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的音乐与动作教育

2017-11-24 23:59蔡霞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46期
关键词:音乐课程本土化实践

蔡霞

摘要:原本性是一种具备永恒生命力的原理和基石。它意味着永远的新起点,对创新再生的永恒追求。令人欣慰的是,我幸运地抓住了创造再生这个火花,它贴近人类的本性,能够唤醒人类的共性精神。——卡尔.奥尔夫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育;原本性;音乐课程;本土化;实践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6-0077-03

一、音乐教育的趋勢

21世纪的今天,所有的杰出教学法,无论在学术还是艺术上都认同这样一种信念:音乐的“内在世界”,可以通过音乐的表演和实践得以开启。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音乐教育的有效性必须依赖于大量的实践,只有从实践入手,才能使学生奠定系统、严谨的音乐基础。这种方式的实质是一种原本的音乐教育。

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特点,就是引导学生体验身边环境的文化,通过循序渐进的练习,逐渐掌握特定风格的音乐语言及相关拓展。原本的音乐和动作教育,在现在的教育教学中依然体现着无与伦比的优势。首先,在激励的前提下,以及学习者在快乐的心情中,从事音乐、动作、语言的自我发现、表达,而在大量的审美的音乐材料中,学习者会获取丰富的知识,表现出各种创造性的活动。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实践活动可以在成功的喜悦中,由内在动力启发其走向通往音乐的大门,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以音乐为伴侣。在今天的音乐教育发展趋势中,原本的音乐教育和舞蹈教育占据着一个重要的地位,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协同并进,目前在学校内和学校外的音乐教育的基本目的,都是引导儿童和青少年体验富含我们本土特征的音乐材料和文化,以及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熟悉传统的音乐作品和风格。而这样的音乐教育理念可以启迪我们对教育和艺术的各种关系进行深入思索,也奠定了这种原本性音乐教育理念的权威声望。

二、卡尔.奥尔夫的教育理念

“儿童的音乐教学的起点不是音乐课,而应该始于游戏。正确的儿童音乐教育不是让孩子走向音乐,而是让音乐发自孩子的内心,允许孩子玩耍,把自己的内心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奥尔夫语录)反思当前的音乐教学,单一的技术、理性的知识、教师的要求,这些都在追求教学的有效性,使得音乐教学过程无趣、充满阻力。如果学生想要真正学到音乐知识,那么他们首先必须通过身体的活动,在亲身实践后获得音乐的经验。这也正是奥尔夫教材和教学法对于音乐学习过程的解释。获得音乐理解的先决条件,首先是对音乐的结构有大量的实践练习,达到熟悉的状态,让音乐的结构被内化到心理,那些听觉刺激才能依托短时记忆在内心得到真正的解释,因为音乐的理解有赖于儿童对音乐的亲身实践和领悟,音乐的抽象概念只能建立在感觉基础上,如果没有感受和体验,就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奥尔夫的教学需要通过主动学习和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而这些都符合现代心理学强调的感知模式和学习模式。在奥尔夫教学法中,语言、动作、歌谣和舞蹈歌曲等活动联系在一起,但是音乐活动本身总体上还是应该被看做是“游戏”,如“应答游戏、问答游戏、填句游戏、模仿游戏和联合游戏”,都可以统一称为“声音的游戏发明”,而奥尔夫教学法的核心原则,在于即兴。我们通常所说的创造性的音乐活动,是奥尔夫经典课例中的固有属性。在这种课程中,创造力不是对某种原则的服从,而是一种必然的潜能,因为真正的音乐,必然是以创造为前提的。创造力音乐教学需要严谨的音乐设计,较高的技法要求,巧妙的引导,加之有趣的情景,而不是放任教学对象随意创造,学生在毫无要求和框架下,只能胡乱拼凑,但那绝不是奥尔夫所追求的“创造”。如今,越来越开放的社会,越来越开放的教育观,越来越迅速的信息更替,媒体、娱乐、教育的对象越来越开始面向所有人、面向普罗大众,不论年龄、无论天分。这也对施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面对我们的学生调整教学方式,教育和培养的目标是什么,才能更好地让他们应对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创造力的培养无疑是一个重要方面,而奥尔夫教学法的理念和实践,恰恰与当前所急需的创造力培养完全相符。

三、奥尔夫教育的本土化

奥尔夫的教材和教学法已经被全世界广为采纳,并在各国呈现出较好的本土化发展。奥尔夫的第一部外文版教材在加拿大出版。20世纪50年代,时任多伦多大学音乐系主任的阿诺德·沃尔特博士举荐其学生多琳·霍尔来奥地利萨尔茨堡奥尔夫学院进行学习。回国后,多琳·霍尔进一步收集资料和潜心研究,并与孩子一起进行试验,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并出版了德国之外的第一个奥尔夫外国版本的教材,同时,在大学层次通过奥尔夫教学法培养了一大批中小学老师,随着加拿大奥尔夫教学法的不断传播,逐步影响到北美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

2016年8月,笔者前往加拿大皇家音乐学院进修国际奥尔夫教师资格一级课程,此次课程与2014年去往奥利地萨尔茨堡奥尔夫学院的国际奥尔夫课程不同。加拿大奥尔夫教师资格一级课程,课程内容丰富、清晰,课程分为教学法、竖笛、合唱、律动,四个板块之间都以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展现在眼前,课程彼此联系紧密,互相融会贯通,让笔者领悟到奥尔夫教学如何结合本土音乐课程或素材,运用到自己的音乐课堂。这次赴加拿大皇家音乐学院所学所悟,最大的感触就是加拿大的课程不仅仅停留在体验奥尔夫教学,更重要的是学会使用奥尔夫的方法为我的音乐课堂所用,如何在中国本土的音乐素材里使用其方法为教学对象服务,如何扎根本土,举一反三。奥尔夫的五卷本中有很多作品,廖乃雄先生也做了中国奥尔夫五卷本本土化精选的《为儿童的音乐》,但是对于更多一线的音乐教师而言,我们在学校要使用本土素材(教材),如何把奥尔夫的方法运用在本土素材,如何让各种音乐教学内容都能循序渐进地使用奥尔夫教学理念,这才是中国的音乐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如何为中国作品编配波尔动伴奏(柱式和弦、分解和弦还是分级式)?哪些作品适合波尔动,哪些不适合?如何为童谣编配固定音型伴奏?如何运用语言让学生掌握多声部合奏合唱?如何教一个乐队?如何进入歌唱?如何训练音准?如何组建合唱团?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以及各种音符时值、节奏组合,二拍子、三拍子、六拍子?如何用竖笛即兴演奏五声音阶作品,齐奏、问答、有结构的作品?如何快速掌握C调、F调、G调的竖笛五声音阶演奏?如何运用竖笛融入音乐课堂?如何用舞动表现音乐要素,如何用身体表现力度、能量、层次?如何根据绘本故事作曲,如何编配绘本音乐?……加拿大奥尔夫一级课程给了我很多的答案。他们对于奥尔夫老师的培养,是让我们变成一个作曲家层次的引导者(奥尔夫本身是作曲家),更重要的是,这次进修让笔者在进行奥尔夫教育在中国音乐课程的本土化思考后,如何实际操作,给予了行之有效的思路、手段和具体策略。

回看加拿大国际奥尔夫教师资格一级课程的教学大纲,分为如下部分:第一部分:奥尔夫基础,技巧与即兴,教学法与教学计划,读谱与乐理,作业与反馈;第二部分:嗓音热身与歌唱技巧,儿童歌唱技巧,视唱、律动融入回旋曲,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的指挥方法,音阶在练耳中的运用,五音调式即兴,合唱技巧,儿童歌唱游戏,培养音准的策略,青年合唱曲目,组织合唱团,合唱团彩排策略,透过视唱/读音培养音乐素养,歌唱游戏;第三部分:竖笛指法,两个音、三个音、五个音的即兴,回声、问答、即兴为孩子的音乐进行双人或单独演奏、歌唱、舞动,竖笛的表演曲目;第四部分:律动如何培养音乐感,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念概述,移动性动作探索与培养音乐概念之节奏、节拍、速度、乐句,舞动游戏与音乐结构,动作、能量与音乐概念、音乐创作,各种音乐舞动主题创编与展示。

四个部分所涉及的音乐课程及音乐技术虽不同,但是加拿大导师团队共有的奥尔夫教学方法和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让你很容易地就进入即兴和创造。而这种“容易”却有着意寓很深的奥尔夫教育哲学。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四个教学部分在最开始进入教学阶段,都是从教学对象的名字进入,奥尔夫基础是通过名字创造动作,和伙伴一起通过语言节奏做互动,结合换伴游戏,用说、声势等方式培养稳定拍律、游戏中构建学生对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前八后十六等各种音符组合节奏的形态的把握和体验;在游戏中歌唱,歌唱作为主部,插部是每个孩子按照节奏说出自己的名字;竖笛在学习的初始部分,学生虽然只会一个音的指法,但是却可以在说自己的名字的节奏基础上,用竖笛即兴吹奏出自己的名字,演奏出节奏型与音高,内化学生的节奏和指法知识,真正掌握音符的时值,同时又可以聆听别人创作的作品,积累音乐的经验,练习手眼协调与合奏;律动教学,通过戏剧情景等设置,用角色故事让学生在空间用身体感受音符时值的长短、快慢、乐句、旋律走向,没有统一或者固定的答案,每个人可以用自己的身体去表达和创造……加拿大的教师团队也一直在强调,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过程,而他们所提出的“Imitation模仿-Comprehension理解-Application运用/Creation创作-Analysis分析”的原则和原理,便是对教学理解和运用的最大的意义。笔者认为,对于学生、教师(成为奥尔夫教师),这四个阶段都是必要而必须的循环,归根到底,教育的目的是要让我们的学生能够成长为Change maker(有能力改变环境创造更多正能量的人),而奥尔夫的教学中,总能提供给我们一些行之有效的好策略。

现今,对应幼儿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音乐教学法、歌唱与儿歌表演、钢琴与儿歌弹唱、舞蹈等,加拿大的奥尔夫教师资格一级课程中的奥尔夫基础、合唱、竖笛、律动四个板块,有很多可以借鉴之处。比如结合加拿大奥尔夫课程中的竖笛教法(乐器教学),迁移在学前专业进行键盘教学;歌唱与儿歌表演课程,可以结合加拿大课程中合唱版块的音准的培养方法,采用在游戏中歌唱,循序渐进地进入音准的各项训练;尝试律动课程与学前专业的舞蹈课程的教学策略与内容的结合……实在有太多的内容可以去实践和尝试,而这些也正是笔者接下来要做的本土化教学的实践研究的主要方向。

结语

学习音乐,不是教会孩子30首、50首歌曲,或是学会乐理、视唱;也不仅仅是敲敲木琴,看得懂两个升号的音名唱名,或是考取钢琴十级。记得笔者去萨尔茨堡学习时一位奥尔夫学院的老師曾这样解释:“我想教的并不仅仅是这首歌,而是通过这首歌教会孩子们另外的东西……”其实在奥尔夫的教学理念中,音乐教育是一种力量,是对于儿童、青年一代的行为、态度的慢慢的内在转化,逐渐完善其人格,成长为具备分享、自信、乐观、创造、独立等优秀品质的人,音乐是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朋友和伴侣,这才是奥尔夫更深远的目的。奥尔夫教育在中国的本土化,也绝不是简单地把外国歌曲翻译成中国文字,或者能够从容模仿外教的课例教学。我们需要大量且不断的学习,了解国外奥尔夫发展的情况,借鉴其优秀而有效的方法,反复进行教学实践。真正使奥尔夫教育扎根本土,就要正确理解奥尔夫的教育理念,掌握其教学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方法,将其迁移运用于本土音乐素材,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能力和身心发展规律,能够循序渐进地设计和实施适合而有趣、有效的音乐教学,哪怕是一小步,方向明确,手有拐杖,持续前行,道路前方明亮且充满快乐与阳光。

参考文献:

[1]德.芭芭拉.哈泽尔巴赫.奥尔夫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J].刘沛,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12.

[2]加拿大皇家音乐学院国际奥尔夫教师资格一级课程大纲[R].

[3]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音乐课程本土化实践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论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困惑·解疑·感悟——评《嘀哩嘀哩》兼及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