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街古道寻迹

2017-11-24 16:57杨永铭傈僳族
金沙江文艺 2017年2期
关键词:金沙江渡口古道

杨永铭(傈僳族)

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五位元谋驴友,徒步穿行在悠悠龙街古道上。

山依然是那些山,但山上的一草一木变得更加的生机盎然。一路上,看不尽的吐绿纳新,闻不完的泥土芬芳,听不够的鸟鸣欢唱,享不尽的碧水蓝天。

经过一路颠簸,我们到达了下龙街古驿道,开始了千年古道的穿越之旅。踏着青石道,拾级而上,见石板被岁月侵蚀,凸凹不平。古道的两旁,那些茂密的植物、粗壮的桉树,就像尽职尽责的士兵,守着龙街古驿道。那些美丽的无名小花和小三角洲的稻花绽放着笑脸,好像在欢迎远方的游客。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红军标语旁,看见了当年红军在墙壁上留下标语:“工农团结起来,不交一个钱捐给区、乡公所!武装暴动起来实行不交租不纳税!”……这些红军宣传标语言简意赅,用群众的语言,说群众关心的事,易为劳苦大众理解和接受。

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一军团一师于龙街渡口的石花滩架设浮桥,佯作渡江,吸引了敌人大军,掩护了红军主力从皎平渡顺利渡江,在军事战争史上谱写了“巧渡金沙江”的著名战例。当年红军官兵在龙街写下的宣传标语,是红军在龙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驴友们谈论当年红军的事,我讲了当年红军过元谋龙街、爱护老百姓、尊重老百姓、严守纪律、秋毫无犯。红军不惊民,不扰民,无论刮风下雨,或是蚊虫叮咬,都不进民房,在街道屋檐下、村寨场坝里宿营。红军向群众借东西时,每借一件就交给物主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所借物品名称,用后如数归还,并收回木牌,若有损坏照价赔偿。红军用老百姓的东西照价付款,帮助红军做事的群众都给予报酬。当时,“五月的元谋,火辣辣的太阳烤得大地冒起丝丝热气,向江边龙街渡口急行军的红军战士,一个个汗流浃背,口干舌燥,此时正是西瓜成熟的季节。在经过腊甸等村一片片西瓜地时,嗓子干得快要冒烟的战士想买个西瓜解解渴,可是找不到主人,红军战士只好吃了西瓜,再将铜钱放在瓜壳里留给主人。”当年我在江边工作时,有位老人讲:“七十年前,我才7岁,听说红军要来,我和家里人就把粮食埋在沙滩下面,跑到山崖里躲起来。但是看到红军不像国民党兵那样,他们不进老百姓的家,不抢老百姓的物品和钱财,跑到山上躲避的群众又陆续回来,帮助红军架桥。红军买老百姓的门板和竹子都给现大洋,村民们帮红军扭篾缆绳架浮桥,浮桥架好后有部分红军从浮桥上过了金沙江。但是天亮后,敌人的飞机飞来,我们看到飞机就跑出来看稀奇。飞机过后江头浮桥方向就响起爆炸声,大人喊我们快躲起来,飞机不断地来轰炸,所以多数红军顺江而下到皎平渡过金沙江。”

离开红军标语,沿着古巷道来到了当年开马店的刘氏人家,门外就听到里面传出庄户人爽朗的笑声和牲口的叫唤声。进门一看,宽敞的院子摆着一张拉客的小马车,圈里养有两匹骡马,经打听是接红江车站至龙街来往旅客,赚取自己的一份生活费。随着,刘老将当年开店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我们,马帮白天行走在古道上,晚上都在马店里歇脚。一到夜晚,院子里叮咚的马铃响遍村庄。有的换马掌、马钉,有的唱着思乡的歌喂马料,嘶鸣的马儿也像在思念旧槽!马帮多时四五十匹,少时十多匹,马店来来往往十分热闹。如今,现代汽车取代了马帮,汽车的马达声取代了脖铃声,马帮已经成了一段渐行渐远的回忆。

龙街因其交通便利,成为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每日驮马千乘经过此地,曾经是人烟稠密,商贾云集,繁荣兴隆,远近闻名。临街两旁的房屋大都是新建的,几间或有几栋残存的老式房屋,老房屋的门窗墙壁也是新近粉刷的,似乎还能嗅到油漆的味道。新老房屋大都成为店面,门前挂有匾额和招牌,小卖店摆放着常见的廉价商品,门可罗雀;小吃店桌凳空闲,萧条冷落,只能看到女店主那苦涩的表情。

驴友们继续往前,走进古街的小巷,觉得走进迷宫,左弯右绕,每个弄堂口似乎都可以通向不同的地方,当然,也可以通向一个相同的地方。越往深处走,就会越发的阴凉,越发的静。静得可以让人感到身处另一个世界,时间也变得慢了下来。看着屋檐的雕刻,历史的味道便扑面而来。瞬间,古街和历史融为一体,想象着过去这里的繁华,沿街阁楼淡妆画眉的少妇,商家买卖吆喝声此起彼伏,熙熙攘攘的人群几乎肩并着肩,小孩拿着糖葫芦大风车像泥鳅一样在人堆里钻……顺着在太阳照射下显得斑驳的墙体,坑坑洼洼的街面,抬头发现一棵酸角树在残垣上坚强地长着,那骄傲挺拔的模样无疑是在告诉众人,它也是古街历史的见证者。微风吹过,摇曳的风姿比花儿更为美艳。残垣的旁边已经竖起来了一幢三层楼,未经粉刷的墙体,红色的砖块裸露在外面,虽然有点难看,不足以入众人法眼,但其表现出来的,与外面世界接轨的欲望和倾向足以标明了这条古街的未来。

走出小巷,阳光明媚而温暖,新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各类商品琳琅满目。游人如梭,摩肩接踵。从小巷到街道,身心仿佛经历了一次从古典到现代的穿越。

我们来到了龙街古渡。龙街渡位于元谋县北部,是滇中昆明通往四川的“北大门”。始于宋元时期,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龙街渡口设金沙江巡检司,民国四年设置厘金局。龙街渡口是金沙江主要渡口之一,两岸群山陡立,地势险要,乃滇川通道的枢纽,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军事要地。蜀汉时诸葛亮的平南大军,曾经过元谋姜驿,“三十五里沙沟箐,四十五里火焰山”在这里渡江,七擒孟获,平定南中,留下民族和睦的千古佳话。1287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奉忽必烈之命出使缅甸,于此沿江西行出境,完成了周边修好使命。1644年,吴三桂叛明,率领浩浩大军于此渡江向川西进发。1915年,云南护国起义,护国军一支部队驻守于此,并在此与川军交火,击溃川军。

金沙江由攀枝花汇合雅砻江后由西向南而下,到元谋又折向东去,在此形成个大拐弯,加之从元谋一路北来的龙川江汇入,江面豁然开阔宽敞,江流骤然变缓。旱季江面不过两百米宽,汛期时两江洪水涌来,江面可宽到四五百米,浪涛汹涌,水流湍急,渡口也不能行船。龙街渡口现有客轮牵挂着满载车辆的驳船轮渡,还有铁壳机动快船渡人,对岸码头上也排满等待渡江的行人和车辆,有一条水泥公路通往盐水井村。江边南岸布满江水冲刷浸泡而成的青褐色礁石,形状各异,嶙峋狰狞。

我站在岸边礁石上,烈日当空,脑海中浮现蜀相南征,“五月渡泸,深入不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憔悴身影;蓝天白云,天高气爽,耳边响起马可·波罗奉命离京,西使缅甸,关山迢迢,山高路远的骡马铃声;远望重山,层峦叠嶂,心里体味明代杨慎,被谪戍边,客死他乡,“断肠金沙万里楼”的悲恨情仇;近看江水,涛声依旧,胸中激起钢铁红军,跋山涉水,抢关夺隘,巧渡金沙,飞取泸定的人间壮举。在龙街渡西侧的山岗上建有一座红军长征纪念馆,巨大的红五星状屋顶,长城青砖垛口式墙面,二层石阶平台的主题性建筑。四周绿树的甬道通往红军纪念馆,展馆占地面积1683平方米,馆内对外展出了43组、108件红军长征时留下的珍贵历史文物,展厅以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战略大转移、开始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为背景,采用长征途中重要的历史图片、文字和实物的方式,以雕塑和播放红色电影的形式,描述了当年红军长征过云南、横渡金沙江时的历史场景。

如今,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龙街小镇也迎来了一批批游客、画家和摄影家,这个曾经因古道和古渡而繁荣的古镇成为人们的向往之地。《金沙水泊》《我的长征》等多部电影都在龙街渡拍摄。

龙街渡口有大片大片金光灿灿的沙滩。旧志上描述:“(金沙江)流经万山绝壑之中。惟县北接连渡口,日色与水光争射,灿成五色飞霞,不尽奇异之观……”这就是元谋八景之一“日灿金沙”。你可以在上面尽情地玩耍嬉戏长江沙,还可以和家人、朋友带上帐篷、物品在沙滩上宿营,过篝火晚会,喝上几杯当地人酿的“红军酒”,尽情地享受金沙江夜间风光和民族风情。离龙街渡口1公里的上游江头有成堆成片的千亩金沙奇石坝,石坝里有五彩斑斓、姿态各异、奇形怪状、洁白如玉、形状各异的奇石,你可以挑选几个,送给你的亲戚朋友。除了有金沙、奇石,还有长年生活在江水里的江鱼,江鱼味道鲜、嫩、香,是其它鱼无法相比的。龙街渡口既是我们伟大的爱国主义教育阵地,也是国内外广大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被国家列为全国100个红色经典景区景点之一,你可以尽情地探索龙街渡口许多的历史。

“喔、喔、喔……”一声声气笛长鸣,把我从记忆中惊醒,龙街渡的摆渡轮船要开了。渡口两岸的过往人群和牛羊马及好几辆汽车陆续上船过渡。渡口西岸有四只游船停靠在岸上,船上有许多游客在甲板上面休息娱乐。江面上有四五艘摩托艇开足马力在江面上穿梭,渡口两岸,人潮涌动,车水马龙。我拿出照相机拍下了这热火朝天的场面。

时近下午,行程结束,驴友行走在江边,那江边村的上空袅袅炊烟给安静的村庄带来了生气。驴友们放慢脚步,让自己徜徉在这乡村画卷里。返城时,我回望龙街渡,视野不再空荡,心灵已有了滋润的养分。

猜你喜欢
金沙江渡口古道
走古道
我是金沙江
界首渡口缅怀红军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汉江渡口——两代艄公的“价值观”
每一个彷徨的人生渡口,唯有自渡
在渡口
金沙江之恋
北渡金沙江
金沙江上游首座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