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爽
现代产品设计中文化符号的应用研究
李 爽
全球化成为一种趋势,文化地域性特征正在“世界性”产品上日渐消弱。针对这一现状,关注民族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符号学角度出发,结合形态、色彩、材质、哲学意识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文化符号 产品设计 应用
文化符号与各地域地理环境、政治制度、哲学观念等密切相关,是长时间历史传承的结果,各地区呈现独特的思维方式与审美习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国家间的交流日益增多。地区传统文化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文化地域性特征正在消失。选择最具代表性和象征性的文化符号来进行设计表达,是未来设计的方向。
符号一词源自希腊,意指将两件事物并置一起作瞬间比较。符号由能指和所指构成,能指是符号所采用的形式,所指是设计符号的意义和目的。产品设计中,能指即产品的外形,包括形态、结构、色彩、肌理等要素。所指是产品的内涵语意。如产品的使用方式、情感意味、文化价值等。
产品是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实践创造出来的人造物。作为一种载体,人们借助它来实现特定的信息交流和情感表达。产品符号作为体现产品客观的特征的存在,受社会规范、文化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现代产品所传递出来的意义广泛,依据主体不同,被赋予的意义亦不同。
从某种角度来讲,人们对于文化的认知是通过符号来实现的,符号使产品有了文化意义。文化的本质多元,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种。产品可视为抽象文化的物化,体现特定地域的人群所熟悉和依赖的文化符号。产品设计作为连接技术和人文的桥梁,即抽象的理念转换成具体产品的过程,赋予产品以有意义的产品形态、色彩、结构、材料和使用体验等。
数字化技术和观念的普及发展,使设计开始从有形的设计向无形的设计转变;从物的设计向非物的设计转变,从一个强调形式和功能的技术文化转向一个非物质的和多元再现的人文文化。因此,现代产品设计应慎重审视传统,尝试一种“文化的解决”。选用合适的文化符号;处理符号之间在形态、色彩、材质等方面的对比与协调;大胆使用新材料和新工艺等。
传统设计哲学意识涵盖古人对宇宙、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思考,追求一种天人合一、朴拙含蓄、比德畅神的精神境界和审美情趣,和当下人们的内在追求相契合。
古人追求和谐统一的世界观,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协调发展。对待天地自然,是一种亲情的道德关系,而不是单纯的征服与索取。朴素生活、尊崇自然,在不破坏材料的前提下,依据其特性和类型,决定它的设计和用途。面对宇宙自然和文学艺术审美,儒家“比德”,托物言志,将自然审美特点与人格修养标准结合起来。道家“畅神”,强调一种人性的自由与解放,于天地万物中自在畅游并与之融合。两种自然审美观并不对立,相互补充。人作为一种社会的存在,不仅需要有社会理性的规范,同时也需要放松心灵,把审美和至善结合在一起。
传统哲学意识,是我们剥离传统造型元素之后的精髓。利用它做设计,或许看不到传统的影子,但细品会有一股由内而外的力量。
形态符号即产品的造型结构、形态处理、尺寸。通过对有机化或几何化的形态、线条的比例等造型符号元素的处理,传达特定的地域文化特点以及当地人们的审美意识。中国传统上讲究适度;倡导设计应当方便人的生活。
现代产品设计应借助于特定的符号手法,通过特定的文化历史片段符号或有特色的器物符号,适度融合前沿的设计观念、技术以及材料来突出产品的艺术美感,延续发展传统文化。例如,Hans Wegner的Wishbone椅子,灵感源自明椅,其造型简洁优美,体现了他对中国明代家具形态符号的提炼、使用。
色彩符号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中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古人很早就意识到色彩符号的象征意义,利用五种原色代表东南西北中五方位。传统色彩,受“大庄”思想和封建礼制的影响,华丽、浓重而端庄、大气,符合伦理道德规范;追求适度、宜人的氛围和含蓄细腻的表达。
现代产品设计,应合理运用不同象征意义的色彩符号。给人们带来感官的愉悦与审美的情感满足的同时;也要唤醒他们对民族文化符号的记忆,达到一种文化认同。
中国传统上注重从自然和谐的观念出发,重视材料自然特质,就地取材、因材施艺。经常采用木头、竹子等材料,制作生活用品。这种材料的手工制品,展现出独特的美感,传递出别样的情趣。
现代产品设计,采用同类材料或者是用现代的技术再现自然材料的肌理感,都能引起人们对传统材质符号的记忆,感受到民族文化所带来的感动。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设计师要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作为一种设计语言融入到产品设计中去,把传统文化情感与现代技术作适度连接,创造出新的“中国风格”设计,把传统文化符号延续下去。
[1]张凌浩.产品的语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吕中意,杨波.民族文化元素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5(10).
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李爽(1988-),河南郑州人,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设计教研室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