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秀清
试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吴秀清
进行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获得好的职业生涯,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而由于指导理念和指导形式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弊端和问题,导致当前的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因此,理清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中的问题,可以“对症下药”地思考开展高校职业指导活动的具体策略和措施。
高校 职业指导 职业生涯
计划经济时期“包分配”的就业形式早已不适合时代的要求,而大学生与企业之间的“双向选择”是取而代之并能适应当今时代的就业方式。虽然这种就业方法给供求双方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但由于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上升,而且大学生缺乏择业经验,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为了应对大学生在择业和就业时的巨大挑战,各大高校纷纷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来指导面临毕业的学生,帮助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正确择业。
教育机制改革下,必然要求推行高校职业指导工作。随着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日趋成熟,企业也开始改变了对人才的需求,仅仅具备理论知识的人才已经不再是企业的首选,现代化的企业更需要同时具备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理论知识于一身的“万金油”。 针对高校大学生的一系列职业指导工作往往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对理论知识以外的各种知识的理解能力,在模拟应聘与就业环境中提升大学生的“情商”,为大学生今后快速适应工作环境打下基础。
就大学生而言,开展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可以有效地帮助大学生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职业,从而帮助他们尽早就业。毕业以前对社会接触比较少的大学生必然会对职业缺乏应有的认知,适时进行的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可以很好地帮助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分析,从而引导大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可以说,为了适应大学生的内在需求,也必须大力开展高校职业指导工作。
我国高校几乎都开展了针对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工作,对毕业生的择业和就业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但由于职业指导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职业指导的理念与社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职业指导工作单一地用授课的形式来呈现,而导致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存在着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
职业指导活动流于形式。很多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都仅仅停留在表面,针对学生的职业指导进行了一些集体授课的层面,或是在毕业前进行“突击”,这样的做法往往造成学生难以有效理解工作的含义,更不利于其分析自身真正的就业情况。
职业跟踪指导活动不够。为数不少的高校仅仅单纯将职业指导活动开展之后的效果考核放在毕业生的就业比例上,却没有真正跟踪了解学生实际的工作情况;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在就业后不久就失业或是改行的情况并没有引起高校方面应有的重视。
借鉴和学习其他国家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先进理念和宝贵经验,克服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深入思考进一步推动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有效且具有操作性的具体策略。
帮助大学生择业和就业是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然而职业指导这一活动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帮助大学生找出能够适合自己终身(或很长一段时期)的事业,换言之,选择职业并不应该被定位为人生某一时期的动作,而应定位为伴随大学毕业生一辈子的一种能力。事实也证明,一个人职业选择能力较强的话,其必然会具备较高的人生“幸福指数”,故而,高校职业指导这一活动的意义颇为重要。高校在进行职业指导活动的过程中,应有意地向学生普及这一理念,并在此过程中要求教师将“职业指导教学理念”加以牢固树立,在学生入学之初开始,就开展有针对性地就业指导,由此来帮助大学生将就业观念、就业规划之类加以“规整化”和“完善化”——而这同样属于高校的教学任务。
在高校的教学任务中,布置具体的职业指导这一活动属于职业指导工作执行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措施。作为教育机构和高校管理者,可以针对教师的职业指导活动情况将目标具体化,一是要求教师可以对学生实现就业提供帮助,教师在其间可以借助于“先就业后择业”这一观念告知大学生。首先实现经济独立,其次借助于社会经验在一段时间之内的积累,进一步对自身的职业加以选择。二是作为教师,也应培养学生从长远角度看侍职业的眼光,并且尽可能地对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有一个预见,从而为自己选择合适的职业。
除此之外,在职业指导教学任务的布置过程中,同样应该有效地考虑学生所处专业的具体情况——如技术类专业的就业基础应以技长专业为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则应力求“从基层做起”,借助于一段时间经验的逐步累积,最终成为管理者。诚然,作为高校,也可以用自身毕业生在数年后的职业发展具体情形,来评估相应的教师的就业指导活动情况,及时吸取经验教训,在“扬长避短”中对职业指导工作的内容不断丰富,从而给社会培养尽可能多的择业能力较强的优秀人才。
顺利开展高校职业指导活动,往往和具备相应职业指导工作能力的专业教师密不可分,故而在开展职业指导活动这一过程中,作为教育机构,高校应尽可能持续地对教师所掌握的职业指导工作能力加以培养,以之来组织一个可以真正在克服择业困难层面切实帮助学生的教师队伍,以之来形成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所应具备的“人才基础”。第一,培训目前高校拥有的教师队伍。高校可以聘请一系列拥有相关就业指导经验的专家来指导本校的教师,或者邀请一些相关专业、相关企业的一线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进行校园讲座和交流,从而使得教师可以理解企业需求,并将之转化为指导大学生选择职业的能力。第二,学校可以挖掘并着重培养一些能力较强的教师(最好是专业的),从而储备应有的“职业指导人才”。
长期以来,社会上存在着一些对大学生的误解现象,认为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能力,故而其应该在社会分工过程中“理所当然”地从事轻体力、高脑力劳动;然而,随着大学生群体数量增多,可以真正提供体力、高脑力劳动的岗位早已“饱和”,同时为数不少的大学生仍旧面临“就业难”。因此,一些大学生开始打破了自己的工作性质局限,甚至不少大学生已经“削足适履”从事重体力劳动。从实际情况来说,重体力劳动也不是一定无需相应技术含量的,故而这一现象更谈不上是“浪费”大学生人才,很多时候,真正的人才同样可以在体力劳动中找出自己的位置。然而,不少大学生的传统观念还没有相应的改变,倾向于选择脑力劳动作为自己的择业对象,而最终在各种原因的作用下难以逃脱失业的结局。
虽然大学生群体理论知识掌握了不少,但其实际上极其匮乏实际的工作经验。故而,其应该在就业之处进行相应的基层工作,在获得了工作经验之后再进一步从事高脑力劳动——这一点也应该是高校推行的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点内容,高校应有效地帮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帮助他们摆正自己的位置。
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该针对毕业生的具体情况设定就业策略。首先,要求毕业生对自身的能力、特点及爱好进行正确的认识,并对自身所掌握的知识能力进行评估,明白自己能从事哪些工作;其次,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就业目标,高校教师进行指导,帮助毕业生扬长避短。最后,要帮助毕业生树立竞争意识,不断地对提升自己,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
大学毕业生在面临择业及就业的过程中,会存在茫然、害怕、自卑的心理,也会存在盲目自信、自负的现象。高校应该根据毕业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首先,帮助毕业生克服自卑、惧怕心理,可以教毕业生掌握一定的就业技巧,树立自信;其次,加深毕业生对职业类型及特点的了解,明白企业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帮助毕业生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缩小差距;再次,对毕业生的受挫心理进行疏导,增强他们面对困难和挑战的能力;最后,也要告诫一些学生,在谋求职位时,可以积极主动,切不可夜郎自大。高校老师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应充分调动毕业生的就业积极性,让他们大胆地走向社会勇于接受挑战。
总而言之,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主体在于高校的教师,教师们应该以为国家培育有用的人才为己任,全面指导学生的就业、择业,让学生少“被坑”,实现合理的职业规划。相信未来的各大高校也一定会将职业指导工作作为教学中的重点,让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够认清就业形势,明白未来自己的职业方向,从而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 吴碧霞.试论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J].艺术品鉴,2015(07):12-15.
[2] 刘俏芝.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探索与实践[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09):4.
[3] 米静,陈斌,李丽艳.浅谈高校职业指导工作[J].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学术研究,2014(04):55-58.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