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利
(西北政法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61)
浅谈当下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刘思利
(西北政法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61)
新时期全球化的发展、社会的变革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人总是会遭遇“他者”的挑战,不同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对价值观念的产生与选择有一定的影响,本文试图讨论在新时期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的变化。
当下中国人;价值观念
人们在说价值观的时候大多指的是价值观念,实际上价值观与价值观念还是有一定的区别。具体而言,价值观每个时代只有一个,而价值观念是可以依据这一价值观进行发展演变产生很多的。价值观是人们看待事物的根本看法,而价值观念的意义可以更加细化,比如由于文华差异导致了不同的价值观念,对待消费问题也会有不同的消费观念,在结婚与否的问题上也有不同的婚姻观念等等。人们运用自己的价值观念去评价、分析事物,价值观念使我们有能力去做决定,以我们渴望的方式去做决定,而不是完全顺应环境。
社会的发展催生了许多价值观念,每一个社会都会为人们提供价值观念和方向指引。比如封建时期的大一统观念、克己复礼的观念,比如当下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以及核心价值观的观念延伸。人们受到这些价值观念的约束也依靠这些价值观念实现自我。个人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的过程是纷繁复杂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教育,不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对个人的的价值观念形成有深远影响。伴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新的时代下互联网、手机对人们的价值观形成也越来越占据着重要作用。例如新一代青少年,在手机和网络的陪伴下成长起来,他们就能够认识到科技带来的便利,另一方面他们也容易沉浸在网络游戏中而迷失了自我。
不过,无论是哪种价值观念,都要把它放在历史的大环境下去考察,因为价值观念的产生不仅受一个人的影响,更是会受到社会发展、历史变革、人文习俗、地理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只有在具体的时代条件下才能更好地理解该时代的价值观和人们的价值观念。
当前社会充满了机遇,整个世界基本呈现出和平与发展的大趋势,这对于我国来说更是发展的契机。而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价值观自然与以往不同,并且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比如近年来社会上关于“公平”问题的讨论就不曾中断;又或是“自由”与“平等”之间的关系要如何调节与维系;“道德”与“与法律之间要如何把握”,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以表现出中国人价值观念的转变。
不过,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对同一观念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考察我国个人价值观念时,不仅要从宏观角度出发,更应该着手于细节,从具体差别入手。市场经济的 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一部分人感慨社会发展趋势大好,为自己创造奋斗目标与机遇,开始了大学生创业并且衍生出了许多新媒体以及新兴的职业。与此同时,一些过于自我、拜金主义、过分世俗化的问题也暴露出来,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现象。有的人以社会利益为主,有的人以个人利益至上;有的人推崇集体主义,有的人选择个人功利;有的人重利轻义,有的人唯利是图;有的人克己奉公,有的人拜金享乐;有的人看重现实需求,有的人更乐于追求理想生活。人们的思想越来越自由,形成的价值观念也越来越多样化,这使得一部分中国青年对价值观念的选择产生了一定的困惑。为了解决困惑,中国青年向西方哲学家寻求答案,但并没有得到完美解决,反而引发了更多的思考,。比如,在青年团体中经常会讨论到对未来的迷茫,“何处才是立锥之地”;“从自身做起顶用么?”;“没活干还应不应该拼命干活”;“在企业是应该有效率的做事还是能拖就拖”等等,这些问题都表现出我国青年的困惑,但同时这些困惑是青年群体在形成自己价值观念过程中必不可少要面对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将会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
从目前的发展状况看,我国社会转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经济方面,由自然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政治上有中央集权专政到民主法治的转变,在社会关系上,有身份地位的不平等转向个人独立自由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必然会带来价值观的转变,这将直接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取向,当然价值观念的转变不是与前一个社会带来的价值观毫无关联,例如儒家文化对中国人价值观的形成占据了极大的影响,社会发展到今天依旧会对儒家文化经典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解释。
3.1 当前中国社会人与人价值观念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青年群体与老年群体之间的矛盾,青年群体与他们父辈之间的矛盾,青年群体内部的矛盾。
在改革开放前,社会较为封闭,人们思想保守,对毛主席的崇拜以及对共产主义的影响着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和选择。人们想要尽早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狂热,使人们忽略了自然规律,对社会生活造成了灾难性后果,但不可否认对共产主义的信奉培养了当时中国人高尚的情操与人格。在改革放后,经济的发展日益占据了社会生活的中重心,全球化进程产生的多元化价值观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在提高,价值观念的选择也多种多样。平等自由、公正法治的理念深入人心,这些观念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工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一些消极的价值观念也影响着人们的选择。比如,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在一些青年中十分流行,他们开名车、穿名牌,追求奢侈的生活,认为是身份的象征,逐渐被“物化”,这也导致了青年群体与老年人之间的矛盾。
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经历得多,经验丰富,大多表现出保守传统的特征;青年人则认为,年轻就是资本,应该努力追求理想同时享受生活,他们不希望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期望活的更加自由洒脱。而老年人认为自己一心为儿女、为下一代着想,对晚辈的要求大多是孝顺、服从。而青年人更重视个人自由与个人意愿,不愿为上一代人的行为“买单”。如此一来,老年人与青年群体之间的矛盾就显而易见了。
3.2 如何协调人们之间的矛盾,是人们能够“劲往一处使”的发展中国社会,是当前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全社会共同拥有的核心价值观的带领下,不同的社会阶层人员、不同的年龄层都发展属于自己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才能够使我们的社会既保持多元化的特征又能够继续稳步发展,这才是属于当下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1] 魏明德.全球化与中国——一位法国学者谈当代文化交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 陈立旭.当代中国人价值观的变迁[J].当代社科视野,2009,10:5-10
[3] 黄国秋.论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J].学术交流,2001.3
c913
A
1672-5832(2017)08-02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