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 婷 肖艳华
古代文学
《战国策》核心身体词“腿”研究
卓 婷 肖艳华
本文从《战国策》出发,着重讨论核心身体词“腿”。我们首先构建以“腿”为核心概念的语义场,观察《战国策》所反映出的上古词汇的概貌,并结合类型学的研究理论,将汉语放入世界语言中进行比较,探索不同语言之间词义发展的共同规律。
比较词义 类型学 腿
核心词研究对汉语词汇史的构建意义重大,要弄清楚汉语的历史面貌就必须结合各时期的语言现象来探求整个汉语在各个时期的特点,因而各时期的专书研究就成为必不可缺的保证。本文以《战国策》为材料,重点讨论核心词腿。通过构建腿的核心语义场来窥见《战国策》中的上古词汇面貌,同时结合类型学的研究理论,将汉语放进世界语言的范围内来考察,探索不同语言之间词义发展的共同规律。核心词“腿”(leg)来自斯瓦迪士《二百词表》。
【支】《说文·支部》:“支,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篆文作。桂馥《说文义证》:“疑作去枝之竹也。”《广韵》章移切。林义光《文源》:“即枝之古文,别生条也。”我们认为支指枝条,后作枝。《诗·卫风·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觽。”《汉书·晁错传》:“草木蒙茏,支叶茂接。”
支也指四肢,后作肢。《正字通·支部》:“支,与肢通。人四体也。”《易·坤》:“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孔颖达疏:“四支,犹人手足,比于四方物务也。”《淮南子·人间》:“商鞅支解。李斯车裂。”
支还指支持、维持。此义在《战国策》中多见,如: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东周策》支指四肢在《战国策》中2见,例(2)中支分指古代割裂犯人肢体的一种刑罚,引申指分解、分割:(1)功已成矣,卒支解。(2)支分方城膏腴之地以薄郑?《秦策》三
另有支指分支、支派1见,如: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燕策》一
《战国策》中股6见,指大腿:
(3)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秦策》一
(4)臣未尝闻指大于臂,臂大于股,若有此,则病必甚矣。《秦策》三
(5)庄公走出,逾于外墙,射中其股,遂杀之,而立其弟景公。《楚策》四
(6)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燕策》三
(7)夫厲虽痈肿胞疾,上比前世,未至绞缨射股;下比近代,未至擢筋而饿死也。《楚策》四
(8)需,寡人之股掌之臣也。《魏策》二
例(8)中股掌犹股肱,大腿、手掌、胳膊均是躯体的重要部分,不可或缺,引申指辅佐君主的大臣或左右辅助得力的人。如:君之卿佐,是谓股肱;股肱或亏,何痛如之!《左传》昭公九年
《战国策》中髀指大腿仅1见,如: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韩策》二
《战国策》中胫仅1见,指小腿。如:剖伛之背,锲朝涉之胫,而国人大骇。《宋卫策》
【腓】《说文·肉部》:“腓,脛腨也。從肉,非聲。”篆文作。《广韵》符非切。段注:“鄭曰:‘腓,膞腸也。’按:諸書或言膞腸,或言腓腸,謂脛骨後之肉也。”《易·咸》:“六二,咸其腓,凶居吉。”孔颖达疏:“腓,足之腓腸也。”《韩非子·扬权》:“腓大于股,难以趣走。”可见,腓指人的小腿肌,俗称腿肚。
《战国策》中腓2见,指腿肚子。如:徐子之狗,犹时攫公孙子之腓而噬之也。……若乃得去不肖者,而为贤者狗,岂特攫其腓而噬之耳哉?《齐策》六
《战国策》中没有出现腿这个字形,只有指大腿或小腿的股、髀、胫、腓。
腳同脚。《说文·肉部》:“腳,脛也。從肉,卻聲。”《广韵》:“脚,腳的俗字。”《荀子·正论》:“詈侮捽搏,捶笞膑腳。”《晋书·正论》:“素有脚疾,向乘篮舆,亦足自反。”可见脚本指小腿,也泛指下肢,后特指脚掌。方言中仍然保留古汉语的用法,脚泛指下肢:西南官话、吴、赣、闽、客方言中脚可指下肢。另有脚腿一词表示大腿或小腿。宁波话“脚骨”既指脚也可指腿。
腿和脚的同源关系同时体现在其他语言中。黄树先先生考证藏缅语材料认为二者在藏缅语中有非常明确的共同来源。外语材料也是如此:法语patte (动物)爪、足、掌、脚;手,腿(人的);杯脚;支架。德语bein 腿,(德国部分地区)脚。日语【足】脚;腿;脚步。
前文我们讨论过“胫”,段玉裁先生认为:“厀下踝上曰脛。脛之言莖也。如莖之载物。”《释名》:“脛,莖也。直而長,似物莖也。”可见胫与茎关系密切。还有支既指树枝也指四肢,末与枝也有语义关系。
杨树达先生在《积微居小学述林》卷一《释韤》中说:
古人谓四肢为末:《礼记·乐记》云: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而民刚毅。郑注云:奋末,使动四支也。《素问·繆刺论》云:布于四末。王注云:四末谓四支也。末蔑古音同,足谓之末,故衣足之韤谓之韤,非谓脚末也。
可见,四肢与末有语义联系,《说文》:“末,木上曰末。”末指树木末梢。《左传》昭公元年:“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注:“末,四支也。”汉语用末表示四肢,这样的语义关系可以佐证其他语言。英语extremity 末端,手足。法语extremite 末端,手脚,(某些动物的)小腿下部。西班牙语extremidad 末端,四肢。
汉语里表腿的词可以表示茎、树枝、树梢,腿和茎源于二者形状上的类似,皆直且起支撑作用。这样的语义关系可以比较其他语言:
英语:shank (人和脊椎动物的)小腿;胫骨;腿部;柱身;工具的长柄;梗,柄;(1838页) shaft (枪、斧等的)柄;箭杆;茎;秆;<美俚>大腿(1836页)stem(花草的)茎,梗;(树木的)干;杆;(美俚)双腿;(1973页)stump
树桩,树墩;(无枝叶的)残干;根茬;假腿;(俚)腿,脚;(2006页)
西班牙语:pie(人或动物的)脚,足部,爪,蹄;(器物的)脚,腿;支柱,支脚;茎;树干;树身;幼树,树苗;植株;(1705页)
德语:Schlegel 木槌,棒槌;锤子;矿工用锤;钟槌;<地区,奥,瑞>大腿,腿肉;(1153页)
荷兰语:voet 脚,足;(长袜的)脚部;足迹;(家具等的)腿,脚;(山、建筑物等的)基部,脚;(纸张的)下部;(信件的)末尾;尺度;(1265页)
法语:jambe 腿;小腿;支柱,撑脚;托架,撑杆;腿状物;(动物的)腿;(1498页)
汉语方言中腿可以表示动作,如:西南官话“腿腿”指腿子;冀鲁官话“腿”作动词,当步行讲①;金华方言“腿”指动物用爪子扒拉,比喻人拼命干活儿②。黄树先先生(2011)认为:止在甲骨文中当足讲,后指脚趾,也有动词形式,字通作之。还可以比较外语:英语Leg [名]腿;(桌椅等的)腿;[动]疾走,跑;用腿抵住运河隧洞推船通过;(1162页) toe [名]脚趾,动物的脚趾;[动]用脚趾踢,伸趾;(1469页)hoof 蹄;[俚语] [名](人的)足;[动] 走;踢;(602页)葡萄牙语perna 腿;pernada 踢,大步,粗树枝。日语【足】脚;腿;来;去。
汉语中腿可指器物下部象腿一样起支撑作用的部分,如桌子腿儿、椅子腿儿。这样的语义关系在其他语言中很常见,前文所列举的外语用例中表示腿的词同时都可指桌椅等家具的腿或腿状物,这种关系应基于人类对相似的外形和同样起支撑的功用的认知。
此外腿的使用范围不仅仅用于人体,动物的下肢也同样使用,这可能人类对腿的理解更多关注在动植物起支撑作用的部分而不强调物种区别,这样的语义关系我们在文中涉及的外语用例可以清晰看出。
我们在腿这个核心概念下讨论了5个词。可以清晰地发现:不少语言中用同一个词兼指腿和脚,说明二者有同源关系;腿与茎、杆有语义联系,基于对物体的支撑作用和相似的外形;汉语用末表示四肢,这样的语义联系同样体现在其他语言中;表腿、脚的词也可以表示对应的动作走、跑等。研究成果吻合了伍铁平先生所讨论的观点:“人类的经验所遵循的途径大体上是一致的;在类似的情况下,人类的需要基本上是相同的;由于人类所有种族的大脑并无不同,因而心理法则的作用也是一致的。”
注释:
①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M].中华书局,1999:6637.
②曹志耘.金华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117.
[1]汉语大字典编委会.汉语大字典[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87.
[2]陆谷孙.英汉大字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3]陈振尧.法汉大字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4]潘再平.新德汉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5]陈用仪.葡汉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6]孙义桢.新时代西汉大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
本文系2014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战国策》核心身体词研究”研究成果,课题号:14QN018。
卓婷(1985-),土家族,女,湖南人,文学博士,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肖艳华(1984-),瑶族,女,湖南人,文学硕士,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