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慕课发展的时代意义分析

2017-11-24 21:42:52甘代军
长江丛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办学大学

甘代军

中国慕课发展的时代意义分析

甘代军

自2013年始,慕课开始在我国启动、扩展。国内顶尖高校首先推动了我国慕课的国际化和本土化,随之一般高校也逐渐跟进并开发慕课。目前,我国慕课以高校-政府型慕课为主导,这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更加平等化、优质化和重组高等教育格局有深远意义。

慕课 中国语境 发展意义

自2012年慕课在欧美国家掀起热潮以来,我国知名高校紧跟其后,迅速加入世界慕课平台,并积极构建中国本土化慕课,迄今已建成四个慕课平台,开发慕课近六百门,加盟院校数量约两百所。出于对国际优质慕课资源的共享和自身教育品牌的输出等目的,2013年5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首先加盟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在线课程项目edX;同年7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宣布加入全球最大在线课程联盟Coursera,进而在国内引发了慕课讨论与发展热潮。2013年10月、2014年4月,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率先自主开发了“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两个慕课平台,吸纳国内外知名高校的慕课课程,实现了本土化与国际化的融合。一般高校汇入本土慕课潮流和平台,共享慕课发展成果。上海交大的“好大学在线”、深圳大学的“优课联盟”及“中国大学MOOC”等都有非名牌大学的参与、合作,真正体现了慕课所倡导的优质课程普及化和共享等理念。

慕课以先进教育理念、科学教学手段与模式把我国高等教育置入先进与落后、僵化与改革、本土化与国际化的话语体系之中,并切中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软肋。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下,慕课显示出对我国高等教育的重大革新性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快高等教育平等化。教育公平、平等不仅表现在国家法律政策所提供的机会均等上,更应该体现在教育过程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实际共享上。在我国,大学被划分为一本、二本、三本和高职高专各等级,不同等级学校所提供的教育质量、教育资源以及给学生带来的知识、能力文化资本及未来的社会地位等综合效益是有重大差异的。因此,为了子女获得更好的高等教育和文化资本,处在较高社会阶层的父母往往在入学和就业等阶段给子女提供最佳的条件,这就造成我国高等教育较为严峻的社会阶层固化现象,“只要社会优势阶层的子女仍然需要高等教育的机会,那么入学机会的不平等将会继续维持。”[1]调查研究显示,进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的学生中,来自各阶层的学生比例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15%、私企业主5.3%、经理人员8.3%、专业技术人员19.1%、个体户11%、办事员6.4%、商业产业员工14.9%,累计达80 %,而无业及其他仅占20%。[2]这些因家庭条件优越而进入好大学的学生在就业时也往往能顺利进入中上社会阶层,“家庭社会资本充裕的孩子,则可以轻松获得体面的工作、较高的收入以及更广阔的发展空间。”[3]而家庭条件差的大学毕业生则难以获得较强的就业和社会竞争资本,更难向上层社会流动。可见,“教育体系——远不止家庭、教会或公司—— 已成为现代社会传递社会不平等的最主要机构。”[4]

推进教育公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民众以及进步思想的共同推动,而目前代表着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革新理念的慕课潮流正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迈向更为公平阶段的重大力量。

慕课的大规模、免费或低廉教育模式在极大程度上消除了传统大学的身份壁垒,使广大需求者都易于享受到高等教育资源。首先,慕课平台的许多课程是免费开放的,学习者只需有电脑、网络就可以注册学习有关课程,这就使接受大学教育几乎不需要付出很高的费用。对于那些希望获得学分、学历学位证书的学员,他们也只需支付信息管理费、证书工本费等极低的费用。这样,经济条件差的大量学生就能顺利获得大学教育。其次,慕课无须入门考试、选拔的无门槛特点也让那些社会文化资本低下家庭的学生能够平等享受到优质高等教育。慕课的高度开放让寒门子弟绕过社会资本造就的教育门槛,使他们也能获得高等教育甚至是名校的优质教育。对广大农村学生而言,这是他们通过慕课教育改变其文化、社会先赋劣势的极好机会。研究表明,1991~2000年十年间,名校入学的城乡新生比例及辈出率来看,清华、北大的城市新生比例(77.7%~84.1%)是农村新生比例(15.9%~22.3%)的4~5倍。[2]因此,若慕课在我国得到良好、充分发展,农村孩子与城市学生同等获得北大、清华等国内外名校优良教育资源的前景是非常可观的,这对于大力促进高等教育的平等化具有深远意义。

(2)优化高等教育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高校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大改变了我国高等教育格局。截至2011年,“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学校数达698所(含独立学院),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28.97%,民办高等教育在校生数达505.07万人,占全国高校在校生数的21.88%。”[5]然而,由于民办高校受到办学资金、师资力量等重要因素的制约,其办学竞争力并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尽管近年来《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等法规的出台为促进民办高校深入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但由于各级政府部门对民办高校的服务不到位、国家相关政策落实不力等因素的影响,[5]民办高校面临的资金投入不足、师资力量不强、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等核心问题仍然严峻。在办学资金方面,民办高校主要依靠学杂费作为维持办学的主要经济来源,“学杂费约占总经费的90%,贷款与政府财政投资所占比例都很小。”[6]在师资队伍方面,由于民办高校没有财力给予教师丰厚的薪金待遇和良好的工作条件、平台,高水平的优秀教师或中青年教师不愿在民办高校任教,导致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师资力量不强,“60岁以上的比较多,30岁以下的比较多,中年的比较少,两极化趋势比较严重。”[5]

为了突破这些发展困境,民办高校可以顺应慕课大潮,把慕课教学作为解决发展瓶颈的重要策略。民办高校加入慕课平台将大大降低办学资金成本、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一,民办高校可通过慕课课程降低师资薪金支出。目前,我国大陆开发的慕课课程已近600门,几乎涵盖了各大学科门类,并且在未来几年上千门慕课将开发上线,这为民办高校提供了较为充足的课程资源。民办高校可以与慕课平台合作,把包含在本校课程体系内的慕课课程作为学生的专业课、基础课,并承认学分。这样,民办高校就可以大大减少聘任教师的数量,节约大量薪金费用。其二,由于慕课提供的都是优质教学资源,因而通过利用慕课课程能使民办高校获得优秀师资和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自然能得到大大提升。其三,民办高校办学条件的大力提升无疑对提高其与公办高校的竞争力,改变我国高等教育格局具有重大影响。当前,民办高校的办学定位是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而随着今后慕课给民办高校带来的办学资金、师资力量、硬件条件等综合办学水平的大幅提升,其办学定位和方向将可以逐渐向公办高校的办学目标靠近,理论型、研究型人才也能够在民办高校培养,因而可以改变目前公办高校垄断高端人才及其培养的格局。

(3)化解高等教育质量瓶颈。本质上,慕课是一场教育革命,它的深入发展对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深远意义。

第一,慕课产生的“教师裁汰”效应将大大提高高校教师的危机感、责任感,并最终促进师资队伍结构优化重组。慕课模式具有大规模教学的高效性,数以万计的学生可以同时选修一门课程在线学习。因而,从理论上讲,凡是需要选修同一门课程的我国数百上千所学校的学生都可以选择某一位慕课教师的课程同步学习,这就意味着开设了某一相同课程的上千所大学只需要一个课程教师(或教学团队),因而大学教师需求量将会大大减少。就一所大学而言,如果一门课程就可以减少数位教师,推而广之,一百门课程就可以减少数百位教师,这样,一所大学实际所需要的教师数量就大量减少,尤其是理论课、人文社科类教师的需求量就极少,大学只需重点保留、扩大从事技能、实验教学的教师,以弥补慕课在线教学难以实现技能培养的不足。因此,若慕课蓬勃发展起来,严重的就业危机会也会大大激发广大教师的革新意识和责任感,使他们努力提高自身教育能力,这就最终会促进高校教师队伍的优化配置。

第二,慕课带来的学生“主体性人格”塑造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陈旧的教学理念、僵化的教学方式、简单的检测考核手段等导致我国大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学习态度乃至人格特征。而慕课的到来将有助于学生的极大改变。首先,建立在新技术手段基础上的慕课学习环节为学生的自主性发展提供了空间和平台。慕课中的论坛讨论、互动提问、学生互评等过程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表达思想、疑问,进而有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造性思考。其次,慕课的在线学习模式使学生与教师处于远程隔离状态,这有利于改变传统授课时因师生面对面导致的学生敬畏感、压抑感,学生不敢提出质疑、批判性意见的状况将会改变。在慕课模式下学生可以自由地对教师的观点、教学方法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有益于学生自主人格的形成,为其增强学习自觉性、动力和创造力奠定重要基础。

总之,从理论上看,慕课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意义是巨大而深刻的,但是,当慕课这一具有某些西方文化特征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进入我国后,又必然受到我国教育体制、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因而面临本土转化的问题。如何早日发挥慕课的重大教育、社会功能,考验的就是我国政府和高校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决心、信心以及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1]Adrian E.Raftery,Michael Hout.Maximally Maintained Inequality:Expansion,Reform,and Opportunity in Irish Education,1921-75[J].Sociology of Education,1993(66):41~62.

[2]程家福,张卫红,陈思齐.农民子女重点大学入学机会不均等问题历史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4(2):12~23.

[3]刘宏伟,刘元芳.高等教育助推阶层固化的社会资本分析[J].高教探索,2013(4):124~127.

[4]大卫·斯沃茨.教育、文化与社会不平等[A].薛晓源,曹荣湘.全球化与文化资本[C].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405.

[5]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http://www.cnhei.com.cn/News/ 20130606/201306061032512283.html.2013(06):06.

[6]谭秋浩.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策略[J].高教探索,2015(4):101~104.

(作者单位:贵州省高校人文医学研究中心)

甘代军(1974-),四川内江人,博士,贵州省高校人文医学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医学人文学、文化学。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办学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4-17 09:06:16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