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恩伟
刘备人物形象教学的课堂实施
宋恩伟
以名著来指导语文教学是一件很繁琐的工作,往往很吃力。本文尝试紧扣考纲,从一个小小的切入点来展开教学,在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的基础上完成教学。让学生们比较《三国演义》里的刘备与真实的刘备在形象上的差异,从打开视野、搜集信息、论辩表达、笔头写作四个层面对学生加以训练,既调动的学生的积极性,又事半功倍。并在课后形成了积极的教学反思。
刘备 人物形象 忠厚长者 乱世枭雄 反思
人教版的五本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列出了高中生必读的十部名著书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以这些书为蓝本,指导学生利用这些书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问题,从而让学生逐渐对书的内容、主题、人物形象加深了解。现在,我以名著导读《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形象为例来尝试文学名著在教学中的运用。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决定开展一堂以学生为主体的陈述辨论课。
论辩题目:忠厚长者对乱世枭雄。
资料准备:《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三国演义》以及学生自己收集的相关材料。
目标设置:其一,加强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学会搜集信息,归纳信息,整理信息;其二,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其三,训练学生笔头表达能力。这一堂课的目标基本囊括了我们语文学习的三大任务:“阅读、演讲、写作”。
正式上课前的一个月,我印发了《三国志.蜀志.先主传》,然后部置任务:第一,请同学们用一个月的时间比对阅读《三国演义》与《先主传》;第二,历史上对刘备的评价有两种具有代表性,一种认为他是忠厚长者,一种认为他是乱世枭雄,请同学们在读书笔记本上整理阅读信息,谈谈对这两种评价的的看法;第三,可以调动你能调动的一切资料,尽量丰富刘备的人物形象,还原一个真实的刘备;第四,一个月以后,将在课堂上阐述你对刘备的认知,要求论据确凿,言之成理,每个人都应该有见解看法。
一个月之后,课堂正式展开,为了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我先发言。我说,从整个《三国演义》来看,我断定刘备是一个没有什么能力的忠厚长者。他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桃园三结义之前一事无成,结义之后,靠关张的武力打了一打黄巾军,最终也没有开辟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到处投靠,惶惶如丧家之犬,最后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终在其帮助下开辟了自己的根据地,但却冒然攻打东吴,最终落得个功败垂成。不过,他作为一个忠厚长者,常有不忍之心,如曹操攻打樊城时,他携民渡江,不弃百姓;又如他攻取西川时,不采纳庞统之计在宴会上立斩刘璋,心不忍也。还有,刘备爱哭、善哭,第三十六回辞别徐庶,玄德“泪如雨下”;第三十八回隆中请诸葛,“玄德泣”等等。话到此处,我一停,该学生们上场了。
果然,就有同学马上站起来并翻开《三国演义》对我刚说的话表示异议,他指着第六十回刘备否定庞统设计杀刘璋一段说:“刘备不采纳庞统之计的原话是:‘季玉(刘璋)是吾同宗,诚心待吾;更兼吾初到蜀中,恩信未立;若行此事,上天不容,下民亦怨。公此谋,虽霸者亦不为也。’这说明刘备不立斩刘璋的主要原因不是不忍,是他觉得刚到西川,还没有对士绅百姓施加恩信,这些人还不信任他,既便把刘璋杀了,他也未必能在西川坐稳江山。”我当即对这位同学的回答表示肯定,并大加赞赏,表扬他读得非常仔细。这样一来,其他同学的话匣子也打开了,课堂上纷纷发言,据理力争,每个同学都摆出自己的论据证明刘备是个怎样的人,长短不论,深浅不拘,课堂非常热闹。一节课完成,从未感觉时间过得如些之快,收获如此之丰,论辩的学生发表了见解,锻炼了口才;静听的学生分享了成果,获得了信息;并且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思考的兴趣,论辩的兴趣,可谓获益良多。以下,是同学们提出的一些主要观点的总结。
《先主传》记载:“(刘备)数有战功,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其气质能感动刺客,不是常人所能为也。
曹操南征刘表,刘表卒,儿子刘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刘备、刘表同宗,刘表已死,虽然刘表的儿子刘琮投降了曹操,而刘备仍然不忍攻其子,足见其有长者之质。
枭雄:骁悍雄杰之人,犹言雄长、魁首,多指强横而有野心之人。《三国演义》中多次提到刘备为世之枭雄,第五回“破关兵三英战吕布”中有一首长诗描绘当时的战斗情景,写刘备的两句是“袅雄玄德掣双锋,抖擞天威施勇烈”。荆州蔡帽说“刘备世之枭雄”,东吴鲁肃说“刘备天下袅雄”,周瑜称“玄德世之袅雄”,西蜀刘巴言“刘备袅雄之人也”。可见历史上的真实刘备可能并不乏骁悍雄杰之气,只是《三国演义》为了艺术加工之需要,对刘备形象进行了再创造。
刘备表面上贤德仁厚,而内心暗含狡诈。他和吕布曾以兄弟相称,虽然二人有些过节,但仍然能维持表面的和睦。刘备被袁术大将纪灵包围的关键时刻,吕布曾帮了刘备一把,使他化险为夷。可是,白门楼上,当曹操征求刘备的意见杀与不杀吕布时,刘备只要说一句好话,吕布也许就能保命,但刘备却说:“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刘备这一招借刀杀人玩得非常之好,不仅算计了吕布,也算计了曹操。他知道,曹操已经很强大了,如果再让吕布协助,无异于如虎添翼,那么以后曹操就更难以对抗了。
《三国演义》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讲明鞭打督邮的是张飞,而历史上鞭打督邮的真正人物是刘备,“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枊,弃官亡命。”只此一点,便能证明刘备性格也有火爆的一面。
刘备在军事指挥上其实很有才能。《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博望坡军师初用兵”写明指挥博望坡战斗的是诸葛亮,而《先主传》所记则为刘备,“(刘表)使(刘备)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考证历史,博望坡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而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发生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可见,博望坡之战发生时,诸葛亮还未出山,刘备自己指挥战斗也还是不错。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与曹操大将夏侯渊争夺汉中,这一次出征,诸葛亮未在军中,而在成都搞后勤保障。“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斩渊及曹军所署益州刺史赵颙等。曹公自长安举众南征。先主遥策之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及曹公至,先主敛众拒险,终不交锋,积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军还,先主遂有汉中。”刘备的一番话成竹在胸,颇有大丈夫之气也,不愧枭雄二字。
此时,又有同学举出语文教材必修四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典故:“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当初许汜向刘备诉说自己去拜访陈登时,陈登不理睬他,自己上大床躺下,而让许汜睡下床。刘备说:“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陈登)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刘备之语大气磅礴,可见其有雄才大略。
刘备投刘表前,荆州蔡瑁这样评价他:“刘备心术不正,背义忘恩,先从吕布,后事曹公,近投袁绍,皆不克终,足可见其为人也。”这一段话虽不中听,倒也有事实可据。刘备和吕布争徐州失败,至许昌投靠曹操,曹操拒绝众谋士杀他的进言,对他恩礼备至,“操拜玄德左将军之职,封宜城亭侯”,“操与玄德出则同舆,坐则同席,美食相分,恩若兄弟”。但他却参加了董承诛曹操的阴谋,并杀曹操大将徐州刺史车胄。曹操骂他“汝何背义忘恩”,一点都不冤枉他。刘备后又转投袁绍,受到隆重的礼遇,但他也同样虚与应付,从无报答袁绍之恩的意思,不久“先主还绍军,阴欲离绍,乃说绍南连荆州牧刘表”,利用欺骗手段,离开了袁绍。
经过学生们一节课的陈述论辩,我大开眼界。当然,我承认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在同学们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也帮他们做了许多工作,现在看来,这些工作是值得去做的。我相信,整个过程他们都获益良多,即便是那些还来不及发言,抑或是准备得还不充分的同学,他们听到其他同学的侃侃而谈,听那些一条又一条的信息,一个又一个的论辩,他们也能大有所获,对于三国,对于刘备,他们也将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课堂临近尾声,最后一项工作就是操练笔头了。我大力赞扬了同学们的精彩论辩,肯定了同学们的观点是很有见地的,并表示,一个人物,自有他复杂性、多面性,人物的形象是丰富多彩的。剩下的工作,需要同学们把今天论辩的内容,听到的内容以及在这一个月中看书获取的内容再进行思考与加工,然后,围绕刘备的形象确立一个中心话题,写成一篇论说文,表达你的观点,证明你的观点,一周以后上交。
一堂课到此算暂告一段落,我松一口气,觉得本堂课基本完成了我设定的教学目标。第一,学生们并不乐意主动阅读古文,但你只要给他们设定一个话题,让他们来表现自己,他们就很有积极性了;第二,让学生知道了,知识就在身边,老师在课堂上的讲授仅仅是一个引领的过程,我们有发达的网络、丰富的书集,只要再具有一颗乐于思考的大脑,我们就能创造成功;第三,让学生知道,古文其实也不难,仅仅是古代人传达意思的工具而已,有了网络与注译,读古文也可以像读现代文一样轻松,而在这轻松之中,你的古文阅读水平不自觉就提高了;第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训练了提取信息、归纳信息的能力,能够把自己需要的信息整合在一起;第五,口头的论辩加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知道如何用更精炼的语言,更有说服力的语气去表达自己的观点;第六,课后的论说文写作又能很好的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写作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对自己的认知做进一步的提炼加工,形成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最后,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大有裨益,他们将会尝试以一种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影视剧作品、演义故事以及社会上的一些现象,用大脑去思考、去探究事物的真实。
[1]朱子彦.走下圣坛的诸葛亮——三国史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张作耀.刘备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沈伯俊.枭雄与明君——论刘备形象[J].中华文化论坛,2006(1).
[4]陈倩.刘备在正史中的原始形象[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语文组)
宋恩伟(1981-),男,汉族,四川什邡人,研究生,中教一级,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