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琦 吴云龙 赵 静
基于新媒体背景下“受众中心论”理论模式分析的高校“青年之声”互动社交平台建设策略与思考
——以江汉大学为例
王 琦 吴云龙 赵 静
高校推进“青年之声”互动社交平台建设,是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吸引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做好高校青年群众工作的重要载体。
“受众中心论” “青年之声”互动社交平台 建设策略
受众指的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网民。新闻传播理论认为,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深化运用,“受众”在大众传播学理论中被定义为“信息传播的接受者”。
从市场营销学理论的定义可以确定,“受众”可以界定为企业、商家提供产品或者服务的对象,生产和消费活动针对的接受人群。
本课题研究中的“受众”可以确立为传播的媒介、接受传播信息的群体,两者互为“受众”。
手机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已成为高校学生主要途径,而互联网具有交互性、即时性、海量性、共享性、个性化和社群化的特征,是高校学生下载和使用“青年之声”互动社交平台手机客户端“微邦”的根本动机。
“青年之声”互动社交平台只有认清用户的需求,媒体才能更好的发现用户,服务用户。高校新媒体平台的功能需求设置是因为平台功能、工作需要而决定的,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考虑高校学生的真正需求,推送的信息具备学习性,缺乏互动性和反馈,从而导致高校新媒体平台的效果不佳。
依托“青春江大”微信公众号,开放公众号后台接口,创建“青年之声”板块菜单栏目,简化和便捷“青年之声”互动社交平台的接入。同时,实现微信公众号和“青年之声”互动社交平台的资源共享,发挥微信公众号互动性强、粉丝多等特点,进一步补充和完善“青年之声”平台功能性,增加后台留言收集、整理、反馈互动,做到能解决的问题及时解决,复杂困难的问题做好引导,充分满足“青年之声”互动社交平台受众的用户体验,提升平台使用实效。
“青年之声”互动社交平台建设是将共青团青年工作与互联网结合,主动占领网络阵地上的重要举措。在具体推进“青年之声·江汉大学”互动社交平台建设工作上,已校团委宣传部为核心,组建31名学生的“青年学生网评员”和17名学生“青年之声工作小组”的两支队伍,与各基层学院学生宣传组织充分联动,定期召开“青年之声”专题工作会,加强业务学习指导和工作经验交流,特别是重大节日、重要会议、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信息发布、宣传引导、网络评论等线上线下教育活动,收集和整理学生思想动态,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安全稳定提供科学研判,着力打造江汉大学“青字号”网络宣传矩阵。
“联系网络青年,前提和基础是‘键对键’,增强黏性 的关键还是‘面对面’”。“青年之声”互动社交平台功能的设置与实际运用更多的是通过互联网,线上开展联系青年工作缺乏较好的互动体验和真实性,在做好线上联系青年学生的同时,如何做好线下的交流互动、实践体验是“青年之声”互动社交平台“打通联系青年最后一公里”应当着力解决的问题。江汉大学开展了“O2O模式”的线上线下工作方式探索:以毕业季文明离校活动为载体,将毕业季赠送《不要等到毕业以后》书籍活动在线上宣传,实现线下互动,增加了毕业季活动的参与性、互动性;依托“青春江大”和“青年之声·江汉大学”平台的资源对接,将2016年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评选和事迹展播进行发布,累计访问量216622次,参与人数达46251人次。
“青年之声·江汉大学”互动社交平台经过收集、整理和研究探索,形成并制作了符合青年学生思想价值主流意识的网络文化产品,制作了回应新生诉求的《专治各种“疑难杂症”》视频,被《青春湖北》转发;结合感恩节活动制作了《暖冬感恩特辑:感谢,一路有你》;制作了创建文明城市,共建和谐校园《文明,一座城;文明,一校园》。“青年之声·江汉大学”网络文化产品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充分契合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教育理念,以平台建设潜移默化的推动学校内部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升。
[1]刘淑梅,钟水辰.窄众化视角下直接受众与间接受众的划分及意义[J].中国传媒科技,2014(21).
[2]百度百科.http://www.wm23.com/wiki/29013.htm.[EB/OL].
江汉大学)
本文系2016年度湖北省共青团调研课题(项目编号:2016LX016)。
王琦(1986-),男,湖北武汉人,教育学硕士,团委宣传部部长,研究方向:体育人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吴云龙(1984-),男,湖北武汉人,团委副书记;赵静(1978-),女,湖北武汉人,团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