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家训家规家范

2017-11-25 03:10陈岱
共产党员(辽宁) 2017年8期
关键词:家规儒家思想志向

◎文/陈岱

中国古代的家训家规家范

◎文/陈岱

中国古代是一个家国同构的社会,天下之本在家,中华民族历来非常注重家庭。从先秦至民国,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从帝王将相到普通人,在对家庭成员的谆谆训诫和殷殷劝勉中,形成了家训、家规、家范,构成了家文化,慈爱孝悌、修身齐家、励志勉学等观念融进中国人血脉中,成为支撑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

慈爱孝悌的伦理观

“慈”与“孝”构成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文化背景,在家文化中被着重强调,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道德标准和家庭教育基础,只要家庭存在,“慈孝”这一基本的人伦道德便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于礼乐仁义有着深刻的论述,他对孝的定义是“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孟子对孝的认识是:“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儒家思想对后世家文化影响极大。宋代司马光在《家范》中认为,治家“莫如礼”,齐家的规范应是:为人祖者,要“以义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为人父者,要“爱子教之以义”;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为人子者,则应以孝为天经地义,为行动之准则。清代曾国藩在家书中写道:“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中国古代对孝的认识,超出了“事亲”本身,将其提到了立国安邦的高度,“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修身齐家的价值观

《礼记·大学》载:“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儒家思想认为,齐家治国平天下,都要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开始。通过历代家训、家规、家范,可以明晰透视出这一点。

周公告诫即将赴任鲁国国君的儿子伯禽:“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闻多记而守以浅者广;此六守者,皆谦德也。”他对儿子谈到为政之道,强调修身的重要性,尤其指出应该拥有谦虚谨慎的品质。“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告诫儿子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道理。琅琊王氏的家训:“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此家族有中华第一望族之称,自汉谏议大夫王吉开创了家族显贵的先河,后经东汉魏晋南北朝至唐末约一千年,族中竟有六百余人将名字刻在了中华文明史上,单宰相就出了92位。

励志勉学的人生观

中国古代圣贤都很重视“志”,把立志当作修养、成功的第一步。教育子女确立远大的志向和目标,这是教子成才的首要前提。有了远大的志向,还须勉励他们以顽强的精神去学习,才能真正成才。

孔子讲:“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认为一个人立下志向就要坚定不移,永远不能丧失志向。明代汤显祖勉励儿子:“有志方有智,有智方有志。珍重少年人,努力天下事。”他告诉儿子志向和智慧对一个人是重要的,要早立大志,做出一番大事业来。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训诫子孙:“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他勉励子女们要勤奋好学,养成广闻多识的良好习惯,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有用之材。

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子女事业的成败、家庭的荣辱,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国家兴衰、社会未来。家训、家规、家范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古今人生丰富而深刻的体验。经典的家训、家规、家范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精髓,有了好的家训、家规、家范,才能教育好子女,形成好家风,从而形成好的社会风气,这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

猜你喜欢
家规儒家思想志向
有志向就一定就能成功吗
立下这7条家规,孩子必有出息
儒家思想是否扭曲了人性
鸭子的家规
家风家规我来说
确立适当的志向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天鹅de志向
终身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