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青
古代文学
长孙晟论述
刘丹青
长孙晟的一生和突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在北周时期他就多次出使突厥,对突厥的情况了如指掌,因此他在隋初时提出的“远交近攻,离强和弱”策略对削弱突厥实力有着重要的影响。隋文帝对长孙晟也是倍加看重,对这一策略也是大力支持。通过这一策略的实行,有效的防止了突厥的侵扰,最终起到了分化瓦解突厥的作用。
长孙晟 隋 突厥 远交近攻 离强合弱
长孙晟(552-609)字季晟,河南洛阳人。是鲜卑族拓跋氏后代。长孙晟“性同敏,略涉书记,善弹工射,矫捷过人。”①周宣帝时,他奉命随使团送千金公主前往突厥和亲,长孙晟利用在突厥的这段时间与深受摄图猜忌的处罗候秘密结盟,并借此机会“与之游猎,因察山川形势,部众强弱,皆尽知之。”②
隋朝建国伊始,内忧外患严重,内部局面动荡不安,一旦处理不好,极有可能引起全国性的叛乱。而外部形势则更为严峻,而其中最为严重突出的则是突厥对隋的骚扰。此时突厥也是危机四伏。突厥国内部为了正统汗位争论不休,矛盾激化。最终经过“昆季争长、父叔相猜”③的内部纠纷后,摄图赢得了可汗的宝座,但汗国内部已经矛盾重重。可汗分立,是突厥内部斗争的结果,也是国家分裂的前兆。经济方面:“(漠北)去岁四时,竟无雨雪,川枯蝗暴,卉木烧尽,饥疫死亡,人畜相半。旧居之所,赤地无依。”④而且此时的隋王朝又一反北周、北齐争相讨好突厥、提供衣食的做法,“待之甚薄”。为了摆脱困境,摄图急于发动一场战争。
面对摄图不断的军事侵扰,长孙晟凭借对突厥了如指掌的优势,向隋文帝提出了“离强合弱,远交近攻”这一策略。隋文帝听后,欣然接受了随即接受了长孙晟这一政策。同年,在与摄图战争中。长孙晟又说服染干,让他骗摄图:“铁勒等反,欲袭其牙”。⑤摄图惧怕,引兵北去。虽然摄图向北方撤回自己的兵力,但长孙晟清楚的知道摄图军队的实力并未受到实质性的破坏。故没有放弃之前的离强合弱政策,即通过游说阿波之方式,深入离间他与摄图的关系。
开皇三年(583)隋文帝征讨突厥,大败阿波可汗败,长孙晟乘机游说阿波服臣于隋,阿波被说服。于是遣使入朝,与隋言和。此时的摄图听闻阿波叛变,杀其母亲,降其众。阿波“还无所归,西奔玷厥,乞师十余万,东击摄图,复得故地,收散卒数万,与摄图相攻”。⑥达头可汗又分别联合贪汉可汗、沙钵略从弟地勤察等各部,在西部宣布独立,共同反对沙钵略。昔日强大的突厥分裂成东西两个汗国,内战全面爆发,继而不止。
摄图多次战败后后,国力衰弱。迫不得已于开皇四年(584)求降并请求和亲,隋文帝同意和亲,遣使封千金公主为隋大义公主。同年,长孙晟出使东突厥,但此时摄图仍自称大国天子,虽降为女婿,在礼节上却不愿跪接诏书。长孙晟以理服之:“突厥与隋俱是大国天子,可汗不起,安敢违意。但可贺敦为帝女,则可汗是大隋女婿,奈何无礼,不敬妇公乎”。⑦最终“乃起拜顿颗,跪受玺书”。⑧长孙晟凭借但高超的外交技巧顾全大局,维护了翁婿的情义。
开皇八年(588),雍虞闾为东突厥可汗,号称都蓝可汗,都蓝可汗虽臣属隋朝,但反复无信。且其妻大义公主虽为隋帝女,但亡隋之心不死,多次挑唆都蓝攻打隋朝。为绝后患,隋决定杀大义公主。开皇十三年(593),长孙晟奉命出使东突厥汗国,长孙晟当众揭发了大义公主与胡人安遂迎私通的罪行,大义公主被杀。随后“雍虞间又表请婚,众议将许之。晟奏口:臣观雍虞间反复无信,特共玷厥有隙,所以依倚国家。纵与为婚,终当必叛。染干者,处罗侯之子,素有诚款,于今两世。臣前与见,亦乞通婚,不如许之,招令南徙。兵少力弱,易可抚驯,使敌雍虞间,以为边捍。上曰:善。”⑨
开皇十七年(597),突利迎娶安义公主,率领部众向南迁徙,居度斤旧镇。都蓝认为自是为大可汗,求亲不成,恼怒成羞,拒绝向隋朝交纳朝贡。隋开皇十九年(公元599),西突厥达头可汗与东突厥都蓝可汗联手偷袭染干可汗,染干大败。向隋朝请求支援,同年十月,隋封其为启民可汗,又将义成公主嫁之,于朔州筑大利城安置启民。从此,启民成为听命于隋朝的东突厥可汗。
自突厥分裂为东西突厥后至开皇二十年(公元600),西突厥一直延续着双可汗制度。随着泥利可汗在战乱中被杀,西突厥一片混乱。同年,达头可汗攻打隋朝边境,长孙晟差人暗中在突厥取水源处投毒,达头的人畜饮水后大多死去,达头大惊,认为这是天意,最终撤兵而逃。仁寿三年(603)达头逃到吐谷浑,从此了无音讯。长孙晟趁此机会帮助染干重新统治东突厥。自此,突厥每年都向隋朝进贡,并在边境开设榷场,两国贸易友好往来。
长孙晟于大业五年(公元609)去世,他的理论体系也由此画上了圆满的句号。长孙晟“离强合弱,远交近攻”的体系是随着突厥形势的不断变化逐渐建立起来的。这一策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被提出并使用,长孙晟能够根据隋朝与突厥汗国之间的特点,灵活的将这一策略运用到隋突两国之间。为隋朝实现统一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战略意义。
注释:
①魏徵,令狐德棻等撰.〈隋书〉卷51,长孙晟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3:1329.
②同上,第1330页.
③同上,第1866页.
④同上,第1867页.
⑤同上,第818页.
⑥同上,第819页.
⑦魏徵,令狐德棻等撰.隋书(卷51),长孙晟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3:1332.
⑧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176)[M].北京:中华书局,2013:5655.
⑨李延寿撰.北史(卷22),长孙晟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820.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