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语多音字的形成原因

2017-11-25 11:05
长江丛刊 2017年15期
关键词:多音字读音现代汉语

王 珍

浅析汉语多音字的形成原因

王 珍

多音字是汉语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误读现象较多的部分,本文在了解多音字的使用现状的基础上,对多音字的形成原因进行详细分析,列举了一些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的多音字读音

汉语多音字 形成原因

一、多音字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现代汉语日常使用的汉字中多音字所占比例比较大,一字多音的现象也十分普遍。据统计,《新华字典》中的多音字达到了六百多个,大约占字典收录总量的10%,而100个日常使用的汉字中,多音字就有17个。本文在此基础上,对现代汉语多音字的形成原因进行了研究,归纳如下:

(一)汉字的简化形成的多音字

在繁体汉字到简体汉字的演变过程中,不光简化了汉字的笔画,也减少了汉字的数量。在汉字简化演变的过程中,为了使汉字得到简化,一些字形不相同而发音却一样的汉字被简化演变成了同一个汉字,而为了区分汉字所代表的意义,于是就采取了用近音代替甚至同音的方式,使得一些字形字音的重复,因而形成的多音字。例如:“树叶”的“叶yè”字和“叶韵”的“叶xié”字,原本并非是同一个字,通过简化演变成为了同一个字,从而使得“叶”字成为了多音字。“施舍”的“舍shě”和“宿舍 ”的“舍shè”,由“捨”简化演变成“舍”字,使得“舍”成为了多音字。“发财”的“发fā”和“毛发”的“发fà”,从“發”演变成“发”,使得“发”字简化形成了多音字。“纤细”的“纤xiān”和“纤夫”的“纤qiàn”,也是通过汉字的简化从而形成的多音字。还有一些多音字也是在汉字简化合并之后形成的,例如,仆:仆(рū)、僕(рú);吁:吁(xū)、籲(yù);几:几(jī)、幾(jī、jǐ);尽:盡(jìn)、儘(jǐn);吁:吁(xū)、籲(yù);别:別(bié)、彆(biè);卜:卜(bǔ)、蔔(bо);冲:沖(chōng)、衝(chōng、chòng);斗:斗(dǒu)、鬥(dòu)等等。

(二)地名、族名、姓氏等专有名词引起的多音现象

在汉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同一个字的读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变化,在不同的地方发展演变也不一样,因而有的地方还保留了古音,而有的地方则按照发展变化后形成的今音来读。比如有一些国名、地名、 族名、姓氏等的读音与日常读音就不一样,这些专有名词,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例如,国名:“秘鲁”的“秘bì”和“秘密”的“秘mì”。姓氏:如“朴”姓,不读“朴素”的“朴рǔ”,而是读作Piáо;“单”姓,不读“孤单”的“单dān”,应读作Shàn ;“区”姓,不读“区分”的“区qū”,应读作ōu;“查”姓不读“检查”的“查chá”,而是读zhá;“华”姓不读“华丽”的“华huá”,而是读“华huà”;“繁”姓的“繁”读作рó;“仇”姓的“仇”读作qiú;“解”姓的“解”应读做xié,等等。地名:“瓦窑堡”中的“堡”字不读bǎо而是读bǔ;“番”在当今日常生活中的读音为fān,如番茄,而地名“番禺”中的读音是Pān,所使用的其实就是古代的读音;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的“台”,不读“舞台”的“台tái”,而是读作tāi等等。

(三)由通假、假借和引申而产生的多音字

通假,又叫“古音通假”,是指古人在使用文字时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个词义的本字。在通假现象中,被替代的字叫“本字”或“正字”,替用的字叫通假字。采用通假字时,因通假是以音近甚至音同为前提的,可能会使用和“本字”音近甚至音同的通假字,在漫长的使用过程中,使得通假字本身逐渐具有了正字的读音,造成了多音字现象。由于古代的字比较少,于是就采用有限的字来表达意思,有些通假字是本有其字的替代比如音同本字的,就可以借来一用,像“蚤”与“早”;“当”与“倘”,像“尔”同“耳”,相当于“罢了”。还有《子路从而后》中“植其杖而芸”,“芸”通“耘”, “耘”是本字,“芸”是通假字,这些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是一致的。但还有一些采用音近的方式造成的通假字,这些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或声母相同(双声),如《列子…汤问…愚公移山》中“智叟亡以应”,“亡”通“无”;如“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中,“形”通“行”;再如《墨子…备城门》中说:“周垣之高八尺,五十步一方。”其中“方”通”房”( fáng)。《荀子…劝学》中说:“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於世矣。”其中,“方”通“仿”( fǎng),意思是模拟。还有一些是韵母相同(迭韵) ,如《世说新语》中:“或以方谢仁祖,不乃重者。”《论语…宪问》中:“子贡方人。”其中“方”通”谤”( bàng),表示指责别人的过失的意思,再如《书…益稷》中说:“广方施象刑惟明。”《国语…晋语》中说:“晋国之方,偏侯也。”其中“方” 通“旁”( рáng),表示大,广,遍的意思。可见在古音通假的过程中很容易就出现了多音字。”比如:《墨子…公输》中说:“公输盘不说。”《战国策…魏策》中说:“秦王不说。”《论语…学而》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中的“说”字通“悦”字,读 yuè,表示高兴的意思。《国语…吴语》中说:“夫差将死,使人说于子胥。《诗经…卫风…氓》中说:“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其中,“说”字同“脱”字,读tuō,表示逃脱的意思。说卫(军队扎营休息时担任警卫)东汉郑玄笺云:“说,舍也。”“说” 通“税”,读shuì表示休憩;止息的意思。而《说文解字》中说:“说,释也。从言、兑。一曰谈说。”还有如《曾子杀彘》中说:“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其中“女”就代表“汝”,表示人称代词你的意思。其次在假借的过程中也很容易就出现一字多音的现象,《说文解字》中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如“暮”,本指黄昏,像日落草丛中,借用来作没有造出的字无定代词“莫”。如《说文解字》中说:“辟,必益切,法也,从卩从辛,节制其辠也;从口,用法者也。凡辟之属皆从辟。”《艺文志•诸子略》中:“其言虽殊,辟尤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相成也。”由此可见,“辟”字原本读作bi, 假借为“譬”后,逐渐形成了рi的读音表示比喻的意思。再如《说文解字》中说:“夫,甫无切,丈夫也,从大,一以象簪也,周制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说明“夫”字起初只有fū这个音,其后假借成为句首发语词,才有了fú这个音。另外在汉语的不断发展过程中,语音、词汇和语法相互影响,由于词义和词性随之变化,造成了语音的变化。也就是说,在汉语引申的过程中由本义引申为新义的同时,语音也有可能会产生相应的变化。例如“空kōng”字本义由简易房、廉租房引申为“空余、空白”时读作kòng,词义在引申的过程中使得语音也产生了变化;“长cháng”字本义从两点距离大引申为形容词表示年长的,年龄较大的、动词“生长”“成长”以及名词表示各种组织的位高者如“校长”“市长”等时读作zhǎng,词义和词性的变化影响了语音的变化;还有“朝zhāо”字其本义由早晨引申为动词“朝见”、名词“朝廷”、“朝拜”以及介词表示动作针对的方向时读作 cháо等等。

(四)因翻译外来词而形成的多音字

一个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对外交流的问题,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就必定会有语言的沟通与交流,而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就会因翻译而产生一系列外来词语,所谓外来词,也称为借词或外来语,一种语言从别的语言借来的词汇。其主要形式有音译、音译加表意、音译与意译结合、直接借用四种。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很容易产生多音字现象。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随着佛教的传播,在佛教用语中,就存在一些因翻译外来词而产生的多音字,如“南无阿弥陀佛”中的“南无”的读音是“nā mō[梵] nаmаs”,“般若”的读音是“bō rě”等。这些佛教用语与常用用语的读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并在不断的对外交流中逐渐保留了翻译后的读音,导致多音字的形成。还有比如:古时丝绸之路上的一个西域国名龟(qiū)兹,“龟”字不读 guī,读qiū。再如:汉朝时匈奴皇后的称呼是阏氏,由蒙古语翻译成汉语时,“阏氏”不读yū shì,而是读yān zhī,蒙古君主可汗,不读kě hàn ,而是读kè hán。这些在对外交流中产生的外来词,在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中,逐渐流传至今,使得不同于常用用语的读音也随之流传了下来,从而导致了多音字的形成。

(五)由方言引起的多音现象

当代社会推行的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白话文著为规范的普通话。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流时,依然会受到方言的影响。例如:“忒”字读tè时,相当于“特”,但在“风忒大”、“胆儿忒大”、“房间忒小”等方言用语中却读tuī,表示太的意思。还有如“拆房”、“拆信”中“拆”字读chāi,方言“拆烂污”中却读cā,喻指不负责任。再如“轧”在“轧棉花”、“倾轧”中读yà,方言“轧朋友”表示结交朋友、“轧帐”表示查账,其中“轧”读gá等等。由于方言词汇具有地域性,使用的情况也比较少,但与普通话中的读音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就会造成多音现象。

[1]吕叔湘,丁声树.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2]北京语文出版社.语言文字规范手册[M].北京: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3]国家教育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M].北京:国家教育部,1985.

[4]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黎新第.多音字统读与异形词规范[J].语文建设,1995(12).

[6]张德继,孙宏宇.现代汉语多音字的规范问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01).

[7]杨华.多音误读与语用频率的关系[J].语言文字应用,2003(2).

[8]曹先擢.关于普通话文白异读的问答[J].辞书研究,2001(1).

[9]文业芬,李崇明.现代汉语常用字形义浅析[J].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作者单位:湖北科技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多音字读音现代汉语
认识多音字
“那”与“哪”的读音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大力士”纸片人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字词篇
从《泊船瓜洲》中“间”字的读音说开去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趣味多音字(二十二)
你会读多音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