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凤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全纳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实现的可能
张小凤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全纳教育关注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基本人权,强调将特殊教育正常化,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全纳教育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并进行了相关的理论构建。全纳教育的迅速发展一是由于其教育平等的核心思想为世界所公认,二是由于全纳教育有助于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全纳教育;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实现可能
教育平等是全纳教育的内在要求,它强调教育的起点平等、过程平等以及结果平等,同时全纳教育也是个人实现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有效方式,这都为全纳教育的实现开启了现实的大门。
传统特殊教育将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安置在特殊学校当中,普通学校不愿甚至排斥吸收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其基本假设即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与普通儿童存在本质上的区别,所以应该为这类儿童提供适应其需要的教育,这在特殊教育发展初期确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至少保证了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也能够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但是随着人们对特殊教育认识的加深,发现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与普通儿童并无本质区别,儿童个体之间本来就存在差异性,其“特殊性”并不是由儿童本身所引起的,往往是由于人们的趋同心理所造成的,“人性的自恋情节致使人们对自身产生一种优越感,而对其他人的生活方式和他们之间的不同,都视为野蛮和不合理的。”[1],这种趋同心理剥夺了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的权利,人为的扩大了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与普通儿童之间的“马太效应”。布鲁姆的掌握学习论提出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也就是学生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能否学会,而只能决定他将要花多少时间才能学会。因此将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纳入普通学校,接受与普通儿童同样的教育是可能的,当然,这仅仅是保证了教育上的起点平等,全纳教育还有更深刻的内涵,在保证儿童起点平等的基础上,还应该进一步追求过程平等和结果平等。追求过程平等要求传统课程教学观向全纳课程教学观的转变,传统课程教学观只是针对普通儿童进行设计的,它要求全班学生一刀切的统一适应教学和教师,这种罔顾学生个性差异的课程教学很难适应全纳教育。全纳教育课程教学其实质是个性化的教学,也就是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做到面向全体儿童,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对课程进行必要的调整,并在具体情境中引导课程的实施。教育上的起点平等和过程平等最终都要落实到结果平等上,以往我们只是要求特殊教育需要儿童能改变自身条件以适应社会,这对他们来说是很不公平的,他们本身已经遭受身体或精神上的巨大折磨,现在还要求他们付出比常人更大的努力去融入使他们显得格格不入的社会,这一点是亟需扭转的,我们要做的不是静静的等待特殊需要教育儿童向正常化的转变,而是要创造更多适合他们学习、生活的机会。全纳教育正是秉持教育结果平等的观念,追求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成功的体验。因此,可以说,全纳教育的发展过程也是教育平等的实现过程。
人是社会的存在,普通儿童有社会化的需要,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同样也有社会化的需要。以往我们将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安置在特殊教育学校当中,这是很不利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的,这是由于特殊教育学校将同类有缺陷的儿童安排在相应的班级,这些儿童每天接触到的都是与自身境遇相似的同伴,而模仿是个体获得社会化的重要方式,这些儿童缺少正面的榜样当然不利于其社会化。试想在一个智力残疾儿童的班级中,儿童间的互相模仿,不过是你模仿我的痴语,我模仿你的傻言,根本谈不上个体的社会化。“印度狼孩”可以说是一个很好地佐证,在大脑结构上,这个狼孩与正常儿童并没有什么区别,其区别在于在其成长早期被剥夺了社会刺激,导致他许多行为不似人而更似狼。可想而知,为儿童提供一个正常的社会环境是多么重要,“社会化既是社会交往的过程,又是社会交往的结果。”[2]全纳教育不仅使特殊需要儿童受到与普通儿童同样的教育,同时也提供了他们与普通儿童正常交往的机会,这一点,对于特殊需要儿童的社会化至关重要。
人是社会的存在,但同时人又是以个体的形式进行的存在,个体之间甚至是个体内部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育首先应该尊重个体之间的这种差异。传统教育规定统一的学习内容,统一的教学方法,统一的学习步调,这是在抹杀学生的个性,不承认个体之间差异的存在,这与当前所提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相容的。而全纳教育的出发点和前提就是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在管理体制上,全纳教育要求国家放权给地方、学校、教师,以创造适合每个儿童个性差异的教学;在教育理论的发展上,全纳教育提倡把关注对象从普通儿童转向全体儿童;在教师成长方面,不仅教师要学习学科知识和普通教育理论,而且教师还要加强对特殊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对待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方面,传统教育把关注点放在他们的缺陷补偿层面,而全纳教育要求我们不仅要在“避短”的基础上更重视“扬长”,也就是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矫正特殊需要教育儿童的缺点,同时也要看到它们身上的闪光点,发挥他们的长处和优势以此来弥补缺陷,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全纳教育是一种美好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追求,不管是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管理人员还是一线教师,都应该看到全纳教育实现的可能性,将全纳的观念纳入心中,克服现实的层层阻碍,不断追求全纳教育的实现。
[1] 马文·哈里斯.文化人类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9.
[2] 柳树森.全纳教育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8
张小凤(1992.05-),女,汉族,重庆市南川区人,教育学硕士,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方法: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G760
A
1672-5832(2017)07-023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