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张佳钰(1996-),女,吉林白山人,汉族,本科,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0--01
上世紀末尤其世纪交接之际,一种焦虑情绪在社会上普遍泛滥,情感的骚动、异化使人们对游戏般不可捉摸的爱情故事深深着迷。2003年,由张元执导的电影《绿茶》就讲述了一个由相亲引发的,缭绕着离奇神秘色彩的都市爱情故事。电影改编自金仁顺的短篇小说《水边的阿狄丽雅》,对照小说和电影文本可以发现,电影保留了大量对话及整个语言风格,但在故事情节、人物设置乃至小说的内在意蕴上都进行了改动,整体呈现出来的个性风貌也就有所不同。
1、人物的此消彼长
小说《水边的阿狄丽雅》采用双重叙述视角,叙述者“我”自发从前半阶段的人生中抽离,以一种事不关己的姿态,假借讲述朋友朗朗的故事,一方面吸引他人注意力,另一方面隐秘地自我陈述。因此实际上是“我”经历了人生的自我转变,然后将这种转变以猜谜的方式呈现给相亲对象。可见,由于早先的家庭经历,“我”对爱情形成了一种预设的不信任心理,在处理男女关系时便采用自我遮蔽、自我保护的方法,希望以此得到主控权。相比于金仁顺其它关于爱情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本文的“我”占据主动地位的愿望较为强烈。与此相对应的是,男主人公陈明亮在小说中充其量只是一个倾听者、见证者角色,而谜底由“我”一步步揭开,叙述者掌握完全的叙述权力,也就带有明显的自述风格和内敛却汹涌的个人情感。
而电影《绿茶》将女主人公拆分成吴芳和朗朗双重人格,吴芳仍然把“朋友”朗朗作为相亲时的重要话题,但二人的生活轨迹在遇见陈明亮之前完全不同,虽然影片并未明确交代双重人格是否是精神病理意义上的,但吴芳和郎朗除了结尾的暗示之外确实不曾同时存在。而无论是真的人格分裂还是为自我保护而进行的双面角色扮演,我们都可以说,朗朗代表女主人公的“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非社会化的,她遵循享乐原则而拒绝受社会伦理道德约束;吴芳则是“超我”,呈现出另一种极端,刻板冷硬,极度保守,对朗朗的生活态度很不认同。两种人格相互驳斥,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关于人生态度的探讨。电影结尾,透过马赛克一样的玻璃,我们可以隐约看出跟陈明亮开房的朗朗变成了吴芳,而后吴芳又摘下眼镜,暗示着身份的最终确认和人格的统一。可以猜测,达成人格的统一后,女主人公会形成一个偏向“自我”的,相对来说更中立平和、对爱情更加信任的新形象。
纵观全片,与小说相比,陈明亮的地位和作用被大幅度强化。一方面,他在小说里有明确的师大体育老师身份,性格面貌却残缺不全。而电影由于篇幅的扩充,他虽然隐去了具体身份,但性格特征得到了更多的展现。他浪漫,多情,执着,好奇心强,讲义气,但也有自以为是等种种小缺点,形象更加完整丰满。另一方面,在故事中,他从外部对吴芳和朗朗两种人格主动进行观察探究,加上在仍不确定她们就是同一个人时,他在二人之中表现出对吴芳这一所谓“罗马型”女人的偏爱,决定追求吴芳,使她在对男人充满戒备的状况下对陈明亮产生了好感并获得了安全感,又在基本猜到谜底的同时,获得了朗朗的认可,因而能使吴芳和朗朗的人格分裂和对爱情根深蒂固的不信任被治愈,在情节发展上成为了双重人格的发现者和拯救者;同时,电影实际上是以陈明亮的视角来呈现的,叙述方面他又担当了叙事主体的责任。
2、主题的悲喜辩证
电影故事情节的扩充和人物设置上的变动进一步造成了主题和风格的差异。表面上小说和电影讲的是同样的故事:经历坎坷的女性通过相亲寻找爱情,并都在最后得到了一个没有定论但偏向圆满的开放性结局。然而,相比于《绿茶》这一比较简单纯粹的都市爱情小品,小说的内核并不那么轻松曼妙。从题目来说,《水边的阿狄丽雅》是理查德·克莱德曼演奏的一首名曲,在小说中,酒店大堂常常表演弹奏这首曲目。“阿狄丽雅”源于古希腊神话,孤独的国王皮格马利翁雕刻了一个美丽的少女并爱上了这座雕塑,他虔诚地向众神祈祷并以其真挚感动了爱神,神话最终结局美满。小说中的“我”同样孤独,加之对感情的怀疑心态让“我”始终无法摆脱这种孤独。《水边的阿狄丽雅》中渗透着金仁顺小说一以贯之的主题,即以爱情的危机与不稳定为表现形式,发掘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与困境。在这种境况下,人的孤独是必然而无法消解的,带有挥之不去的悲剧色彩。而金仁顺表现这种悲剧时,常常采用含蓄淡漠的语气,表面冷静平淡,实则凛冽脆弱,情感在其中破涛汹涌,是一种不动声色的毁灭。
电影《绿茶》则以贯穿全片的重要道具为片名,吴芳声称绿茶可以算命,为电影增添了神秘感。影片的整体风格也正是这样,观众随着陈明亮一起寻找线索证明吴芳和朗朗就是一体的两重人格,带有一种破案般的神秘悬疑色彩,十分引人入胜。最终形成大团圆结局,以轻松明快的风格彰显其典型的商业化都市爱情喜剧特质,与小说相比整个情节发展也更完整。
总体而言,无论小说还是电影,故事都比较单薄。相比之下,小说有新奇之处,构思十分精巧,语言富于新意,这些优点都被延续到电影中并为其增色不少。但受篇幅限制较为粗糙短小,构架并不完整,而电影主题浅显,结局的大团圆改编消解了不可战胜的孤寂的解读角度,削弱了对人际关系的深度思考。但在商业化改编的意义上可以算较为成功,把短篇小说改编为一部82分钟的电影,在小说文本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剧情,加剧矛盾,完善人物塑造,称得上都市爱情喜剧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