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海
高校情境中的族际交往与互动
——以大学生民汉合宿为例
张福海
本文主要对高校情境中族际之间的交往与互动进行研究,以高校日渐普遍存在的“民汉合宿”为例,将目光聚焦到大学生宿舍“空间”中,探索“民汉合宿”对民族团结教育和民族关系发展的推动作用,注意到“民汉合宿”教育实践面临的诸多困难及深化问题研究,建立普遍长效化管理模式的重要意义。
高校 族际交往 民汉合宿
在民族多元、文化多样、政治一体的中国社会中,各民族间的交往互动发生在由时间和空间维度构筑的任何情镜中。在纵向的时间维度各民族交流融合,积淀文化,繁衍生息;在横向的空间维度各民族迁移杂居,发展生计,依赖共存。伴随着中国经济跨越式发展,族际间的交往互动更加紧密,各类特定情境中的交往极大地影响着民族关系的发展与融合。这其中高校情境是重要一环,主要是由高校的育人作用及个体化成长的关键时期决定的。
高校大学生宿舍是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交往的重要“空间”。历史地理学家鲁西奇在《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一书中指出,位置、距离、方向是空间构成最基本的要素,三者之间互为依存和前提的交织关系,构成了空间的内在关联性。[1]大学生宿舍空间的特征是置定着不同的位置,动态的距离因素和变换的方向指针。
位置、距离和方向成为构筑宿舍空间的三项基本要素,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影响并呈现着宿舍文化图景及成员互动交融面貌。而宿舍“空间”的主体——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族属特点的成员,使得宿舍“空间”中的文化与成员关系发展更加复杂多样,宿舍“空间”的力量与意义也更加深刻,其在不同程度上形塑改造着每一位宿舍成员,在宿舍管理制度和教育理念的推动下,使个体形成稳定的心智和世界观念。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推动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举措,当下高等教育呈现“边疆少数民族学生向内地院校流动”及“边疆基层少数民族学生向首府中心院校流动”的双轨迹现象,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各接收高校都普遍采取少数民族学生与主体汉族(或汉语言)学生合宿的宿舍管理制度。一方面帮扶带动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绩及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能力等;另一方面是我国多民族融合的真实图景,各民族间相互了解,增进感情。其深层次意义即在于增进各民族交流融合,在大学生关键人格素养形成期奠定稳定的族群意识和国家认同。著名的挪威人类学家费雷德里克巴斯认为,族群包括其人口在生物学意义上的延续性、共享的文化与价值、构成一个联系与互动的范围、拥有自我认定和他者认定的成员资格。[2]他认为形成族群最主要的因素是它的边界,而不是语言、文化习俗、地理区位、血统等内涵。因而,族群并不是一种文化承载和区别单位,而是社会系统中的组织。在包容的社会系统中,族群间的边界特征联结着群体的互补性,产生相互依赖或共存。
以新疆为例,全区共有大中专院校39所,本科院校13所。自2014年起,新疆各高校逐步实行民汉合宿,各高校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模式,大致为:(1)民语言生源为南疆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乌兹别克族和北疆哈萨克族等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汉语言生源为本区及内地的汉族、回族等民族;(2)新生班级同学院同专业合宿,以同班级优先,按照民汉比例1∶1或1∶1.5进行分配,如三民三汉,二民四汉等,部分院校还对汉语言学生生源地作比例要求,按照内地与新疆1∶1的比例分配等;(3)开展各类活动以巩固和推动民汉合宿制度,如民汉合宿表彰大会、民族团结模范宿舍评比等。各高校在推动民汉合宿教育实践过程中,均力求从制度和管理层面做到科学化实施,通过控制民汉比例和生源地比例等方式纳不同族属的学生于宿舍“空间”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高校情境中的族际交往与互动在民汉合宿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得到了集中体现,正如学者指出,大学生宿舍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的缩影,是家庭环境的延伸。[3]来自不同民族和地域的青年学生在宿舍“空间”中学在一起、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和玩在一起,在交流与碰撞中深化民族感情,形成多元文化认同观念。因而,宿舍的“空间”意义与力量值得重视,民汉合宿的教育实践更值得关注和探索。
民汉合宿是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实践的重要载体,是培育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平台,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在实际推动过程中,民汉合宿取得了明显的教育效果,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一方面,提高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普通话水平,推动了就业,增进了各民族情感,深化了民族关系和认同意识;但另一方面,由于各民族学生具有的民族性格、风俗习惯、文化禁忌和生活习惯等差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摩擦与矛盾,影响制约着民族团结教育和民族关系发展。
因此,在推进“民汉合宿”教育实践活动的同时,应聚焦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互动,深化问题研究,探索出规范化、长效化的管理机制和制度,适时进行推广应用,全面促进民族团结与民族关系发展。
[1]鲁西奇.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8.
[2][挪威]弗雷德里克巴斯.族群与边界——文化差异下的社会组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1.
[3]谢新雪.新疆高校民汉同住背景下宿舍文化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4.
新疆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