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生产方式。近年来,海门大力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快推动信息化和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全市農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开启了海门现代农业的“智慧时代”。
从“双脚踏泥”到“指尖管理”
植入“网络基因”,农业生产逐步实现从“面朝黄土、双脚踏泥”到“指尖管理”的转变。自2010年起,海门引入并大力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到现在,海门的物联网技术不仅仅满足水产养殖业需求,更是不断延伸至农业生产的多个领域,包括设施园艺、畜禽养殖等,给更多农户带去便利与效益。至去年年底,海门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点已达44个,占全南通市的18%,其中设施农业示范点26个,畜禽养殖示范点15个,水产养殖示范点3个,分布在海门高新区、常乐镇、临江新区等10个区镇。在物联网技术的推动下,海门的农业园区开始了转型升级之路,其种植的蔬菜品质和效益比过去大大提高,人力成本明显降低。据测算,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基地,平均亩效益比过去增加了1500元以上。
从“提篮叫卖”到“一网打尽”
“智慧农业”的发展,对提升农产品品牌、拓展销售渠道,起到了强有力的助推作用。海门适时出台文件,鼓励发展八大农业电商品牌,促进农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苏洪食品有限公司是海门农业电商龙头。几年前,苏洪食品有限公司创建了“苏洪鲜食”微信公众号,开设了“苏洪鲜食”天猫店。经过3年发展,苏洪公司线上线下同步壮大,在南通、海门市区开设了13家高端实体生鲜门店,建设一个占地30亩的智能冷链配送中心,去年网络销售额达1.5亿元。像苏洪食品这样的农业电商在海门还有很多,基本覆盖了生鲜水果蔬菜、红木制品、各类海门农副产品等,网销形式有在第三方平台如淘宝、京东、苏宁易购等开设店铺,在微信平台建立公众号开设微商城,以及自有网站进行宣传销售。到去年年底,海门的农产品网店已经发展到了50多家,网络销售额超过了2.3亿元,销售品种从全面开花,逐步向特色品种、品牌发展,海门山羊肉、万年香沙芋艿、四色宝豆等特色产品已名声在外。
从“消息闭塞”到“信息立交桥”
发展“智慧农业”,不仅要突出技术、模式创新,还要破解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难题。“以前,各类涉农信息到我们手上前要先转几个弯。现在的作物病虫害防治等信息通过平台第一时间就‘送到村。”余东镇长圩村村民沈国豪说起刚刚成立的“益农信息社”时满是赞叹。近年来,海门大力构建完善市、镇、村三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力求有效解决农技普及等信息推广到户“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海门相继推出“12316”“海门携农网”“海门农业信息网”等网络平台,及时向农户提供有关农业政策、技术等信息。据了解,“12316”短信平台现有用户数4000户,去年累计发送各类技术、政策信息近20万条次。日前,海门首家“益农信息社”在长圩村成立,不仅能使村民轻松获得农业生产经营、技术推广、市场行情、政策法规等信息,帮助村民开展农业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水电费和通信缴费、邮政、信贷、小额提现等,还能提供农资、农产品及各类生活用品的网上交易服务。预计到今年年底,海门将有20余万户农户借助网络,乐享信息化带来的“红利”。
来源:江苏农业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