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对交趾地区政策变更及其原因浅析

2017-11-24 21:42:52罗凯航
长江丛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孙吴交趾太守

罗凯航

汉末对交趾地区政策变更及其原因浅析

罗凯航

三国时期的地方政策相比之前的汉代和之后的晋朝都有其特殊之处。交趾地区并非汉王朝中原核心区域,受地理的限制,一直以来与中原交往有限,因此其行政区划相比于中原各州郡具有独特性。交趾虽远离中原经济落后,却因为东汉末各方争霸的需要,而成为了各方角逐的主要舞台,以交趾为着眼点,可以大致窥出汉末三国和历史特点。

交趾 三国

一、秦汉时期交趾地区历史特点

秦代最早将交趾地区纳入行政区划,“秦并天下,略定扬粤,置桂林、南海、象郡,以适徙民与粤杂处”。后赵佗割据,建立南越国。到汉武帝时期才重新设置儋耳、珠崖、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九郡,加以管辖。《晋书》的一段史料入手对此有明确解释:

秦始皇既略定扬越,以谪戍卒五十万人守五岭。自北徂南,入越之道,必由岭峤,时有五处,故曰五岭。后使任嚣、赵他攻越,略取陆梁地,遂定南越,以桂林、南海、象等三郡非三十六郡之限,乃置南海尉以典之,所谓东南一尉也...武帝元鼎六年,讨平吕嘉,以其地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日南、九真、交趾七郡,盖秦时三郡之地...顺帝永和九年,交趾太守周敞求立为州,朝议不许,即拜敞为交趾刺史。建安八年,张津为刺史,士燮为交趾太守,共表立州,乃拜津交州牧。十五年,移居番禺。吴黄武五年,割南海、苍梧、郁林三郡立广州,交趾、日南、九真、合浦四郡为交州...永安七年,复以前三郡立广州。

结合史料我们不难总结出秦汉时期交趾地区具备的几大特点:

第一,地理环境隔绝。“自北徂南,入越之道,必由岭峤,时有五处,故曰五岭”。交趾地区偏安岭南,北有南岭的阻隔,又与当时是经济中心的关中和华北地区相去甚远,因此与中原王朝的往来较为稀少。

第二,多民族聚居。“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包括百越、俚在内的民族聚居。中央政府为维持在这一地区的存在采取的措施是移民。据刘希为、刘磐修两位学者的统计和研究,汉末至三国百余年间迁居岭南的人口达到778474人。这对于开发较晚的岭南地区是一个可观的人口规模,移民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中央王朝与岭南地区的联系。移民的高潮自汉末始,移民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躲避中原战乱,而大量移民的进入对于交趾地的区开发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非核心区域,开发程度较低。从秦代设置郡县到汉初南越割据,武帝重新收回,顺帝时求立为州不许,直到建安八年才始设交州。可以看出,交趾地区还并未被中央政权要所看重,以至于求立为州而不许。直到晋初,交趾仍被时人视为蛮荒之地,史载:“ 交土荒裔,斗绝一方...且连接扶南,种类猥多,朋党相倚,负险不宾...虽前后征讨,翦其魁桀,深山僻穴,尚有通窜...而此州之人,识义者寡,厌其安乐,好为祸乱...至于服从官役,才五千余家”。从中可以看出时人对于交趾地区的轻视态度。

二、三国时期交趾行政区划变更

汉晋之交,交趾地区的行政区划和地方政策发生了三次变动。

第一次是建安八年设置交州。东汉末年地方割据情况严重,交趾远离中原,面临有被吞并的隐患。史载“建安三年长沙太守张羡率零陵、桂阳二郡畔,刘表遣兵攻围,破羡,平之。于是开土遂广,南接五岭,北据汉川”。刘表的势力扩张到岭南地区与交趾地区接壤,引起了汉廷的警惕。“建安八年,张津为刺史,士燮为交趾太守,共表立州,乃拜津交州牧”。在汉廷刺史张津和交趾太守同时也是当地豪强士燮的推动下,汉廷正式设置交州。后张津为部将区景所杀。朝廷不想刘表染指交州。拉拢交趾太守士燮,玺书曰:“交州绝域,南带江海,上恩不宣,下义壅隔。知逆贼刘表又遣赖恭窥看南土,今以燮为绥南中郎将,董督七郡,领交趾太守如故”。汉廷不能忍受刘表吞并交州,对豪强士燮,也是拉拢的同时进行防范,只是令其领交趾太守如故,并没有授予交州牧。

第二次是黄武五年“分交立广”和随后对士家的清算。士燮独掌交州,实现事实上的割据。对内“燮兄弟并为列郡,雄长一州,偏在万里,威尊无上。出入鸣钟磬,备具威仪,笳箫鼓吹,车骑满道,胡人夹毂焚烧香者常有数十。”。对外结好曹操制衡刘表,史载“是时天下丧乱,道路断绝,而燮不废贡职”。通过这一系列内政外交举措,士燮家族牢牢控制了交州。

随着曹操在赤壁战败,孙吴势力的扩张打破了平衡。“建安十六年,吴遣临淮步骘为交州刺史,将武吏百人之交州,道路不通。苍梧太守吴巨拥众五千,骘有疑于巨,先使谕巨。巨迎之于零陵,遂得进州。巨既纳骘而后悔。骘以兵力,恐不存立。巨有都督区景,勇略与巨同,士为用。骘恶之,阴使人请巨,巨往,告景勿诣骘。骘请不已,景又往,乃于厅事前中庭俱斩,以首徇众”。迫于形势,士燮“率兄弟奉承节度”,对孙吴表示臣服。孙吴为了加强对交州的控制,开展了一系列的行动。先是更改交州的治所,“(步骘语)斯诚海岛膏腴之地,宜为都邑。建安二十二年,迁州番禺,筑立城郭,绥和百越,遂用宁集”。这里提到的“膏腴之地、宜为都邑”很大程度上只是更改治所的托词,更主要的原因是有意削弱士家的影响。孙吴在黄武五年将交趾一分为二的行为更是论证了这一逻辑,史载:“权以交阯县远,乃分合浦以北为广州,吕岱为刺史,交阯以南为交州,戴良为刺史。又遣陈时代燮为交阯太守”。原有的交州被一分为二,而交州的实际统治者士燮仍然只是太守,名义上受到孙吴“空降”官员的管辖,而吕岱为东吴大将素有军事实力,孙吴此举也有着对士家威胁的意味,事实上之后正是吕岱完成了对士家叛乱的镇压。对此有学者指出,这次交、广二州的分置当主要是针对士燮而做出的,旨在分化其势力,顺利平定交州。同年士燮去世,士燮之子并未如愿继承交趾太守,于是发起叛乱。“燮子徽自署交阯太守,发宗兵拒良”。叛乱被很快被镇压,“数徽罪过,左右因反缚以出,即皆伏诛,传首诣武昌。壹、匡后出,权原其罪,及燮质子廞,皆免为庶人。数岁,壹坐法诛。廞病卒,无子,妻寡居,诏在所月给俸米,赐钱四十万”。士燮统治交趾40余年,在他死后士家的主要人物非死既废,失去了对交趾的影响,孙吴实现了对交趾的绝对控制。

第三次是吴魏(265年后为晋)在交趾的争夺和“分立交广”成为定制。上文提到“吕岱击平之,复还并交部。永安七年,复以前三郡立广州”,孙吴在平定士家的叛乱后曾经短暂的合并过交广二州,但在永安七年重新分立交广。发生这一反复的原因是永安六年交趾地区发生了一次较大的叛乱。

“吴交趾太守孙谞贪暴,为百姓所患;会吴主遣察战邓荀至交趾,荀擅调孔爵三十头送建业,民惮远役,因谋作乱。夏,五月,郡吏吕兴等杀谞及荀,遣使来请太守及兵,九真、日南皆应之”。

这里的“遣使”的对象是正在灭蜀的魏国,《三国志孙休传》记载:“吕兴既杀孙谞,使使如魏,请太守及兵”。孙吴此时忙于“救蜀”,对交趾叛乱的反应了慢半拍,“(永安六年)将军丁封、孙異如沔中,皆救蜀...(次年)率众围蜀巴东太守罗憲”。由此使得曹魏可以在永安七年的时候接纳吕兴的投附,“以南中监军霍弋遥领交州刺史,得以便宜选用长吏...遣爨谷将兵助兴,安抚初附”。曹魏以较少的代价夺取交趾,成为孙吴的心头大患。华核这时向孙皓的上表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一点“交州诸郡,国之南土,交阯、九真二郡已没,日南孤危,存亡难保,合浦以北,民皆摇动,因连避役,多有离叛,而备戍减少,威镇转轻,常恐呼吸复有变故”。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孙吴再次分交立广。对此有学者认为“此时(即264年)交阯三郡已属魏(后为晋)所有,为稳住后方,有必要将三郡划出,重新划定政区疆界,但并不承认三郡已丧失,这样就可以在新的边界上组织进攻,收复失地”。也正是从这时起,终吴、晋二朝,交广分立成为了定制,并成为之后岭南地区的行政区的基本原则。

此后曹魏渐渐在交趾争夺中占据优势,“时南中监军霍弋表遣建宁爨谷为交趾太守,率牙门将军建宁董元、毛炅、孟干、孟通、爨熊、李松、王素等领部曲以讨之……无几,谷卒,晋更用马忠子融代谷。融卒,遣犍为杨稷代之”。

孙吴这时采取了不计代价夺回交趾的军事行动,“吴大都督薛珝与陶璜等兵十万,共攻交趾,城中粮尽援绝,为吴所陷,……九真、日南皆降于吴”。西晋并未对此有太多反应,只是“诏交趾三郡、南中诸郡,无出今年户调...(失陷后)分益州之南中四郡置宁州,曲赦四郡殊死已下”。失去交趾后在次年部署“(王)濬监益州诸军事,加龙骧将军,密令修舟檝,为顺流之计”。

对此学者认为:一、宁州的设立和吴夺回交州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二、对晋而言,灭吴只是时间问题,而西晋方面未将交州视为灭吴之战的重要进攻方向。吴国为了收回交趾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吴蜀夷陵之战时陆逊仅五万军队),收回交趾全境时距离其失陷7年,距离吴国灭亡8年。

三、结语

曹魏在灭蜀前,交趾地区与其领地相隔甚远,难以实现直接统治。正因如此,这一时期曹魏对交趾的基本政策是拉拢地方势力为己所用,同时利用交趾地区的特殊位置,使之成为破坏孙刘联盟的一颗钉子。如前文所述,早在赤壁之战前,曹操就控制汉廷“以燮领交趾太守如故”,试图联合士家限制孙吴的扩张。而在赤壁战败、孙刘联合形成后,曹操则在建安十八年以献帝的名义进行对交州的调整:

“省交州,以其郡属荆州。荆州得交州之苍梧、南海、九真、交趾、日南,与其旧所部南阳、章陵、南郡、江夏、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凡十三。益州……今并得交州之郁林、合浦,凡十四”。对此学者解释为:“交州苍梧、南海、九真、交趾、日南属于荆州,郁林、合浦属于益州,这正表示,孙权一直占有的领土属于刘备,并丧失对交州的支配”。

而孙吴方面,则一直将交趾地区作为战略的后方加以维护,其原因有二。

第一是交趾的地缘意义。从华核的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交趾地区在孙吴政权中的重要性。正所谓“今胸背有嫌,首尾多难,乃国朝之厄会也”。在蜀亡后,失去交州意味在长江沿线外多一处与西晋接壤,形成腹背受敌之态,这是远比西晋弱小的孙吴无法承受的。第二交趾地区的人口和经济是孙吴重视交趾地区的重要原因。吴自立国以来,始终面临人口匮乏、兵力不足的难题,它多次征讨山越其目的多在于获取人口,唐长儒先生指出:“孙吴一代的经营山区,其目的不在于开拓疆土而在于扩大对劳动力的控制,虽然在客观效果上开拓了若干山区。因为如此,当征服了某一山区,某一宗部,并不急于设立统治机构,而是将山民强迫迁移到平地上去”。可以看出孙吴政权对于人口的看重,按照同样的逻辑进行推导,正如前文提到了汉末大量人口向交趾迁移,因此孙吴势必不会轻易放弃交趾宝贵的人口资源。此外,随着贸易的发展,交趾地区的经济也相比与以往有了很大提升,有学者据此指出“分交立广”正是广州经济发展的重要象征。综上原因,使得孙吴在对待交趾地区时显得格外在意,通过分交立广,直接派遣官员打压地方势力;清算士家后实现直接统治,并为夺回交趾与西晋进行了长时期、大消耗的战争。

延伸到西晋,西晋对于交趾的政策颇有新意。首先是沿袭曹魏灭蜀取交后的“蜀人治交”策略,上文中提到第一个接管交趾的刺史是霍弋,霍弋为蜀国旧将,曾“迁监军翊军将军,领建宁太守,还统南郡事”。有学者据此指出其部下董元、杨稷、王素、马融、爨谷和孟干、孟通等人很大程度上也是蜀国旧将,他们所率领的军队称“部曲”,很有可能意味着是其原来所领有的蜀国旧部。通过继承“蜀人治交”这一政策使得西晋在不损失原有力量的同时,用蜀国降部消耗孙吴国力,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限于篇幅,西晋对于交趾的政策不再展开。

可以看出的是,三国时期无论是曹魏,还是孙吴或西晋,对于交趾行政区划的基本思路都是加强控制。而这种思路反映到政策上就是由依靠册封的地方豪强进行间接统治或影响,再到直接派遣官员管辖;由不重视交趾且不立为州一级行政区划,到设立交州,再到交广分立。这些改变是即来自于汉末战乱环境下,各方势力争夺利益的需要;同样也受到汉末交趾地区人口迁入、经济发展的影响。在两种因素的作用下,偏安岭南的交趾地区一时间“受关注度”大大提升。这是汉末纷乱时代的缩影,也是之后南朝岭南成为王朝的重要领地,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的预示与征兆。

[1][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5.

[3]刘希为,刘磐修.六朝时期岭南地区的开发[J].中国史研究,1991(1):5.

[4][西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11.

[5][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76.

[6]宋燕鹏,冯磊.孙吴分交州置广州缘由之我见[A].钟盛.论三国后期吴、晋交州之争——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第二十六辑[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32.

[7]刘琳.华阳国志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4.

[8]郭秀琦,孔德刚.西晋泰始七年设置宁州原因辨析[J].南通大学学报,2007(4):89.

[9][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0]菊地大.前期孙吴政权与荆州、交州[J].魏晋南北朝史研究,2009:205.

[11]唐长孺.孙吴建国及汉末江南的宗部与山越[J].魏晋南北朝史论丛,1955(17).

[12]刘淑芬.六朝南海贸易的开展[A].钟盛.论三国后期吴、晋交州之争——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第二十六辑[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31.

[13]胡守为.士燮家族及其在交州的统治[J].学术研究,1996(11):57.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猜你喜欢
孙吴交趾太守
论宣德“弃置交趾” 中明朝的政策变化及影响
今古文创(2022年22期)2022-06-24 15:18:04
传说中的交趾国
骑风火轮的跑片员(短篇小说)
夜郎文学(2020年4期)2020-11-22 12:05:42
让子弹飞
试论北宋、西夏和交趾的联动关系
西夏学(2018年1期)2018-04-29 09:07:24
孙吴“赤乌改元”考论
安南属明时期官员考述
论三国时期孙吴政权的长江防御体系
黑龙江史志(2014年9期)2014-11-25 16:51:28
“太守”是怎样的官职
愤怒是一剂良药
北方人(2013年5期)2013-06-24 03:0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