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欣冉 蔡 玉 易小倩
文化视点
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探究
葛欣冉 蔡 玉 易小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突出表现。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来探究现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益于增强人民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现实需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文化认同基础和思想源泉,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时代彰显,二者具有不可割裂的深刻关联。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千百年来中华儿女对祖国所寄予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中华民族若想永立世界民族之林,必须以强大的国家实力作为支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富强的思想与传统文化中的“小康”、“大同”、“天下统一”的国家理想一脉相承;“民为邦本”的治国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思想息息相关,强调要关心人民的生活,注重人文情怀;“礼”是文明的外在表现,中华民族长期接受礼乐文化熏陶,逐渐建立起文明的社会秩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不仅体现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也贯穿在政治理想、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这些思想的演绎,共同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精神源泉。国富民富,国强民强,在民主氛围中提高公民的文明素养,构建和谐社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千百年来中华儿女对社会发展所寄予的殷切期待和美好憧憬。人们自古以来就从未停止过对自由的向往,《庄子…齐物论》中“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表达了人们希望摆脱一切外物,达到精神上自由的诉求;平等是人类所追求的终极理想之一,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提倡“有财者勉以分人”,不争名利,齐同万物;“兼复无私谓之公”,“方圆不曲谓之正”。公正就是不偏私也不偏袒。“公生明,廉生威。”公平正义,才能廉洁无私,政府才能让民众信服、社会安定;中国的法治思想渊源已久,以自由、平等、公正为基础,强调法律的作用,在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中是一种进步的彰显。人类活动造就社会,同时长期的社会实践逐渐形成某些共识,即社会公共生活领域里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当今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启示良多。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千百年来中华儿女对个人的内在要求和品格塑造。爱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家国一体”,先有国才会有家。国家是无数人心凑齐的坚强堡垒,正是人民与国家的这种密切联系,使得人民对国家产生了深刻的道德情感,并实践于具体行动中;“爱而不敬,非真爱也;敬而不爱,非真敬也。”敬业是对公民的价值准则,也是基本的道德要求。人们专心于自己的工作,在其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完成自己的理想,是对工作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人无信则不立”。诚信自古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内容,是兴国之基,为人之本。行走于世间,行事坦荡,自然无往而不利;完善的人格魅力,其基本点就是友善,真诚一点,守信一点,能更多地获得他人的依赖、理解,能得到更多地支持、合作,从而获得更多的成功机遇。用敬业,诚信,友善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仅是公民的自我修养,也是公民爱国的集中体现,每个公民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保持清正刚毅的品质,回馈社会的同时本来就是一种爱国行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彰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形成、发展的重要源泉,对其内涵发掘与传播具有重要现实的意义,既相辅相成又相互促进。离开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借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将丰富的中华民族精神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之中,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同于以往形式的一次新的展现,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和社会变迁中的再次丰富和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继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中包含的各种思想多次得到运用和阐释。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历经文革后亟需得到理想信念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文化建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党和国家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文化建设放在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并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各种影视作品、音乐文化以及各种文学著作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现代文明的相互影响下,取得了丰厚的成果,人们的精神世界有了新的寄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重新树立起信心。
文化虽谈及风月,却不限于风月。党和国家继提出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以“三个倡导”为内容的重要论断后,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重要论断。经过三十多年的积累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正式提出。与此同时,国家大力发展科技教育,通过创新文化形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一步步增强。在积累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相连,引导人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其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其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得以传承的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了新的阐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体现出丰富的民族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在辩证发展的过程中得到升华。
(一)日益变化的国际形势的迫切要求
在国际竞争力日益激烈的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次创造性地发展。风云变幻的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的体现在文化软实力的交锋。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2013年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外来文化、意识形态的输出不断冲击着中国主流文化意识形态,文化思想不断冲击着中国主流文化意识形态。人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但其思想观念的模糊性和不坚定性使得人们容易受到国内外价值观念以及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而我国正处于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决胜小康、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需要更强大的精神支撑,需要更明晰的价值指导来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了“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就是把中国人的“根”融入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从而树立起坚实的理论自信,真正抵挡住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
(二)当代青年的突出教育意义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在民族危难之际,梁启超先生以一篇《少年中国说》唤醒了青年的斗志,激励其积极进取,担负起国家与时代的重任。今日的少年是未来历史的主人,今日的责任全在少年。青年人未来具有无限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青年人的素质影响着国家未来的发展,是推动国家、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重视青年教育,把握青年的发展方向才能让国家长盛不衰。如同给予雏鹰以广阔的天空,给予幼鲸以蔚蓝的大海,时代赋予了青年人更多可能,提供给青年以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为其扫除后顾之忧,从而使青年敢于放手拼搏,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奉献热血和青春,绘出属于自己的多彩人生。
同时,时代也对青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82年,邓小平就明确提出要把青年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青年是一个民族发展壮大的生力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促进国家进步的重要力量。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有限的知识储备和社会认知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加强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为重要。“就像穿衣服扣扣子。”青年大学生要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高尚道德品质,倡导社会良好风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并通过实际行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广到社会中去。在新的时代召唤下,青年大学生应该树立主人翁的意识,扛起时代的大旗,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化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又相互促进,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文化多元碰撞的浪潮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神聚气,助力核心价值观培育是应对各种社会思潮交杂涤荡的有力武器,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确立主流价值取向,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化行。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