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娜
有无止境的哲学观
葛 娜
我们都在给世界建构意义。西方的方式是搭建理念世界、理性世界、宗教世界,近现代以来受到了怀疑;中国的方式是发现天道、天理,走向逍遥游和存天理的两极。从比较的角度看,中西方给出的世界的意义殊途同归。世界的无意义性是人们建构意义的开始,世界充满希望,人要实现的是怎样让它充满希望,在哲学的层面是给这个希望一种“根”的依托,是一种信念或信仰。
有无止境 哲学观
西方学者洛克曾说,“人的心灵犹如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标记和观念”[1]。而心灵是如何得到观念的,他认为是从经验得来,说的简单一点就是人自身所赋予的,并不是上天所赐予人类的。从洛克的观点中,我们总结思考,世界也犹如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的意义,所有的意义都是人所赋予自身的。不管是有意义还是无意义,这个世界都充满了无限的有意义和无意义的可能性。而我认为这个世界如有一杯白水,你加糖她就甜,你加盐她就咸,不管是甜的还是咸的都与水无关,是与你加什么有关系,水只是一个介质,只是给你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它充满无限可能性的味道,它可以是甜的,也可以是咸的,还可以是辣的,还可以是臭的,等等。无限的味道,谁规定水只能是甜的或咸,如当你喝的水是甘甜的,那是因为水里面的微量元素起的作用,而不是水是甜的。所以水的味道不取决于水,而取决你往水里加什么。所以当你提出这个世界是有意义的或无意义的,那世界除了有意义和无意义,难道就没有非有意义和非无意义了吗?那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就绝不是有意义和无意义这两种答案了,那就是,你有多少种想法,就有多少种答案了,没有不是真的没有,只是你暂时没有想到罢了。
对于生命是否有意义,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庄子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因此,在庄子看来,生命是有意义的。从中国哲学的角度分析,生命是有意义的,世界也是有意义的。从庄子的观点来解析,庄子是先秦的思想家,他关注和珍爱生命是其哲学的最大特点。一部《庄子》首创了“养生”,也就是养护生命精神,“尊生”就是尊重和珍惜生命,是通晓生命的奥秘的讨论,用来维系人生命精神的篇章[2]。人类走出了原始的蒙昧便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因此就知道了生命的有限以及生命短暂和岁月的飘忽,当人们有了思想,就开始产生令人难以解脱的忧惧。我们就会考虑如何度过人生,如何对待生老病死,所以,世界的有无意义,其实就是在谈论社会哲学的一个基本和核心的论题。在西方的哲学思想里,更多的是从古以来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中国哲学,考虑我是怎么没的。既然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就有自己存在的意义。如果认为没有意义,那么就没必要活着,现在的我们应该具有享乐主义,享受生活带来的很多乐趣,俗话说的好,我们现在所经历的苦难,都是为了日后的甘甜。另外,毛主席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因此世界上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活着。
在我们看来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历史上很多先贤们都进行过论述,孟子说人性是善的,荀子问他,那恶是怎么来的,坏事是谁做的,如果人性是善的,那他怎么还做恶事呢?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的本性是很难变的,如果他做了坏事,你怎么还能说他的本性是善的,所以荀子提出性恶说,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人天生就是自私。如果孟子当时在现场,孟子就会反问他,如果人性是恶的,那第一件好事又是谁做的?这个问题你就不能简单的用一个善或恶来去界定人性。我们之所以觉得他们说的都有道理,就是因为他们各执一端,既有合理的成分,其中又有其不合理的成份。而到了告子那里,告子回答的很巧妙,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3]告子说:人性就像那急流的水,缺口在东便向东方流,缺口在西便向西方流。人性无所谓善与不善,就像水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一样。”这就说明人性没有善恶之分,你教导他善他就善,如果你教导他恶,他就恶,没有绝对的善与恶,只是受他所处环境的影响。而在善与恶中人们只是更愿意接受善,我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说明人性具有向善的可能性,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而这也只能说人性是向善,而不能说是善,绝不能把向善和是善划等号,所以不能因为人们愿意接受善,就说人性是善。马克思对人性的问题说的很深刻,他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性没有善恶之分,只有向善向恶之别。因此人是受环境影响的。[4]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我们所讨论的意义不仅仅是钱财物质,它同样也是精神层面的交流。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目的。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中,强调了以人的生存为核心的自然主义哲学,同时也强调了存在的意义,自然世界不是与人自身所具有的实践活动抽离分开的自然,它实际是现实的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这种人化的自然观告诉我们,人类世界的意义性,因此,世界有无止境是矛盾的,是具有争论的焦点。所以万物到底有没有意义,其实没有有意义也没有无意义,只是人们在有意义和无意义上所做出的选择,更愿意接受哪一种形式。
[1][英]洛克.洛克说自由与人权[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58~61.
[2]王凯.道与道术——庄子的生命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10~143.
[3]万丽华,蓝旭.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6:78~103.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56~456.
吉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