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晋宏
山水人物,历来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组重要的审美对象。说起楚雄的名山,人们自然会想到滇中明珠紫溪山;而说到人物,最早也会提到高量成。他的事迹就镌刻在紫溪山猢狲箐的古摩崖石碑上,名叫《护法明公德运碑赞》。
今夜月白风清。我又一次小住紫溪山,徘徊在万松林山庄。山色苍茫,我想吟点什么——吟出的却是“明月侍座、清风扫门”。我知道这不是我的诗句,而是那摩崖石碑上的护法公飘浮于我的脑海。恍惚中,眼前的房屋变成了宫室,耳旁似乎已响起了一阵阵法鼓之声……
一
人们都知道,在云南的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南诏国和大理国。大理国前后历时300多年,相当于南宋和北宋两个朝代。大理国的国王由段氏家族世袭。然而奇怪的是,段家皇帝似乎都有出家当和尚的习惯,史书上叫做禅位为僧。这一方面可能与当时大理国崇尚佛教有关,但直接的原因恐怕就是宫廷中的权力之争所致。史载段氏为帝,将辖地分封给了杨氏、高氏和董氏几个功臣;段氏国王的政治势力主要在洱海地区。这种局面到了公元1094年时发生了一点变化:高氏多次帮助段氏国主粉碎了杨氏发动的军事政变,功高权重;杨氏势力严重削弱。其后国王段正明禅位为僧,高升泰被群臣奉为国主,改国号为“大中国”,在位两年,临死时又遗言将王位还给段氏。其子高泰明继任相国后,大封高氏弟兄子侄,把他的次子高明量早早地就派到了威楚(楚雄)府担任最高长官,当时称为演习,不幸的是这位高演习因病早逝,没有留下什么政绩。当大理国王位传至段和誉时,高顺贞为相国,东方三十七部蛮联合起兵,反对高氏专权,杀死了高顺贞。于是由高明量的次子高量成出任相国。按照大理国的传授系统,只有长子才能继承相位,高量成当相国是不符合世袭规矩的。但由于高顺贞死时其子贞寿年幼,高量成则从小英智过人,而且为人正直,忠信智勇,因此深受大理国朝野的爱戴,很快就被群臣推荐为相国,时年仅21岁。
二
高量成任相国后,号称“中国公”,地位显赫,他的妻子就是段氏王室的宝庆公主。《碑赞》称他“自幼有大器,及长思欲立大功,定寰宇,而道未合……”在四夷八蛮叛逆大理国时,他率领义兵乡勇,扫除烽燧,开拓乾坤。他以礼义为衣服,以忠信为甲胄,以智勇为心肝。远之来者割地而封之,不归化者兴兵而讨之。安州府于乱离之后,收遗民于虎口之残,四海清肃,路不拾遗。后来段和誉年老,禅位为僧。高量成继续辅佐他的儿子,被敕号为“护法公”,并亲率大军继续征讨三十七部叛军。《碑赞》称赞他:“手拓山河,化洽乾坤”,比之为齐之管仲,郑之子产,甚至说他“公比周公”“公功业盖天地,道德高古人”,虽不无溢美之辞,但说明他确实是大理国高氏相国中的一位杰出人物。
高量成一共当了9年的相国。在他的治理下,大理国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史称牛马遍点苍,各方贡金银罗绮珍宝犀甚众。正当高量成想继续大展宏图时,悲剧却突然降临了。其侄高贞寿已经成长,趁他在外征战之机突然窃取了相位,待高量成班师回朝时,已成事实。见事已至此,为避免祸起萧墙,高量成只好从大局出发,让位与侄。
这真是一个痛苦的打击,尤其是对一个年龄才刚满30岁,却已有9年相龄,风华正茂、前途无量的人来说,突然从相位上掉了下来,这种打击是难以承受的。我们无从知道当时高量成是怎么想的,然而事实上他又能怎么办呢?奋起抗争吗?结果必然是使大理国重陷战乱,多年奋斗换来的安定局面将毁于一旦,这是高量成所不愿看到的。他只能忍,不是忍气吞声,俯首认输,而是在能够反击抗争的前提下忍住不争。这是真正的忍——心字头上一把刀,是战胜了自己的忍。只有品德高尚,顾全大局的人才能够做到这一点。于是,结局只有一个,就是选择离开,离开这污浊的官场,离开这是非伤心之地,回到楚雄去,那里是自己的封地,那里毕竟是父亲生活过的地方。
三
回到楚雄以后,高量成在城中建了三座府第,又在城西紫溪山构筑别墅,开始了他晚年的退隐生活。虽然已经让位,但高量成的影响并没有消失,在一定程度上仍左右着大理国政。威楚高氏府第,仍是大理国重要的政治舞台。《碑赞》这样说道:“公之居处,仲尼有云,仁智者也。四夷八蛮,累会于此,八方群牧,累盟于此,虽夷狄深仇,部曲怨恨,到此善归方寸,□□冰释。”同时,高量成还十分关心民间疾苦。据《滇系》记载:“高量成,段氏相也。避位不仕,筑城于楚雄之德江村,优恤孤寡,教诲子弟,风俗翕然丕变,称为夷中君子。”高量成所筑之城应当是位于威楚府城之外的一座新城。《南诏野史》注为“在今楚雄府城西北二里”“人化其德,名城曰德江城”,大概在今天的开发区、彝人古镇一带。作为一个政治上的失利之人,一个退位养老的官员,不怨天尤人,而时时关注朝政,关心群众的疾苦,造福一方百姓,乃至被后世称为“夷中君子”,足见高量成当时威望甚高,确有过人之处。
四
高量成在楚雄的另一大贡献,就是广修庙宇,开发紫溪山。
紫溪山峰峦叠翠,林茂泉甘,是一方难得的风水宝地。其时大理国崇尚佛教,高量成在紫溪山上“兴修白马,喜建伽蓝,众山兰若,无不周备”。紫溪山遂成为云南省内兴建寺庙较早的佛教胜地之一。以至明清之际,相传山中已建有“七十七座庵,八十八座寺”。至清末宣统《楚雄县志》上记载,尚有57座之多。据顾峰先生等人对《碑赞》的考证,紫溪山的佛寺当起自两宋之间,高量成就是紫溪山最早的开发者。《碑赞》云:“明月侍座,清风扫门,喜听法鼓明心,不闻尘嚣聒耳”,描写的就是当时高量成在紫溪山虔诚信佛、修身养性的生活情景。高量成之子高成宗,英年出家,名皎渊祖师,于水目山大力宏扬佛教,在滇西地区有很大影响。
岁月流逝,青山依旧。如今,紫溪山已成为了云南省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由320国道楚大高速公路左拐15公里,便可抵达风景区中心。所见十里苍松,一碧万顷;禅院红墙,香烟袅袅;山茶马缨,花开灿烂,一切都显得那样的生机盎然。唯有这块摩崖石碑,兀自矗立在林间深处,一直默默地向世人诉说着这位八百年前的风云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