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敏
五四时期胡适的民主思想
◎谭 敏
“誉满天下,谤亦随之”是学术界对胡适这位文坛巨匠的简短评价,他的一生也为民主奔走呼号,使民主思想在中国生根。本文力图对其主要思想的来源进行追溯并梳理,使更多的人了解胡适,学习胡适。
中外学者们也都阐释过对“民主”的理解,胡适的民主可以笼统概括为是一种生活方式,他在老师杜威影响的基础上,作为留学生亲身体验了七年美国民主、自由的熏陶,在这样的氛围中他客观地将所见所闻内化为一种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
胡适的民主思想来源并不单一,下面从两方面做简单梳理。
少年时期的胡适受过典型的、严格的中国传统式教育,也可以说他是以传统旧学为底色成长起来的。胡适的民主思想最早来源于中国的民本主义,而且他认为中国的民本主义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民主。他说:“我们古代也曾有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为邦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主思想。”胡适认为古代思想的集大成者是道家学派,道家思想之大成又集于《淮南王书》。《淮南王书》也最能体现胡适具体民主思想和政治主张。他将《淮南王书》中的无为政治与当时的国情联系起来,并称之为“与民休息”。还将民主和法治理念融入到《淮南王书》中,并进一步探究其政治思想,顺理成章地阐释着他的“民主”;治学方法对一个人的思想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胡适的治学方法可以说是从传统文化中脱胎出去的。从朱熹的“看文字须如法官深刻,方穷究得尽”,戴震的所谓清学真精神“但宜推求,勿为株守”八个字中汲取消化、改造发展为著名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从他的自信中可以看出他对中国古代学了解甚深。他说“容忍是自由的根源,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可说了。容忍比自由还重要”。胡适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他的许多著作中都可以看到他援引传统文化中的自由思想去阐释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试图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来促使中国社会的自由、民主和进步。
在美国学习期间,他师从实验主义的代表人物杜威先生。胡适认为杜威哲学最大的目的是怎样使人有创造的思考力,他很欣赏杜威思想论的五步说。胡适还详细研究了杜威的研究方法和哲学思想,也将之内化为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思想,随之一生。“杜威对我其后一生的文化生命既然有决定性的影响,我也就难于做详细的叙述。他对我之所以具有那样的吸引力,可能也是因为他是那些实验主义大师之中,对宗教的看法最理性化的了。”
杜威曾在1937年在《民主与教育行政》一文中提出“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社会和个人的生活方式……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民主的关键,在我看来,似乎可以这样表述出来,在形成人们调节共同价值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有每一个成熟的人的参与。”胡适也将民主看做一种生活方式,胡适的入室弟子美籍华裔学者唐德刚则认为这是“不折不扣的杜威之言”。
在留美期间,不到二十岁的胡适有幸经历了两次美国总统大选,这对他民主思想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昨日读美国独立檄文,细细读之,觉一字一句皆扪之有棱,且处处为民请命,义正词严,真千古之至文。吾国陈、骆何足于此!读林肯Gettysbury演说,此亦至文也。”从他的日记中看出,这是他到美国刚半年,第一次接触美国政治时他虽然一知半解,但赞不绝口。胡适刚去美国时对美国的政治、社会情况并不清楚,由于他听了一位老师讲美国政治而兴趣大发,他本是一个学农学的学生却积极参加美国人的各种会议,在他的日记中还有一处写到了他曾佩戴过支持候选人的襟章。当得知楼管工人可以作为大会的主席时,他说“这种由一位工友所主持的大会的民主精神,实在令我神往之至。”
有人质疑甚至反驳将胡适作为中国民主思想的启蒙者,这是不公正的。评价一个人不能脱离他所生活的时代,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胡适这样的大家确属启蒙者、领路人,这是毋庸置疑的。他的民主思想具体概括为三个方面:
胡适一生为民主奔走,他以为民主的价值是无法衡量的。他一度认为只有“民主”即德先生和“科学”即赛先生才能救中国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道德上的一切黑暗,并表示“若是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因为认为民主的至高无上和无所不能,胡适才倾注一生向往和追求民主思想。
胡适说“民主就是承认人人各有其价值,人人都应该可以自由发展的生活方式。”他的民主思想表现在政治上时就是民主的政治制度。胡适最喜欢直接民主。美国东北部佛蒙特州的柏林顿城,杜威先生的出生地,被胡适称为最民主的地方。“我曾经到这儿参观过,看到了世界最有名的真正民主制度。这个地方的议会,不是选举的代议制,而是全体市民直接参加……主席把已经宣布了的市(村、镇)的问题提出来后,人人都可以参加讨论,这是一种真正的民主制度。”这是他在悼念杜威时抒发的真挚的情怀,也流露出了对直接民主的喜爱。
他认为自由与民主是不可分的,民主在中国早有渊源。为了让国人理解和接受民主思想,他绞尽脑汁找民主思想与传统文化的渊源。比如说虽然他承认中国是没有民主的历史的,但他觉得中国是有民主的土壤的。他认为中国从孔子开始就是谈自由的,“为仁由己”就含有自由主义的意义;他还认为范仲淹《灵乌赋》中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与“不自由,毋宁死”有异曲同工之处。胡适认为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不是一群奴隶建立起来的,争取个人的人格就是为社会、为国家争人格。
他也曾积极探索民主应该具备的条件,但当时的中国是千疮百孔的,专制统治毫无人权屠杀百姓的行为让他咬牙切齿。在一些诗歌中有所体现,如《示威》《一颗遭劫的星》等。他在俄国二月革命之后填《沁园春•新俄万岁》抒发心中的畅快,可以看出他对推翻封建专制充满希望和信心,他把民主当作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一剂良药。
胡适于1962年在台北与世长辞。蒋介石赠胡适挽联“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这句评价是对胡适一生的概括,前半句的由来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胡适与江东秀的婚姻;后半句最集中的表现就是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他认为古人把一切做人的道理都概括在“孝”字中间,所以才会“流弊百出”,他要他的儿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不要做一个孝顺的儿子”;三从四德,贞操牌坊更是牢不可破。胡适写“女人也是人”这篇文章时开头就自问了一个问题,当时我们中国为什么糟到这步田地呢?都是因为我们的老祖宗太对不住我们的妇女。他觉得把女人当牛马还不够形容中国人对待女人的残忍与残酷,小脚女人走路不像人,脸上没人色……他不但发文宣传,还大力支持女青年会的工作,努力寻求解放中国妇女的良方。他将旧的“三从四德”改造为新的三从四德,虽然这都被当时的人们拿来做笑柄,嘲笑胡适“惧内”,但也从另一个方面看出他民主思想的影响力。
他撰写《论贞操问题》,谈对贞女烈女的看法。他认为大众的舆论导向出现了问题,“处女迷信”应该被打破。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讲演时他还列举了美国一些妇女自立的生活方式,把这种自立的生活方式称为美国妇女的特别精神,赞誉她们“超于贤妻良母的人生观”,认为这种观念是中国妇女所最缺乏的观念,鼓励女大学生们自立,提倡解放妇女,引导中国女界自立之风。
胡适还宣扬健全的个人主义,就是易卜生主义,认为青年人唯有把自己铸造成器,才是对社会对国家负责任的表现。他借易卜生之口宣扬他的政治主张,直接引用易卜生的《尺牍》“他在本国若有机会,定要把国中无权的人民联合成一个大政党,主张极力推广选举权,提高妇女的地位,改良国家教育,要是脱除一切中古陋习。”
胡适的这些思想是对中国千百年来封建思想的鞭笞,对中国妇女解放的意义非常重大,他给古老的中国注入了西洋文明,他在那个时代已经有了改变整个社会风气的观念,是值得赞叹和钦佩的。
胡适为民主事业的贡献除了他极力宣传民主思想之外,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922年5月胡适酝酿已久的“好政府主义”真正问世。他与李大钊、蔡元培、梁漱溟等人联合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文章中指出当时中国社会的病根是“好人”太多,这里的“好人”是指自命清高的、袖手看中国分裂的麻木不仁的人。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法就是要发掘“好人”中有奋斗精神的那部分,鼓励那部分人加入政治运动。他们提出一个“好政府”作为改革政府的第一步,并提出改革政治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具体主张。
1929年5月,胡适发表《人权与约法》一文,他从国民政府颁布的一道“保障民权”命令着手,提出了保障民权与立法的关系,认为保障人权不惜以法制作为基础。公开反对国民党赤裸裸的集权训政体制,认为国民党统治是对民众权利的公开剥夺,称他们为武人政治和分赃政治。这在当时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为民主法治的进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38年至1942年,在蒋介石的劝说下胡适走上了驻美大使的道路。书生大使,不辱使命,是对他大使生涯的概括。胡适去做大使是牺牲了他的追求,他独立自由的生活方式被打破,他所谓志在学术而非政治的局面也被打破。他通过发表演讲、写文章等方式做着文化沟通,全力以赴对待自己的工作,为国家的未来做着努力。1941年12月8日,美国对日本宣战,美国媒体评价说“罗斯福上了胡适的当”,胡适作为大使的任务终于完成。
他的民主思想就像在黑暗中的一道亮光,无比清晰地滑进压抑的人们的内心深处。这样一个民主先驱一生奔走呼喊,不得不令人钦佩。虽然他的思想迄今为止仍有众多争议,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为整个时代所做出的探索和努力。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30017
谭敏(1992-),女,新疆昌吉人,法学学士,中共党史执政党建设方向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