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发展态势研究

2017-11-24 19:24:55银冰冰李维民
长江丛刊 2017年32期
关键词:民办非专修高教

银冰冰 李维民

陕西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发展态势研究

银冰冰 李维民

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在陕西民办教育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对陕西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的缘起与发展、面临的困难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并对其发展态势进行分析与预测,以期为这些机构(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陕西 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 发展 态势

从1984年开始,陕西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陆续成立,其生存承载了诸多艰辛和无奈。30多年来,这些机构多以培训学院、专修学院称谓。起初,它们并不具备独立颁发学历文凭的资质,也不能解决为学生发放毕业证的问题。在我国教育体制不断革新的过程中,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作为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最初形态,经过30多年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目前陕西的18所民办高校,均是由当初的培训学院、专修学院升格而来。这些学校(机构)见证了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萌生与成长,在陕西民办教育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一、缘起与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发展教育成为迫切需要,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由此萌生并兴起。当时国家百废待兴,两难夹击:一是国家急需大批人才投入建设;二是国家却没有充裕资金用于培养广大青年人才。虽然已恢复高考,但录取比例太低,很大一部分人想接受高等教育却望而却步,这为一批培训学院、专修学院的兴起创造了有利条件。

1982年,《宪法》首次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以同年4月中华社会大学在北京宣告成立为开端,百余所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便陆续在各大城市创建起来,它们以开展自考助学、电大辅导班等为主,圆了一大批年轻人的高教梦。1984年3月,《陕西省私人办学暂行规定》第一部民办教育规则出台。同年8月,陕西成立第一所民办公助的西安培华女子大学,同年12月,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在北京接见西安培华女子大学姜维之副校长。1985年9月,《西安市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管理办法》第一个市级政府民办教育规章正式发布。截至1985年10月,全市已有40多所办学机构相继成立,这是陕西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发展的第一个高潮。1987年12月,西安翻译培训学院(现为西安翻译学院)成立。

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和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将陕西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发展推向第二次高潮。随后5年成立至今还存在的学校主要有:陕西服装进修学院(现为陕西服装工程学院)、陕西三资企业专修学院(现为陕西城市建设职业学院)、西安外事服务培训学院(现为西安外事学院)、陕西国际商贸专修学院(现为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民办西京大学(现为西京学院)、西安思源科技培训学院(现为西安思源学院)、西安科技商贸培训学院(现为西安交通工程学院)等。

1995年6月,陕西省被国家教委确定为高教学历文凭考试试点省份,陕西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开始向学历教育机构过渡。1996年以后,一批培训学院、专修学院开始进行高教学历文凭考试试点,迅速发展成为能够在毕业证上加盖民办学校公章的准学历教育机构。随后,把学历文凭考试作为其主要运作模式。国家学历文凭考试试点的开展和1997年国务院《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的颁布实施,直接引发了陕西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的第三次发展高潮①。1995年到2004年,陕西有36所培训专修学院进行了高教学历文凭考试试点。到2004年底,据统计显示,实际有20所学校开展高教学历文凭考试,在校学生数达38000余人。

2004年,按照规定学历文凭考试试点学校终止招收学生,此类学校的数量和在校生人数不断下降。2006年最后一批学生顺利毕业,该试点也自此完满结束。

培训学院、专修学院在经过10余年的大幅调整,在2010年后进入相对稳定发展阶段。因存在市场需求,且办学各具特色,截至2016年底,陕西省仍有36所这类机构坚持办学,并不断发展。

这一阶段培训学院、专修学院的最大贡献表现为:一是积极响应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扮演市场的角色,有效缓解了国家高教资源急缺的局面。二是满足了现代化建设“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需求,为广大青年学习和掌握一技之长创造了条件。据教育部相关统计显示,培训学院、专修学院在30余年中为国家培养了各类自考毕业生520余万人,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贡献,这主要都是通过高教自考、高教学历文凭考试实现的。四是为广大家长排忧解难,为社会稳定、缓解就业压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当前面临的困境

一是地位作用不明。陕西培训学院、专修学院以国家认可学历的高等教育为主,长期组织高教自学考试助学、远程网络教育校外学习、成人高教校外教学等教育活动,为民办高等教育做出了积极贡献,但现实中其地位和作用却不明晰,无论是校舍等硬件,还是教育资源等软实力,大多依托别校办学,形成了主业不明的被动局面。

二是竞争能力不足。由于先天条件不足,尽管经过多年发展,陕西培训学院、专修学院仍未形成完善的运作机制。这些学校受制于当下的高教大众化与国际化,其劣势日益突显。虽然学校具有特色和优势,却没有打造出质量和知名度都很高的教育品牌。大多数学校规模小,师资水平有限,办学内容单一,加之领导班子思想陈旧,市场灵敏度不够,前瞻性不强,学校的整体实力不足,缺乏应有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三是规模萎缩加剧。陕西培训学院、专修学院原始办学积累不足,国家和地扶持方政策不能很好地落实,学校赖以生存的生源严重不足。从2000年的1282所到2009年866所,10年全国学校总量的减少了32.45%②。目前,虽然这类学校总体数量变化不大,规模却越发萎缩,办学面临问题日益突出,自有校舍、师资、设备的学校若不能继续办学,资源闲置、浪费惊人,其未来发展令人堪忧。

三、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按照现代职业技术教育模式实施分类管理

一是选拔一批符合举办高职教育条件的优质培训学院、专修学院创办单学科微型职业技术学院;二是以开展社会紧缺的职业技术教育为依托,积极鼓励一批培训学院、专修学院大胆转设为中等层次的职业学校;三是允许并支持培训学院、专修学院实行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办学,走校校联合,以开展培训教育、继续教育,开放大学教育,学分教育为主,做强做大一批培训学院和专修学院。

(二)选拔水平较高的学校创新现代职业教育模式

开展自考综合改革试点是创新现代职业教育模式的一项重要措施。建议省上选拔一批办学水平相对较高的培训学院、专修学院作为试点进行改革。比如:通过自考综合改革试点平台,扶持和鼓励设有中职、中技的学校进行中、高职的有效衔接;以市场化程度高低为标准,选拔一批高市场化的学校作为主考院校,可规定公共课、专业主干课程采取过程性考试的方法,并设置若干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为校考课程,进行此项试点的学校享有在自考毕业证书上的副署权。

(三)积极支持同类学校在供给侧改革中转型升级

从政策层面鼓励培训学院、专修学院适应国家当前供给侧改革的需要,用足已有教育资源,新办第三龄教育培训,积极创新养老健康产业新模式。尝试学分换文凭的政策,鼓励和帮扶部分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办企业大学。扶持部分学校承接继续教育任务,比如举办远程网络教育学习中心、夜大教学点、成人高校函授等多种形式。

(四)鼓励具备条件的学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近年来,国家为中外合作办学创造了相对较宽松的政策环境,对参与合作办学的培训学院和专修学院不再进行限制。从各地实践来看,北京、上海等地的同类院校在与国(境)外学校进行合作,招收学生开展相关培训的案例很多。在陕西特别是西安,这类院校可以对大中城市的培训学院、专修学院的发展模式进行探索与试点。

(五)对承担自考或职高教育的学校给予生均教育经费补贴

目前,国家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途径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培训学院、专修学院多承担高教自考与中、高职教育。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当积极分担这部分社会责任,对招收自考生、职高生的院校给予经费补贴。鼓励这类院校利用现有资源分担社会责任,在承担继续教育的任务中再作贡献。

注释:

①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专委专修学院工作部.积极扶持与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机构更好地服务于高等教育——解读专修学院生存与发展状况[N].人民政协报,2016-03-08(26).

②现代职业体系中需为“专修学院”留下生存空间[EB/OL].人民政协网,http://gaokao.eol.cn/huodong/yszd/201602/t20160229_1370091_2.shtml,2016-02-29.

[1]郑丽君.非学历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发展定位分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9(06):76~79.

[2]李辉.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政策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2.

[3]吉伶.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西普通高等院校变迁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9.

[4]刘岚.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应予以规范[N].江苏法制报.2016-09-29(003).

[5]王洋.中外合作办学相关法律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4.

西安思源学院)

猜你喜欢
民办非专修高教
可爱的马
色耐特轮毂:专治防爆胎轮毂变形,豪车专修门店盈利好项目
高教明星“猎鹰”
星星饼干
欢迎订阅2020年《高教发展与评估》
民政部关于印发《民办非企业单位名称 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大社会(2019年2期)2019-09-10 07:22:44
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基本理论概述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4:11
论高校篮球专修课教学方法的创新策略
民政部门登记社会组织共661861个
现代企业(2016年4期)2016-11-19 15:52:44
新疆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