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波
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初探
——以《望乡词》为例
王 波
《望乡词》是我国的一首艺术歌曲,由于右任作词,陆在易作曲。本文从作家的时代背景,从创作的手法分析,演唱应具有的基本要求出发,从而发现《望乡词》创作与演唱特点,以供学习与参考。
艺术歌曲 时代背景 创作手法 演唱要求
在18世纪和19世纪之间,西方流行一种比较抒情的声乐作品,用诗作为歌词,一般采用钢琴作为伴奏乐器,往往被采用为音乐会演唱的曲目和专业音乐学院使用的教材。艺术歌曲的演唱一般采用独唱的形式,伴奏多为钢琴伴奏,演唱者与伴奏应具备一定程度的音乐及其文学素养,才能驾驭好该类曲目。
我国艺术歌曲的起源从真正意义上讲应是从“五四”爱国运动开始的,在西方列强侵略我国的时候,也带来了西方文化跟我国文化的碰撞、交融,促使了西方文化在我国的快速传播。西洋的创作技法和中国古代音乐的审美特点融汇在一起,这就是我国艺术歌曲的起源。
1、民族性
中国艺术歌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它的词一般来自于中国传统的诗词,创作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物,作曲和作词都是中国本土的作家,作品反映的内容也是中国民族人民的心声,作曲的创作手法也具有浓厚的民族性质,调式一般采用中国的民族调式,做到词韵曲韵的互相结合,文字与旋律的相互辉映。
2、吟唱性
早期的艺术歌曲由于深受传统文化审美的影响,有着浓厚的吟唱特点。它是以古代的诗词、韵律相互结合的,我国的艺术歌曲在“五四”时期的作品很多采用了这种形式,如《问》《阳关三叠》等。
(1)四度和弦的运用。《望乡词》中运用四度和弦,主要有颜色调整或装修的作用,在钢琴的写作,也可以使用这些和弦。
(2)五度和弦的运用。本文采用了五度和弦。
(3)四五度和弦的运用。我国音乐创作的过程中,经常把它替代三和弦,而且这个和弦关系适合我国民族五声调式的特点,它也称为“琵琶和弦”。四五度和弦出现在该音乐作品中。
(4)复合和弦的运用。复合型和弦一般会有多调性叠加的规律,写出的和弦效果浓厚,增加了色彩性以及紧张度。
这首作品按照中国传统的和声写作手法,用各种功能性的和声来组成歌曲内容,没有完全按照西方的作曲手法。一定程度上突出了本民族的音乐特点,运用了比较多带民族音乐特色的和弦。
词作者于右任先生是一位忧国忧民的政治家、教育家,生于我国没落时代,其一生的努力都在国与民之间。曲作者陆在易先生,是国家一级作曲,同时出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祖国慈祥的母亲》《家》《桥》《望乡词》是其声乐作品的代表作。右任先生怀着对大陆的切骨思恋之情,写下了《望大陆》,《望大陆》深深地刺痛着陆在易先生的心,他心潮澎湃,创作了词的旋律。
对比是演唱者加强声乐作品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根本保证,该作品的开始是一种无奈的叙说,声音要求中等音量,然后一步步渐强。到“天苍苍…………”高潮的一段是一步步推进的过程,是一种强烈的冲击心身的段落。该曲的整个声音情绪变化应是弱至强然后至弱的声音处理。在最后的“呜”字上应该非常弱地表现出希望回归大陆但却遥遥无期的悲哀绝望之情。
歌曲伴奏是与作品的风格、气氛、音乐以及演唱相配合的,一个好的伴奏应该知道音乐作品的风格与演唱者的特点,该曲的速度提示要求为largo(广板),要求慢而凝重,又不失苍凉是本首作品的演唱要求,开始的柱式和弦也为该曲的凝重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歌曲从“葬我于高山之上兮”开始至“大陆不可见兮”,这一段是述说的感觉,所有的钢琴伴奏基本上都采用柱式和弦与分解和弦结合的形式进行,柱式和弦伴奏有利于帮助演唱者的情感表达。“天苍苍......国有殇”这两句是本曲的高潮部分,伴奏时注意三连音部分,三连音在作品的高潮之处为音乐的发展增添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该作品最后为“呜”字结束,分解和弦应注意音色的干净性、对比性、这种才能给人与遐想。
想要演唱好于右任作词、陆在易作曲的艺术歌曲《望乡词》,我们要清楚的掌握词曲作家的生平以及创作作品的时代背景。仔细而认真的挖掘该歌曲创作的音乐元素,从“字”“声”“情”“表演”上下功夫。我们要了解《望乡词》的曲式结构以及创作手法,怀着一颗对词曲家的尊重,对音乐的尊重,严谨的分析理解该作品,并运用于音乐的二度创作之中。对祖国大陆的思恋,对家乡无限的向往,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从头到尾贯穿于音乐之中。
[1]杨孜孜,郑杰,赵丽萍.中国艺术歌曲教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李曙明,宁萍.中国艺术歌曲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江汉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