830年前欧洲并不存在成文的决斗法典。人们只能从当时颁布的刑法条款中见到约束决斗的个别条款。有些法条规定严厉。如早在17世纪末普鲁士刑法中就存在着对主动挑起决斗者施以绞刑的单独条款。[4]同时期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对决斗者的惩处也非常严酷,因为“决斗被认为是对国王手中生杀大权的公开篡夺。决斗者是向封建帝王随意决定臣民命运这一权力提出挑战”。[5]不过法兰西公开颁布惩治决斗者的条款已是1830资产阶级革命之后的事了。当时新闻自由得到迅猛发展,许多记者敢于通过报刊大胆揭露贵族们的绯闻和隐私,从而触发许多决斗案件。据记载“仅仅1832-1835三年间,巴黎就爆发过180次由新闻记者参加的决斗”。[6]这一形势迫切要求立法将社会舆论限制在侵害个人名誉权、隐私权之外的界线外。在出现一连串的决斗案件后法兰西在欧洲率先颁布了惩治决斗的刑法条文,这成为欧洲抑制和引导决斗风尚的最早法律。随后英国、普鲁士、葡萄牙、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相应也参照法兰西刑法制定了反决斗律条。为了尽量避免伤亡,有些决斗条款繁琐冗长,如普鲁士决斗条款规定“决斗过程中只要有一方意外受伤,决斗随即宣布中止;有一方遭受重伤决斗即刻停止;决斗副手发现有一方受伤要及时建议终止决斗;如用短枪决斗双方应以站姿同时向对方射击。在均没有射中对方的情况下如决斗发起者认为已得到人格的“满足”,要主动握手言和,不然则需多轮决斗,直到对方受伤或死去;射击不允许超过三次,否则会被认为是粗鄙和野蛮”。[7]
法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纷纷制定和颁布决斗法典意味着决斗合法化和被普遍认可。决斗风潮在欧洲开始此起彼伏;欧洲上流社会的青年人更是对决斗趋之若鹜。不过由于具有普遍的教养和文明观念,决斗风习的流行在欧洲并没有造成很大的人员伤亡和社会混乱。英国19世纪初发生过不少著名决斗事件(据说有4位英国首相参加过决斗)。19世纪中叶,英国社会就不再赞成通过决斗方式化解纠纷,此后决斗就很少发生了(被记载下来的最后一起决斗事件发生在1852年温莎城堡郊外)。出现这一情况或许和英国绅士在性格上的矜持保守有关;法国决斗群体组成主要是为大革命和新闻自由而战的新闻记者;德国、奥地利、瑞士、普鲁士大学生之间曾经流行过一种叫“门苏尔”(Mensur)游戏的传统非致命决斗,后来发展成为了“经典对仗”游戏(Academic fencing)。不过这种决斗主要不是为了保卫个人名誉,对抗性不强,实际上是“一种教育的手段,没有赢家和输家……而是要求从中培养坚忍性格”[8]。
欧洲决斗风习18世纪还随着彼得大帝的改革进入俄国并在上流社会广泛流行开来,并对俄国贵族的生命观、荣誉观、伦理观产生重要影响。17世纪时决斗在西欧地区已如火如荼,但至少在沙皇阿列科谢.米哈伊洛维奇在位之前俄国没有记载过决斗案件,决斗只在居住在欧洲的俄国侨民中间零星发生。[9]决斗之所以在彼得大帝统治时期日趋频繁地发生还与俄国贵族的独特性有关:与绅士般的欧洲贵族骑士不同,俄国贵族大多具有沙皇随扈和禁卫军身份,对外东征西讨,对内镇压社会动乱,具有典型“战斗民族”特点。决斗的高度意外性、冒险性和刺激性与俄国贵族身上的尚武脾性相契合。这就使得俄国决斗相比欧洲更为残酷。彼得大帝之后的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俄国决斗渐渐走向高潮。到了1794年,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颁发了调节军官间个人关系的《军官争执判决准则》,规定如果出现贵族军官个人自尊受到伤害的情形,“军官荣誉法庭”①可根据冲突严重程度来判决冲突双方通过公开决斗来化解恩怨。如果被挑战的另一方拒绝决斗,则军法官有权向“军官荣誉法庭”递交书面陈情将其开除。[10]这一条例实际上促成了决斗在禁卫军中的半合法化。到了“十二月党人起义”前后(即1825年前后),彼得堡近卫军中的决斗已是如火如荼。在亚力山大一世统治时期,决斗一般不会受到法律追究,最多流放高加索,这无形中助长了决斗盛行。据档案记载,法兰西即使1830年之后的决斗高潮时期每年决斗致死者从未超过6人。而在沙俄时期,决斗死亡者的数量多得惊人,以至于那些不具新闻效应的决斗案件很难被报道出来。迄今没有历史学家统计过俄国决斗到底造成多少人伤亡。[11]19世纪末直到“十月革命”前期在俄国仍然不断有决斗事件发生。1905年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后,时任俄国总理大臣的斯托雷平向议会(国家杜马)里的立宪党人洛季茄夫发起决斗,后者在议会辩论时用“斯托雷平的领带”来形容绞刑架。“白银时代”的诗人古米廖夫和另一位诗人沃罗申进行过决斗,幸好二人均安然无恙。诗人曼杰尔什塔姆和诗人谢尔舍涅维奇曾因美学问题争执不休以致于互扇耳光。曼杰尔什塔姆毅然向对方发起决斗,而谢尔舍涅维奇却未作出回应。此事还被谢尔舍涅维奇的决斗证人当作一桩丑闻而公布于众。[12]尽管如此,这些零星决斗已和19世纪上半叶的决斗风潮不可同日而语。
大洋彼岸的美国18世纪之后就不再盛行决斗。富兰克林强烈指责这一风气是毫无意义的暴力,华盛顿则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倡导军官拒绝决斗,因为他认为一个合众国军官死于决斗会对战事造成负面影响。美国部分州虽没明文禁止决斗,但在决斗中击伤对方者可能会因有过失杀人的指控而面临牢狱之灾。美国历史上最具轰动性的决斗发生在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勋爵身上:联邦党人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在决斗场上被时任美国副总统的阿龙·伯尔击伤并于次日不幸死亡。而第七任美国总统安德鲁·杰克逊也是一位决斗高手:他1806年5月份射杀了另一位决斗高手查莱斯·迪金森,自己则因无法治愈的内伤而离世。②
19世纪末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生命意识、人权意识的高涨,合法决斗在欧洲基本已销声匿迹。西方社会在付出不少流血的代价后已经对决斗的高度危险性、决斗的反人道性质达成普遍共识,倾向于认为决斗作为化解纠纷的手段,是一种充满着中世纪野蛮习气的恶劣方式。许多国家纷纷废止了行之有年的决斗法典并专门颁布律法明文禁止决斗。这一状况直接导致了20世纪初决斗在西方世界逐步走向绝迹。
注释:
①军官荣誉法庭是自彼得大帝时代起在军队中设立的道德荣誉审判机构,曾培养了军官们强烈的荣誉感.
②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824805.htm.
[1][2]O.Coбoлeвcкaя.Дyэль и дyэлянты[J].Cпyтник,1994(4):65~66,71.
[3]Бeлинcкий B.Г.Пoлнoe coбpaниe coчинeний в 13 тoмax T.9[M].Издaт-cтвo. Хyдoж.Литep,M.,1955:87.
[4][7][8]Kevin,Mc.Aleer.Dueling:the cult of honor in fin-de-siecle Germany[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4:144~147,132.
[5][6]O.Coбoлeвcкaя.Дyэль и дyэлянты[J].Cпyтник,1994(4):74~75.
[9][11][12]Bлaдимиp Хaндopин:Дyэль в Poccии[EB/OL].cмoтp.http://www.genstab.ru/duel.html.
[10]Pyccкaя Дyэль[EB/OL].Cмoтp.http://www.koryazhma.ru/articles/all/russian_duel.asp.
临沂大学外国语学院)
季安凯,男,临沂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西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