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政文化视阈下船海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7-11-24 01:25王琳,刘清生,刘剑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46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王琳,刘清生,刘剑

摘要:船政学堂在人才培养上有许多独特的可供后人借鉴的经验,船政集造船、教育为一体,形成了优秀的船政文化,借鉴船政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爱国情怀、海权意识、“师夷长技”育人模式、國际化视野等经验,对培养适应建设海洋强国的船舶与海洋类人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同时,以与船政学堂有较深渊源的江苏科技大学为例,介绍培养船海类人才的探索实践。

关键词:船政文化;船舶与海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6-0141-02

1866年创办于福州马尾的船政学堂,孕育了优秀的船政文化,它独特创新的办学模式,取得的杰出成就和表现出的爱国情怀,尤其是在“怎么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上留下了许多独特、可资后人借鉴的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而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中共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中国制造2025》把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作为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因此,如何借鉴船政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才培养的宝贵经验,培养出适应海洋强国建设的船舶与海洋类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一、船舶与海洋类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2016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前,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办学情况基本分为两类。一是以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为代表的船海类高校,属于研究型,主要培养船舶设计与研究专业人才;二是以江苏科技大学为代表的院校,属于应用型,主要培养掌握现代造船技术的专业人才。船舶与海洋类人才不仅仅是在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技术能力上形成竞争力,还应该是有理想、懂政治、知管理、会合作、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海洋强国建设对船海类人才需求的应有之义。

二、船政文化视阈下的船舶与海洋类人才培养之思

1.爱国情怀的激发。福建马尾船政学堂创办的初衷是抵御外侮,实现国家自强自立。爱国精神是船政文化的内核。船政学生在历次抗击外来侵略者战斗中以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奋勇杀敌、视死如归:邓世昌、林永升等便是杰出代表。船政之所以在今天仍备受关注,就在于其爱国精神和壮举依然让今人热血澎湃。船政学堂特别重视传统文化的培育,包括留学生都要定期考核中文论说、史鉴等传统课程。船舶与海洋类人才培养首先要汲取传统文化中优良的成分,特别是马尾船政文化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更应当弘扬光大。

2.海权国防意识的培养。沈葆桢一再强调“船政为海防第一关键”,造船制炮、整顿水师、培养人才就是“谋海权之政”。建设海洋强国就是“谋海权之政”,强化海洋意识,建设海洋强国,必须从教育入手。因此,船舶与海洋类高校人才培养,就要培养海权国防意识,树立海洋国土观念。

3.“师夷长技”的育人模式。在“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影响下,船政学堂开启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教学模式。船政学堂采取了学堂与工厂相结合、知识与技能并重的新教育模式,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有用之才,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兴起。因此,船舶与海洋类人才培养需要紧紧围绕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来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构建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和知识结构,既重视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跨学科知识的积累,也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

4.国际化的视野。福州船政学堂于1877年3月挑选出毕业生30名分赴法国、英国学习轮船的制造和驾驶技术,开启了近代中国向欧洲派遣留学生的先河。在客观上促进了当时中国教育的发展,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和发展,比如造船、电信、铁路交通等,对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工业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发展国际一流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然要求,这就对船舶与海洋类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要树立国际化理念,掌握国际通用标准和规范,熟悉国际化运作模式,遵守国际法规和条约,具备国际化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素养。

三、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类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江苏科技大学源于1952年一机部船舶工业局筹建的新中国第一所造船中等专业学校——上海船舶工业学校,福建高级航空机械商船职业学校(源自1866年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造船科、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源自1907年创办的德文医学堂)造船科并入上海船舶工业学校。学校是全国相关高校中船舶工业相关类学科专业设置最全的高校之一,是具有船舶特色整体性和应用性优势的高校之一,享有“中国造船工程师摇篮”的美誉。近年来,江苏科技大学形成了一套符合时代要求,具有“船魂”精神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有责任担当、有“江科大”特质、有科学素养、有全球视野、有创新能力的“江科大”人才。

1.用船魂精神点燃爱国情怀,做有责任担当的“江科大”人。学校坚持用“船魂”精神激发广大师生的爱校、爱国、爱海热情,遴选一批优秀教师组成宣讲团队,结合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与学校发展目标,精心打造品牌讲座“中国梦·海洋梦·青春梦”,加强海洋意识教育,强化学生对学校、对行业发展的认同感。同时,学校围绕船海特色,组建深蓝学院,实施“1+3+X”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船海类精英人才。

2.用诚信教育稳固职业操守,做有“江科大”特质的“江科大”人。学校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诚信教育有效融合,制定《江苏科技大学大学生诚信档案管理办法》,与全体学生签订诚信承诺书,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诚信、经济诚信、就业诚信、生活诚信等4个方面的12项重要指标,进行描述性记录,归入学生档案,同时凝练出“江科大”人才培养的特色,彰显“江科大”人“吃得了苦、扎得下根、干得成事”的特质,做有“江科大”特质的“江科大”人。

3.用特色大赛强化科技素养,做有科学素养的“江科大”人。学校坚持为立志海洋事业的青年学子搭建特色大赛平台,创办江苏省柴油机拆装大赛、大学生海洋装备创新设计大赛等多项赛事,吸引了来自全省、全国的众多船舶与海洋类高校数千名学子参赛,其影响力在逐年扩大。学校注重对大学生科技素养的培养,全面构建“教学-实训-竞赛-孵化”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做有科学素养的“江科大”人。

4.用跨国合作开拓国际视野,做有全球视野的“江科大”人。江苏科技大学与乌克兰马卡洛夫国立造船大学进行合作办学,致力于培养国际化造船人才,乌克兰马卡洛夫国立造船大学是国际上船舶制造领域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在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拥有世界领先的优势,主要培养融合中乌双方先进船舶设计理念、先进船舶制造技术、具有良好英语运用和沟通能力的国际性造船人才,让学生成为有全球视野的“江科大”人。

5.用协同平台启迪创新能力,做有创新精神的“江科大”人。2014年3月,由江苏科技大学牵头,高校、重点造船厂等参与共建的江苏高校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获批,同时成立了海洋装备研究院,作为江苏高校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的依托实体,2015年,学校联合50多家单位,包括高校、研究机构、船舶行业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知识产权联盟。2016年,学校联合江苏省六家船舶与海洋类高校,牵头成立了江苏船舶与海洋类高校协同发展联盟,共同服务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共同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校船海类人才培养纳入协同创新平台,以启迪大学生创新能力,做有创新精神的“江科大”人,推动政产学研合作,促进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为国家海洋强国和江苏海洋强省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春香.“立德树人”视野下船政文化的时代价值[J].海峡科学,2016,(12):9-10.

[2]黄海,张国成,张铁栋.“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创新与学科交叉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6,(31):139.

[3]王媛.浅谈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6,(39):239.

[4]王智祥,雷林,赵藤.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6):105.

[5]孟珣,刘福顺,杨树桐.高等学校海洋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26):212-213.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