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贝贝
论大别山红色人物的校本课程开发
王贝贝
大别山革命老区以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历史发展为基,培养了一位又一位为国家无私奉献的红色人物。作为优质的品德教育、人文教育、历史教育资源宝库,为大别山区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大别山红色人物 校本课程 开发
2001年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在教育管理上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结构,对应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人物多,有利于校本课程开发。
鄂豫皖地区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涌现了无数的革命者,他们以各种方式为自己所选择的事业奋斗。如徐向前的回忆录《历史的回顾》,文中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讲述徐向前本人在鄂豫皖地区进行工农武装割据和反“围剿”的事迹,既是历史的再现,也是人物个人的描绘,对学生的成长有良好的熏陶作用。[1]田青刚的著作《红二十五军人物传略》,其中以红十五军的主要领导人吴焕先、徐海东、程子华、徐宝珊等为领,力求客观的讲述了率领红二十五军长征的鄂豫皖、鄂豫陕省委领导人。[2]
红色人物在革命战争年代经历了艰苦的生活环境,严峻的形势考验,他们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和以身践行的爱国主义情感具有最真实的感染力和影响力。鄂豫皖地区的红色人物是进行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德育工作资源宝库。
校本课程开发形式多种多样。鄂豫皖地区学校在本地区丰富红色人物资源基础上的校本课程开发,要体现出李臣之所强调的本土味,也可以说是乡土味。[3]
在课程人物的选择上,学校领导和教师要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面对自己崇拜的红色人物,学生们容易偏执一方,涉及很多个人主观因素。又因为是德育为目标的,就要确定德育主题,如:“革命传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等。在该主题下,设置最合适的人物名单,可以有所侧重的,列举出人物某种品格相关度高的事件。完成名单列举人物后,将名单发放给本校学生,相关研究人员,本地有名望的亲历者。
课程的目标是学生的德育,课程必须为学生所接受。故当学校把红色人物的名单列出来时,一定要安排学生参与相关工作。
在制定学习具体内容的时候要经由相关人员的历史考证,确保客观如实。同时,也可以提供学理上的分析,学术上的最新研究成果。方便、充实、提升课程编制和应用的内涵。
大别山红色人物数量多,在学校和老师引导下最终确立名单之后,学生根据所确定的名单,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人物进行学习。然后是对人物进行文献资料搜集和讨论的过程。
场景实践课程在研习课程的基础上展开和进行。如: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第一馆“张家店战役纪念馆”,纪念馆分两个展厅共13个主题,展示了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过程和第一场战役——张家店战役。
学以致用。郭纯生认为德育是要回归生活世界的,以此来批判现存的两种错误倾向的德育,一种是以客观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思维方式把传授和灌输当作德育的主要目的,另一种是提出超越性的过高的道德目标,造成对现实生活的脱离和漠视。[4]
在大别山红色人物的课程中,理想信念教育是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规划。
具体的评价还是要依据课程的性质来决定的。大别山红色人物校本课程,是以德育为目标的,道德是无形却有形的。德育课程评价包括“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方面,它包括对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的过程与结果、教材、课程政策等方面的诊断与分析”。[5]
大别山红色人物校本课程评价。首先,确立科学主义的人文精神课程评价观。其次,明确大别山红色人物校本课程评价体系的建构原则。第三,合理认识大别山红色人物校本课程评价的复杂性,评价过程中注重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相结合,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第四,构建“开放式平台”,通过互联网的信息渠道,为大别山红色人物校本课程评价的开展奠定基础。
总体而言,大别山红色人物资源宝库是鄂豫皖地区学校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的加以开发和利用,积极推进以此对背景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十分有利的,也是当前社会各界对德育工作高度重视的要求,但是在实行中要注意本土特色和自身条件,切实开发,避免流弊于假大空。
[1]徐向前.历史的回顾[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
[2]田青刚,刘喜元,魏垚杰.红二十五军长征人物传略[M].郑州:河南省人民出版社,2019:1~27.
[3]李臣之,王虹.校本课程开发的本土味:逻辑、空间与限制[J].课程·教材·教法,2016(01):28~34.
[4]郭纯生.大学生生活园区德育研究——兼论回归生活世界的德育[D].上海:上海大学,2014.
[5]高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
信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