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 萍
清代小说中的女侠形象演变情况探微
——对比唐传奇女侠形象
◎敬 萍
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清代小说发展中创造出了众多的女侠形象,可堪与唐朝盛世媲美,而究其整体来说,对其女侠形象的具体描述仍然存在不少区别,为了更加细致和深入对清代小说女性形象分析和理解,本文就清代武侠小说中的女侠形象描写等方面进行相关研究和探讨。
(一)女侠外貌描写
与唐代女侠小说形象描述相比,清代小说女侠形象首先在外貌描写中表现出了一些不同,唐代女侠形象里会较少油墨去描绘具体的人物外貌,而清代小说则不同,从神情变化到具体的衣着打扮再到装饰都刻画得十分详尽,如“两条春山含翠的柳叶眉,一双秋水无尘的杏子眼”等,唐朝小说内的女侠形象最多莫过于从名称上有一点女性气息,比如说“荆十三娘”、“聂隐娘”等。此外,从清朝开始女子便开始了裹脚,在女侠形象描写中就多了对三寸金莲的描绘,细致的外貌描写以及对女性装饰等配物的描绘使得清代女侠形象感觉更像是大家闺秀。
(二)世俗性的行侠行为
在清代小说女侠形象描写中大部分女侠行为都出自于救丈夫或者意中人,且绝大多数女侠都有自己的配偶,与唐代女侠不同,唐代的女侠行为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复仇,一种是报恩,整个过程中都贯穿着豪迈仗义,其结局或隐忍于事,或拼死厮杀,就不像清代女侠那么富有浪漫感了。这也源自清代婚姻的伦理观,像是人们对女侠人物的认知大多是孤独无情,而清代的女侠形象则塑造出了比翼鸳鸯的概念,就像之后的神雕侠侣一样。其次,清代女侠形象描写中女性的贞洁感十分强,而唐朝中女侠描写没有太严谨的男女之分,与男性在一起的时候都大大咧咧,而清代则不同,比如说《二女英雄传》的十三妹,十三妹与人递弓箭的时候都不会直接接触异性的手,这也是清代女侠与唐代女侠的一大不同之处。
(一)社会因素分析
唐代清代女侠形象不同的主要原因还是源自于社会因素,从学术上,唐代比较重视道教,女侠形象都带有一定虚幻及浪漫色彩,而清代则重视儒家学派,女侠形象体现较多的是一些三从四德等基本信仰,女侠更像一个妻子,一个帮助丈夫行侠仗义以及为夫君而行侠的好妻子,在儒家学派看来像唐代女侠形象那样年轻女子单独混迹在江湖中是不被允许的。从社会经济上来说,清代的经济已逐渐稳定,从城市的繁荣影响上来看,人们的追求境界更加高尚,精神物质内涵也更加丰富,相反在比较务实的唐朝中,女侠的行为也变得不那么直率和洒脱了。
(二)文体因素分析
在文体上,唐朝小说多属于文言文系列,比较短小精悍,而清朝小说尤其是武侠小说这一类,则多为长篇白话小说,且文体作为清代以及唐代女侠形象变化不同点的一大因素,对其内容以及人物刻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唐朝的文言文式小说,篇幅简单,情节简洁,结构比较完整,由此对人物的外观描写或是装扮等外在刻画比较少,而清代女侠小说,在篇幅大文章容量多的情况下,能够花好几大章节去细致描写人物,这使得文中的女侠形象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将书中人转变成有血有肉的活人。
(三)作者读者因素分析
最后,作者读者也会对书中女侠形象的刻画带来一定影响,比如说清朝的冯婉贞(清咸丰年间人),北京谢庄人,祖籍山东。1860年(咸丰十年)英法侵略军占领北京后,四处掳掠,十九岁的冯婉贞与父亲冯三保一起,带领民团打败英法军队,保护了谢庄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而在民间得到广泛流传。唐朝的花木兰,中国古代民族女英雄,忠孝节义,以替父从军击败北方入侵民族闻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影响深远到全世界,花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前者是中国武侠小说幻想的理想主义女侠形象,后者是家喻户晓代父从军的巾帼女英。两个人时代背景,故事情节等都不一样。但是清朝与唐朝在描写这些女侠形象时,就算体现的是某一具体事件,所呈现出的效果也各有差异,比如说以上两个例子,相同点应该都是女子中理想的女侠,巾帼不让须眉。性格上都坚强、勇敢、不怕苦、不怕累、敢爱敢恨等等,但是不同点则有两女侠的出发点,一个是代父从军一个是保护百姓,且两者的具体行侠事件也不同,在比较区分清代唐朝的女性影响中时,我们要抱以辩证的态度。
综上所述,在清代和唐代两不同朝代的武侠小说女侠人物形象刻画中,女侠形象的外观到内外的思维观点,都产生了较大改变,且在基于社会因素以及群众观点的影响因素分析下,该形象描写的改变也与时代发展和社会整治有关。
作者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62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