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媛 李 文 乌珍吉
利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研究探析
王媛媛 李 文 乌珍吉
高校要提升官方微信平台建设水平,抢占并巩固新媒体阵地,发挥官方微信教育特性,引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认知认同到共鸣实践。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官方微信
高校担负着引领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当代大学生们思想活跃、对新媒体技术感知敏锐,新媒体技术如微信的发展给了高校教育工作者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开辟了新的意识形态阵地。在微信形态下的核心价值观传播过程中,微信公众平台创造了高校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新途径,为此,本文基于对内蒙古地区内蒙古大学、包头医学院等官微运营较有特色的高校的发布内容和官方微信运营团队进行分析,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利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研究。
大学生是最大群体的用户,微信已经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方方面面,根据全球调研巨头盖度发布的《2016年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中国社交媒体用户加速增长,移动端社交类APP使用率的第一名就是微信,占75.9%,具体表现在:
根据调查,大学生们主要通过微信了解咨讯,新闻客户端,其次是电脑,微博以排在第四位,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介明显逊色。
根据调查,大学生们的媒体社交中,通过微信沟通信息、展示自我、联络感情占联络方式的,大部分大学生有超过100位以上的微信好友,接近一半的用户通过微信认识了新的朋友或找到了好久没联系的老朋友。其次是电话、QQ,随后是微博和贴吧,电子邮件,短信使用较少,社交客户端如陌陌、朋友等也逐渐受到大学生关注。
内蒙古地区高校相对其他地区在关注度和影响力上还有差距,根据统计,运营情况稳定的呼伦贝尔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包头师范学院、包头师范学院、包头医学院的周发布次数在两次到四次,发布条数在5条到8条,平均阅读量在1200到5000左右,平均阅读数在200到3000左右,点赞数在25到300左右,WCI在200到500左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要契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使用习惯,使用新媒体增强教育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认知、认同到主动实践。通过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宣传,大学生们选择前三名依次是微信、网站、微博,其次是报刊、书籍,电视和广播效果较差。新媒体成为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重要阵地,高校官方微信“微教育”特质发挥作用。
高校微信平台必须找准定位,明确你在对谁说话,要了解大学生的话语特性,在官微上的内容确保教育主导性地位的前提下,构建平等的网络关系,突出微信公众平台的特色,创造微话语体系,用网言网语,借势而上,同时加强日常维护,不做“僵尸”账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要契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使用习惯,使用新媒体增强教育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认知、认同到主动实践。通过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宣传,大学生们选择前三名依次是微信、网站、微博,其次是报刊、书籍,电视和广播效果较差。新媒体成为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重要阵地,高校官方微信教育特质发挥作用。
关注母校官方微信,对新生意味着了解融入,对老生意味着陪伴分享,对毕业校友意味着情感归属,高校官方微信亦师亦友亦亲人。参加调查的大学生七成以上表示官微对自己存在思想引导、价值观塑造的作用。
高校官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发布,图文并茂,利用传播优势发送到每个关注账号的用户手机上,定向精准,增强社会主义和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推送的内容不同,但殊途同归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层面的培育落在具体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上,让学生喜闻乐见,同时潜移默化地播撒核心价值观的种子,润物无声的起到了教育作用。
完善官方微信平台的运营机制、培训计划、激励机制,配备专职管理教师、运营经费和场地,制定运营学生的准入、考核和奖励办法,加强对运营团队思想政治修养和新媒体运用水平提升的培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效果。
共建社会媒体与高校媒体的交流平台,新形势下的互联网+校园媒体创新发展环境下,丰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和形式,展现校园精神,传播校园文化,凝聚校园情感,充分发挥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教育本质。
[1]阮映东.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实践与经验,2015(07).
[2]全国高校微信公众号分省排行榜(每周)[N].中国青年报,2016-12—2017-04.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14]16号.
包头医学院党委宣传部)
本文系包头医学院思政课题《对利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研究》(课题编号:bysz20160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