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重性人才需求的高校双重教育分析

2017-11-25 13:29吴秀清
就业与保障 2017年19期
关键词:双重性双重人才

吴秀清

基于双重性人才需求的高校双重教育分析

吴秀清

当今社会呈现出人才稀缺与就业难并存的尴尬现状,加强双重性人才的培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文章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指出了当代高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高校双重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

双重性人才 高校 双重教育

当下,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企业的竞争日益加剧,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摇篮,高等教育事业仍存在许多的问题,例如课堂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轨、教育同质化严重等。因此,在社会亟需“双重性人才”的背景下,加大高校教育的改革力度,着重培养双重性人才,对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双重性人才及高校教育的意义

(一)双重性人才特点

双重性人才指的兼具公共性与专业性的人才。人才的公共性指的是人才具有的洞察力与判断力、宣传感召能力、交际组织能力以及道德品质;专业性指的是人才具有的从事相关工作所需的知识储备与专业技能。以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来看,双重性人才在公共性与专业性上需要具有极高的水平,能够在完成专业事务的同时具有良好的沟通交际能力与处理事务的能力,有力推动我国经济建设。

(二)高校教育

高校教育即高等教育,是指以普通教育为基础,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教育类型。高校教育主要以大学教育为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专业人才,是针对成年人的一种教育类型,看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可用性。由于高等教育是满足社会需求在基础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高精尖教育模式,在培养环节呈现出复杂性与多样性的特点。高等教育着重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水平,是一种为社会和国家输送高水平双重性人才的教育活动。

二、基于双重性人才需求的高校双重教育问题分析

当前,社会呈现出人才稀缺与就业难并存的尴尬现状,企业需要引入大批高水平人才,对双重性人才十分的渴求。与此同时,很多毕业生却迟迟找不到工作。究其原因不难发现,需求与供给的不对等是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长久以来高校教育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人才的输出不能迎合社会的需求,高校双重人才的教育模式亟待改革与创新。

(一)忽视公共素质教育

公共教育是涉及个人在公共生活中所应熟知的组织纪律、行为规范、道德伦理等内容,同时还肩负者引导学生树立信念及价值观的责任。然而,在如今的高校教育中,缺少对学生公共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价值观与信念的正确引导,对公共领域的道德伦理与规范法则缺少教育,导致许多大学生出现生活散漫、学习态度消极、学习风气不正、组织纪律性差等行为。此外,教学形式大于内容,导致了多数学生不愿意认真听讲、出勤率低下,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二)技校成为新选择

近些年,一些大学生从高校毕业进入社会后,发现无法利用所学知识很好地适应工作,导致他们选择重返技校进行学习。2005年,温州的一些大学生选择去技校“回炉”,引起了社会的热议;2006年,从北京科技大学成人教育本科毕业已3年的汪洋回到中专学习,又引起广泛争论;2006年 9月,江苏扬州技师学院招收的新生中,有36名新生是普通高校全日制大学毕业生。这些事实无不说明当前高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专业知识不够深入,与社会需求脱轨,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很难适应工作的需求,因此“回炉”专科学校的现象才屡屡出现。

此外,高校的创办资质把关不够严格,对高校的规模及教育质量缺少合理的评估,导致高校数量激增的同时水平降低。这使得毕业生的专业无法满足企业需求,毕业后就业困难,进而造成对高校教育的满意度低,重返技校重读的现象也就随之出现了。

(三)高校教育同质化现象严重

教育的同质化成为现代高校教育的一大问题。许多高校课程设置雷同,英语与政治更是不可缺少的科目,教师在课堂中只注重理论讲授,缺少学生的实践环节。这些做法导致了学生专业技能缺失,缺少自身特长和专长,无法适应社会及企业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发展,抑制了学生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最终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造成就业难等问题。

三、高校双重教育改革措施探究

(一)重视双重性教育

首先,高校要认识到双重教育的重要性及紧迫性,摆脱传统的教育理念,重视公共教育对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意义。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一个人的公共素质直接影响着其在社会的生存状况。能否履行自身的公共义务,提高对公共道德伦理规范的认知水平,遵守公共道德,影响着企业乃至社会对其的自身评判。因此,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树立培养双重性人才的教育理念,深刻意识到公共教育的重要性。

其次,虽然一直以来我国对高校进行了例如“外国语院校”“师范院校”“体育院校”等类别的划分,但是部分高校在教育过程中,有一部分院校缺少更加专业化的课程设置,不够重视教学的特色内容,从而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有所欠缺。因此,高校要深刻意识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这一任务的本质,在课程的设置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使得学生真正具有双重性,扩大自身的竞争优势。

(二)教育内容全面多样化

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时,要注重职业道德、专业法规、技术水平等方面的教育。在涉及具体的学科时,如财务、绘画、音乐等,要进行多层次、多方面的教学,争取让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加扎实的同时扩大其眼界。此外,对于工作中涉及到的办公软件如Excel表格、PPT等,学校也需要开设相关的课程进行技能的培训,以提高学生在今后学习工作过程中的效率。在公共知识的培养过程中,学校应该设计囊括人类社会生活共同涉及的科学、技术、道德、公益、规范等方面的课程,让学生在通识教育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三)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一直是主流。在课堂中,教师永远充当课堂的主角,一人在讲台前滔滔不绝地按照教案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学习进度往往会出现不匹配的状况,部分学生由于无法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会出现倦怠厌学的状况,极大地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双重性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高水准的人才成为竞争的焦点。因此,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渴求,知识的生搬硬套限制了学生创新性的发挥,高校教学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高层次的教学不应再过度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应该将重点放在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这样的教学思想开始崭露头角。

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推动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充当单方面的“灌输者”,引导式的教学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课下进行自主的学习与解答。在自我探究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动手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对于提高学生的双重素质有很大的助益。

(四)优化高校师资力量

除了以上三点之外,优化高校的师资力量也是提升人才培育水平的重要方式。一方面,高校是一个十分复杂且庞大的群体,健全的师资制度是保障高校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应建立双重教育评价体系,对教师日常的教学水平进行双向的评价,在对学生课业成绩进行评价的同时加入对学生实践能力及公共知识的考核,使得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双重性教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国家应加大对高校专业设备的专项资金支持,让学生有地方、有设备可以参与课堂实践,以此摆脱过去只注重理论教学的传统,培养出更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此外,优化教师队伍也是十分必要的。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自身的素质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应对双重性人才的需求,教师首先要改变自身的思想意识,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把培养双重性人才作为自己坚定的职业目标。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地进修学习,以求能够适应现代化的教学要求与目标,为打造双重性人才树立榜样。

(五)教育评价制度更加健全化

教育水平低且同质化,人才输出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成为我国高校教育的最大问题。从现实状况来看,有些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因缺乏专业技能,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需求,求职屡屡碰壁。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偏低,甚至偏离社会的需求,学校没有自身办学特色或自身定位不清晰,学生培养的过程中缺少针对性与强化训练。因此,建立合理健全的教育评价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教育评价制度就需要发挥重要作用,对某一阶段教师的教学情况及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及时地总结教学经验与问题。与此同时,在评估的过程中要加入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估,强调其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多维度的评价,能够更加精准地发现学生的能力缺陷,有针对性地进行能力强化,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优质毕业生。

四、结语:

高校双重教育是应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必要之举,是应对现代人才需求的重要举措,是全新教育改革的重要步骤。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认识到双重人才的重要性,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积极探索高校双重教育改革的方向与措施。

高校教育不同于初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更多的毕业生参与其中,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反映出我国的教育水平与质量。因此,在教育改革的号召之下,加强对高校双重教育的重视,力争培养出更多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为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出微薄之力。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

[1]齐经民,李晓彤.高校教育的双重性及其双重教育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2).

[2]方军.参与和治道:双重需求中的人才培养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3]冯建军.论当代中国教育的双重转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4]胡春蕾,黄文龙.高等教育生态视角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34(1).

猜你喜欢
双重性双重人才
自然与成长的双重变奏
人才云
《相当体面的失败》中善的双重性
化解“双重目标”之困
齿轮副双重性的分析研究
“双重打击”致恐龙灭绝
论余华长篇小说苦难书写的双重性
人民政协是否具有作为政治协商载体与主体的双重性——再谈政治协商的主体问题
双重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