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就在不经意间
——读杨遵贤散文集《鸟语动听》偶记

2017-11-24 20:24李伟明
吐鲁番 2017年1期
关键词:集子散文集鸟语

李伟明

收获就在不经意间
——读杨遵贤散文集《鸟语动听》偶记

李伟明

几年不见杨遵贤老师,这次见面,他送来一部散文集《鸟语动听》。

杨老师写作范围很广,文学的几大门类,他都有涉足,也都有收获。这部散文集,收录了作者各个时期的散文174篇(不含自序《只问耕耘》)。这么一大串文章,没有分辑,自然排列,估计这是作者的散文作品“大全”了。

从题材上来说,《鸟语动听》所收文章,有感悟类的,如《头发杂思》《品味时尚》《漫话闲适》《多看一眼》等;有游记类的,如《秋游黄山》《神农架探胜》《谒炎帝陵》《一枝独秀西照山》等;有怀旧类的——这部分题材分量最足,占了一半以上。不管是哪种题材的文章,篇幅都不长,每篇一两千字甚至数百言而已。这样的集子,适合“闲读”,忙里偷闲之时,随手翻阅几篇,如同吃零食,不同的品种有不同的滋味,但不管酸甜苦辣,都是点到为止,不至于吃得肠胃不适。

尽管没有一个集中的主题,陆陆续续读完这部集子,还是对作者的散文写作留下了几点比较深刻的印象。

文中见质朴。“文如其人”这句话,有时对有时不对(碰上善于伪装的人,这句话往往就失灵了),但在杨老师身上,却是很相符的。杨老师从来就是个朴素的人,一看就是来自基层的忠厚长者。他的文风也是如此,没有卖弄技巧,没有故作高深,写的都是身边事,说的都是心里话,读来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文中见从容。杨老师是个淡定、沉稳、随和的人,写起文章来也是从容不迫,不温不火,写到哪里算哪里,不刻意为之,仿佛一切随缘即可。集子里的许多文章都是这样,娓娓道来,如话家常,看似漫不经心,不知不觉就说完了,绝不画蛇添足、狗尾续貂。文章篇幅虽小,却常常因此留有余韵。

文中见谐趣。生活中的杨老师,并不是口若悬河、妙语连珠的外向型性格,他那满口带着乡音的普通话,表达起来也不算特别有张力。他的文章却远比口才生动有趣,集子里不少篇章,冷不丁冒出一两句幽默感十足的内容,让人忍俊不禁。如《我曾学画》说道,自己小时候听人说有一种油画,不知其为何物,便想当然地把自己的画浸满了食用油;《蜜的天使》提起在山沟当民办老师时,与学生一起养蜂,某次学生李青匆匆报告发现了一群蜜蜂,“我简直有些像掘墓者发现秦盆汉钵似的欣喜若狂,带上一顶箬笠赶去”,没想到,学生误报“军情”,师生二人被一群根本不会酿蜜的野黄蜂一顿好螫,读来令人捧腹;《听广播》一文写自己被聘为大队通讯报道员,报道了一个叫险下的生产队“户户通广播”的消息,震动了县领导,立即派工作队下来准备树典型,却没想到,这个险下村其实只有两户人家,虽然不是假报道,可典型没法树,最后在一句“大家只得扫兴而归”中嘎然收尾;《我参加的忆苦思甜活动》里,一位老大娘上台忆苦思甜,慌里慌张地说:“旧社会真是坏,我那可恶可恨的家公家婆用竹子打我……”把大队书记等一班人惊呆了。诸如此类颇富喜剧意味的趣事,不胜枚举,作者在不动声色之中道出,一下子让文章生动起来,让人在会心一笑之余,对那些逝去的岁月有所回味和反思。

就这本散文集而言,文章的写法和内容都是传统的,那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对于读者了解一个时期的风貌、思潮等等,自有其价值。相对于“写什么”而言,我倒觉得,作者“为什么而写”的想法更重要。诚如作者在自序《只问耕耘》中所言:“数十年来,我就是这样持之以恒地‘玩’文学……在‘玩’中写出兴趣,写出境界,不为发表而写作,不为虚荣而写作,默默地写下去,思维莫停,笔莫停。”就这样,基于这个出发点,从来没想过当作家的作者,日积月累有了颇丰的收成。不刻意,不勉强,收获就在不经意间来了,用这种态度对待文学,心就不会那么累。面对当前某些人心情浮躁、急于出名的种种表现,我想,对于广大业余作者来说,对待文学,需要的也正是这种无关功利的超然心态。

责任编辑:刘强

猜你喜欢
集子散文集鸟语
鸟语
鸟语春风
雅盗
鸟语
再活一次——散文集《乡间游戏》创作谈
尘土和云月的较量与交融——宋长征散文集《乡间游戏》综评
从逻辑隐喻看培根《散文集》翻译的隐性逻辑连接
鸟人鸟语
著作目录
献给您一本《班排长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