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方伟 张 翼
(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论书法作品中的经典与名作
宁方伟 张 翼
(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回归经典,重温经典是当代书法创变发展的根本途径,经典的书法作品作为学书者最重要的书学资源,虽然和名作有相通的地方,但名作并非都是经典的,理清经典和名作的区别,划分不同的书法作品,有利于学书者在当代艺术发展的语境中作出理性的判断,选对字帖,走对路子,在书学路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典;名作;书法
“经典”,从时空观上来理解,就是空间上能够跨地域、跨文艺形式的、在时间上能历久弥新而不衰,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或是艺术文化作品。在这一方面来讲,经典是在历史中存在的,它必然要经历岁月的演变层层筛选出来,它存在的历史属性也就决定了经典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下会产生符合新时代的含义。在书法史的发展过程中,“经典”一词语在古代的书论中是没有的。虽然古代书家并没有专论何为“经典”,但是我国古代对书法艺术的研究和总结却是全方位的,涉及到书法艺术的各个方面,并且自成体系的。它们论列了从上古至清末书法发展的历史,保存了中国书法发展历史的完整面貌,形成了“逸、神、妙、能”的书作品评方式,甚至有《二十四书品》的评价体系,涵盖了各类的书法作品。虽然各个时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最能体现出书法精髓、具有代表性的、最完美的经典书法作品在不同的朝代中却是一致的。
区分书法作品的经典和名作,笔者认为,应有以下几个标准:首先,在风格上是包前孕后的;其次,在意境上是心合于气的;最后,在形式上是自然和合的。当然,经典作品三者可以兼而有之,也可以以一方面为主,其他表现的层面相对较少,笔者将从这三个方面说明书法作品中的名作和经典之作。
在书法作品中,所谓“包前孕后”就书法作品是能融合古人的笔法、技巧而形成属于书家自己的笔墨语言,并且这种语言是唯一的,是不可替代的;同时,又是后人学书的蓝本,对后代书家有着启蒙作用。如《石鼓文》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石刻书法作品,结体方整而宛通,风格浑穆而圆活,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乃是学习篆书的经典书作。
在名作中,除了一些青铜器的少字数款识、砖文、不成熟的篆书题额、部分的抄经文字以及可以识读学习的简牍文字可师法外,许多不知名的“名作”逐渐的退出了书法史的舞台,古人讲“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斯为下矣①”。起到了绝对的筛选作用。
“气韵生动”是中国书画艺术最高的审美准则,它是中国传统气动哲学思想在书画艺术领域的具体实现,这种蕴含了中国传统哲学“道”的审美范畴必然在书法作品选择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书法中的笔墨是书法家抒情达意的语言形式,但笔墨是以气化生命为其构成本质的,当书家心合于气,气合于心时,胸中便具有了飞动之意,下笔作书,心随笔动,自然便呈现和合之气,“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②,自然而成。
经典的书法作品在气韵中所体现的神采、气息、畅达需要借助于形式的自然和合来表达出来。并非所有的用毛笔写的字就是书法作品,书法不同于写字的区别就在于书法要在中“自然” 讲究“法度”,寓“法度”与“自然”之中。而“法度”“自然”又需要通过书法的笔墨点画等形式语言表达出来:
在字法中,点画之间应当对称平衡,对比调和,主次相宜,疏密适度,多样统一;
在笔法中,笔笔皆有出处,能中侧并用,笔力遒劲、力透纸背;
在章法中,以笔势连绵,气脉畅通、节奏分明,笔若行云流水,在书写的物质载体的范围内,疏密得当使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计白当黑,奇趣乃出”;
在墨法中,以“带燥方润,将浓遂枯”为最佳,焦、浓、重、淡、清把黑白两色无限演绎,呈现“笔法飞舞,神采奕奕③”。
经典书法作品必然是返朴之朴后的自然,其作品都会表现出一种清爽淡雅之气,而不是造作,是最能表现宇宙万象之气的形象。“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与道俱往,著手成春。④”那么的和谐安详,自然平淡。例如隶书摩崖《石门颂》,结字极为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多用圆笔,起笔逆锋,收笔回锋,中间运笔道劲沉着,故笔画古厚含蓄而富有弹性。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实为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的经典代表作。再如《爨龙颜碑》,笔画浑劲,结体跌宕恣肆,变化极为丰富,含韵于朴,寓巧于拙。在众多碑刻中不失自己的独特面貌。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谓为“雄强茂美之宗”,当代很多书家取法于此。
如《瘗鹤铭》陶弘景书,楷书摩崖,其书法意态雍容,格调高雅,堪称逸品,是艺术性术高,影响极大的著名碑刻,在逸取上,与《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慈祥博大,微妙圆通,全用圆笔,雍容和厚,气象浑穆。谓为“大字之祖”。虽经历了漫长的风雨侵蚀,却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自然和合的艺术魅力,实为不朽的书法精品。
通过一些例子的举证,可以很清晰的理清经典的书法作品和不同时代不同书家的名作之间的区别。总体上说,秦汉篆隶的古朴、雄浑、端庄大气;魏晋行草书艺术形式的神韵、自然和抒情精神所形成的 “二王行草书体系”;隋唐时代楷书对于法度的尽善尽美,都开启了新的典范的时代。无论后代如何创变、似乎都是在此寻找书法的经典,即使在当代书法艺术发展空前繁荣的情况下,回归经典,重温经典,取法经典,仍旧是学书的王道。当然,对于书家而言,要以创作经典作品为己使命,能够把自己立身在书法史的维度上“后之视今,亦有今之视昔”,创造时代所需要的经典书法作品,方不愧为“书法家”之称号。
注释:
① 丰坊:《书诀》。
② 苏轼:《论草书》。
③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跋禊帖后》
④ 司空图:《二十四》
[1] 陈方既等,《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史》[M].河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
[2] 《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3]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 金开诚、王岳川:《书法艺术美学》,[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年版。
[5] 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M]黄山书社1990年版。
[6] 黄惇等:《中国书法史》,[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7] 韩昌力:《气化思想与中国书画艺术》,[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J292.1
A
1672-5832(2017)10-0169-01
宁方伟、张翼,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