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楠楠 王子杰
跨文化视角下燕赵特色县域文化产业研究
张楠楠1王子杰2
本文基于跨文化传播理论视角,以河北曲阳县石雕产业为范例,探析燕赵县域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途径与对策。结合省内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情况,通过剖析跨文化传播理论及其影响,借鉴比较优势理论,分析曲阳县发展石雕特色文化产业的必要性。在全面调研河北曲阳石雕产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以近年来曲阳石雕产业的存在问题为突破点,分析和总结县域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与理念,从而提出曲阳石雕产业未来发展策略与建议。
跨文化视角 燕赵特色 县域文化 文化产业
当前,作为新常态环境下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程度已成为政府、学者、百姓共同关注的民生问题。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产业是提升河北省燕赵文化产业经济和增强区域文化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河北省曲阳县石雕产业依托当地的自然地貌、人文景观、民间风俗、社会习惯等别具一格的特色文化,为县域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提升空间。
以跨文化传播理论视角为切入点,通过实地调研等方式,从燕赵特色文化和县域经济产业两个维度相结合,深刻剖析当前河北省曲阳县石雕产业的发展现状,拓展地区优势资源,构建特色文化产业,助推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国际智力支持,研究县域特色文化产业。与此同时,将县域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与对策置于新型城镇化道路、燕赵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等现实情境下分析,明确比较优势之后,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思考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此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为实现河北文化繁荣,优化区域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从跨文化传播实践方式、经济产业运营模式、产业链与产品市场开发等角度分析曲阳石雕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总结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与建议。为优化其他地区县域特色文化产业积累了宝贵经验,提供了实际应用价值。
为深入论证燕赵特色县域文化产业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利用图书馆和电子资源数据库等方式,查找与跨文化传播理论、特色文化产业、县域产业经济等相关著作、期刊和文献资料。国外学者针对文化产业理论的研究始于德国法兰克福学派提出的“文化工业”理论,逐渐分为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两方面。基础理论代表学者更侧重于文化视角研究;而应用理论则注重直接面向市场和消费者研究文化,强调文化产业化的实践和政策探讨,更倾向于分析文化产业的生产结构、流通环节与传播过程。
国内理论界研究涉及县域文化产业研究、特色文化产业研究与曲阳石雕研究等,概括为以下内容:第一,积极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与创新思维实现河北省县域文化产业的跨越发展;第二,解析影响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第三,研究曲阳石雕产业化的困境及对策对于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案例意义。
综上所述,学术界关于县域文化产业研究和特色文化产业研究以案例研究居多,对跨文化视角下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很少关注。结合曲阳县域角度来剖析其发展石雕产业的经验、突破也鲜有学者进行理论解读,如石雕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等。
跨文化传播是指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与人之间进行文化传播、信息传递、价值交流等社会交往活动。跨文化传播理论对文化产业有深远影响:一方面,由于文化具有纯粹性、至上性、排他性的特点,和谐的跨文化传播使得文化主体之间交流顺畅,在交流过程中较少焦虑、疑惑,达成认知共识,并非被对方文化同化;另一方面,跨文化传播体现文化主体的归属性。尽管文化传播过程中本土文化国际化程度较高,其传播方式、内容、途径等均突出体现文化群体的根本特点。
现阶段,随着文化产业国际化程度的大幅提高,文化产品不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积极探索“走出去”已成为文化产业面临的紧迫任务。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经济正加速世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跨文化传播理论指导下,构建具有燕赵特色的石雕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是解决当前文化产业新课题的积极对策。
河北省曲阳县具有丰富的大理石资源,深厚的雕刻文化与技艺,优质的从业人员队伍,经过多年传承与发展,当代曲阳雕刻行业呈现出以石雕产业为龙头的“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目前全县拥有雕刻企业两千余家,分布于九个乡镇,从业人员近十万人,年产值五十多亿元,产品远销百余个国家和地区。1995年,保定市曲阳县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为“雕刻之乡”;2006年,曲阳石雕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9月,曲阳宏州石业进入国家文化部公布第三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2011年2月,曲阳雕塑文化产业园被命名为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该园区目标是建成“中国雕塑文化产业基地”和“世界雕塑文化艺术之都”,到2020年该园区将完成全部建设,实现总产值百亿元。
尽管曲阳石雕已取得多项瞩目成绩,与同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惠安石雕”、“青田石雕”为参照系,曲阳石雕产业中突显部分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大大制约了曲阳石雕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例如,曲阳贫困县的形象定位与雕刻产业的繁荣发展相悖;曲阳石雕面临规模大、产值小的发展瓶颈;石雕品牌、版权保护意识薄弱, 复制、仿制现象严重;部分从业人员文化素质较低, 人才建设落后等。
作为燕赵文化产业发展与振兴的重要载体和支撑点,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曲阳石雕产业的实际情况来看,燕赵县域经济发展总体仍处于起始阶段,需要借力特色文化产业实现有力突围。将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作为提升地区经济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突破,应在以下几方面做出改变:
第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制定清晰的发展规划,创新产业管理理念与机制。
充分运用政府财政贴息等政策,对实力强、走生态发展之路的企业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力度。对特色文化产业重大建设项目在行政审批、建设用地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县域文化产业规划的制定要做到高标准、国际化、前瞻性、可操作相结合,立足长远发展,符合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精准对接国家、省内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地方发展优势。县域特色文化产业的管理机构与管理机制涉及文化、产业两个方面,特色文化产品的生产、推广、营销、监管等均需要专门的行政机构负责管理,体现了“分类指导、差异管理”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力争形成“统一领导、各负其责、相互协调、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与工作模式。
第二,甄选县域特色文化项目,优化综合服务产业链,形成产业品牌示范效应。
构建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格局,需要甄选具有特色资源的文化主导产业,建设一批能够集中反映县域精品文化的标志性工程,打造集文化、教育、旅游为一体的小镇经济,以此促进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深入推进。河北曲阳具有丰富的石雕资源、深厚的文化积淀、先进的发展理念、优秀的研发团队等独特优势,目前,已经基本形成涵盖原料采集、设计加工、产品研发、贸易合作、人才培养、文化传播、旅游服务等行业,具有综合性、辐射性、完整性的产业链。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多重效应,不同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关联度差异性明显。只有选择关联度大、辐射力强的主导产业,才有利于突出县域文化产业的整体优势。通过龙头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着力打造文化品牌,创造县域文化精品,最终建立产业间良性循环,从而实现可持续的生态发展。
第三,构建发展交流平台,加强行业交叉融合,提升特色经济内涵。
主体分散、规模较小,信息闭塞,融资困难是制约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积极搭建文化传播交流平台,是推进中小企业集聚发展的有效路径。一方面,建立文化产业专题网站,开设特色节庆板块,及时更新行业动态,发布文化传播与学术研究国际展会信息,做好网站、平台的语言服务建设。另一方面,加强与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及财税部门的沟通合作,共同探寻可持续发展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融资道路,创新金融产品与货款抵押担保方式,以满足县域不同规模文化产业主体的融资需求。将本土文化植入特色产业,发挥利益最大化。形成多行业嫁接融合、广角度对外传播、宽渠道主体参与,深层次内涵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趋势。
第四,积极发扬民营企业家精神,重视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园区。
民营文化企业,充分发挥其经济建设主体作用,为实现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民营文化企业家,发扬其吃苦精神、创新精神、匠人精神,肩负起传统文化产业走向世界的光荣使命。燕赵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必须依靠民资、民企、民营的积极力量。提高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培养技术人才队伍是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目前,曲阳石雕从业队伍不断壮大,人才梯队明显,形成了“曲阳石雕大师集群”的格局。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更要加强本土化职业教育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相结合,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外语能力培训、职业生涯规划、操作技能训练、服务意识培养,坚持特色文化产业人才建设的职业化、国际化、持续化道路。通过专业园区、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品牌市场等方式,打造完善的产业链条,通过一体化的方式加强对园区内的文化企业的协调和整合,形成合力,减少摩擦,为燕赵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综上所述,作为不同文化背景人际交流的情境,跨文化传播融合了文化间的分割, 形成了交流互动趋同。文化产业将抽象的文化概念直接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文化产品,河北省借鉴先进经验,依托燕赵县域特色文化产业集群以及文化产业链条的延伸,将知识原创性与形式多样性融入文化内涵之中,通过文化资源和个人智能创造更多产值。
[1]王会欣.河北省民间艺术产业价值链构成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12).
[2]陈万钦.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发展路径及启示[J].经济论坛,2014(1).
[3]赵莹.文化产业助推新型城镇化的路径[J].中国国情国力,2015(1).
[4]刘雨夕.县域经济发展中产城融合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2).
[5]李艳强.县域经济发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15(2).
1.河北金融学院国际教育学院;2.华北电力大学)
本文系2017年度河北省社科联民生调研专项课题《跨文化视角下燕赵特色县域文化产业研究》(项目编号:201701841)研究成果。
张楠楠(1982-),女,河北保定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与传播、外国文化等;王子杰(1973-),男,内蒙赤峰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