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礼仪文化建设
李玲
目前,中国礼仪文化的缺失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对立及各种“天灾”的客观存在,人与人的对立及各种“人祸”的客观存在,人与自我的对立及各种烦恼的客观存在。礼仪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的礼仪文化竞争力,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有利于提升社会主义人民的精神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礼仪文化建设应注重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精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精髓以及培育现代礼仪文化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礼仪文化
礼仪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重要标志而存在。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如何,往往与该国的礼文化发展以及国民的礼仪素养息息相关[1]。礼仪文化广义地讲包含以礼仪为核心的人类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总和,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的方式。本文拟从礼仪文化的精神层面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礼仪现状,以及社会主义礼仪文化的内在规定性。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来,礼仪文化严重缺失,人们的礼仪文明素养亟待提升。我们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观察到社会主义礼仪文化的缺失:
(一)人与自然的对立及各种“天灾”的客观存在
自然界按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运行,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追求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对天地万物和自然规律持有敬畏之心、恭敬之心和感恩之心。儒家思想主张把对人类的爱推及到所有生命甚至所有存在物,把人类特有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超越人类社会贯注于宇宙万物[2]。但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人们往往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违背自然规律,导致自然一次次无情的报复,诸如沙尘暴、雾霾、江河污染、资源枯竭、土地沙漠化等灾难对人类生存造成严重的破坏。
(二)人与人的对立及各种“人祸”的客观存在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人与人原则上自由平等、相互尊重、团结友爱。但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社会关系处理得并不和谐。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增长构筑了根本的动力机制,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市场经济客观存在的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必然反映到人们的思想中来,功利主义成为人们处世待人的基本原则。人们不再依循道义、礼仪做人处事。公民文明素质低下,国民形象饱受诟病。社会严重缺乏诚信、友善、平等、仁爱的意识。震惊世人的马加爵杀人案、药家鑫撞死农妇案、复旦大学投毒案等引起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反思。素有“礼仪之邦”美称的中国,丢掉了传统礼仪文化“礼”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充斥着冷漠、猜忌、焦虑、怨恨、恐惧等社会心理。
(三)人与自我的对立及各种烦恼的客观存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人们的欲望不断膨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欲是深渊,过度的欲望造成人的灵魂浮躁,患得患失。人们往往容易失去理性,自我意识在自卑与自大之间来回摇摆,内心充斥着焦躁、不满、愤恨、嫉妒、悲观等消极情绪。人们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往往作出害人害己、后悔不已的举动。礼仪的本质是律己敬人,律己的关键是掌控个体的情绪,情绪失控往往都是失礼的表现。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错综复杂。简要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社会主义中国对传统礼仪文化的批判重于继承。长期以来,人们对旧礼教的批判过于笼统,极少人对此加以认真分析、去伪存真,因而未能从传统礼仪文化中挖掘出优秀精华部分加以利用推行,反而粗暴地加以践踏,致使年轻一代对礼仪产生一种偏见,认为是封建的或资产阶级的一套[3]。礼仪文化的传承中断,旧的礼仪文化被批判清除,新的礼仪文化尚未形成,整个社会陷入“失礼”的状态之中。人们不要礼仪、不爱礼仪、不懂礼仪、不守礼仪。第二,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率先建成的社会主义国家,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重视物质文明建设轻视精神文明建设,致使社会缺乏礼仪文化,教育缺乏礼仪教育,人们缺乏礼仪意识。第三,社会主义国家在道德上奉行集体主义,片面强调集体利益,忽视个体的自由、平等、人格、尊严,进而导致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缺乏基本的对人的尊重与礼貌,礼仪被边缘化。
中国古代政治家管仲主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节、荣辱是一个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高度重视礼仪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文明社会,使人们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享有真正的平等、尊严、仁爱与幸福。
1)海风锋指海陆风中海风偏冷气团向陆地推进过程中遇到陆地上较暖空气团而形成的锋面,为局地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主要显现在较稳定的高压控制天气背景下。依据海风锋过程的高空控制系统,以及是否有雷暴强对流天气伴随,江苏夏季的海风锋可分为两类:Ⅰ类为海上西伸副高控制下的海风锋;Ⅱ类为大陆高压入海环流下的海风锋。Ⅰ类海风锋多无强对流配合,Ⅱ类海风锋常有强对流天气伴随。
(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礼仪之争离不开礼仪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制度诞生以来,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竞争就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社会主义作为更先进的社会形态,不仅在生产力水平上应体现出增长的优势,而且在政治、法律、文化、道德、礼仪等方方面面都应体现出相对资本主义的优势。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础上,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礼仪观和建立社会主义礼仪制度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日益完善的标志之一[4]。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为构建新型的民主平等的社会关系奠定了经济基础,利于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和谐共处。高尚的道德情操,文明的举止修养,周到得体的礼仪规范,会使社会主义人民在精神文明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二)社会主义的和谐稳定离不开礼仪文化建设
传统儒家思想强调“礼之用,和为贵”,“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礼仪是经世治国的道德秩序,人们遵循礼仪规范,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国家就会秩序井然[5]。古今中外,礼仪在实践中发挥着维系社会和谐的作用和功能。礼仪文化是培育和谐文化、弘扬和谐精神的文化土壤;礼仪实践是自律基础上人与人之间友善相处、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加强礼仪文化建设,营造“徇礼做事、以礼待人”的社会风气,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国家和谐稳定。
(三)社会主义人民精神境界的提升离不开礼仪文化建设
礼仪是道德的外化行为规范,从礼仪水平可以反观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中,始终强调人民的精神境界要极大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提升往往体现在对真善美的追求。礼仪文化蕴含着真善美的价值诉求,并通过外化于行,创造现实的真善美。礼仪文化和礼仪教育的发展,有助于人们涵养心性,向善宽容,自我尊重,理解他人,以礼待人,乐群贵和,从而成为谦谦君子,彬彬有礼,以礼立身。正是在明礼有德、遵礼守法的行为规范中,人们自我克制、律己敬人、持守正道、达成理想人格。人格健全,是社会主义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升的有效途径。
人是文化的人,社会是文化的社会。人的生存发展须臾离不开文化的创造与文化的熏陶。加强礼仪文化建设,是更好地满足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礼仪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礼仪文化建设,应重视以下三个方面:
(一)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的精髓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命脉,精神标识。礼仪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虽然中国礼仪文化根植于传统社会,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思想的痕迹。但是,只要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就可以提炼一些超越时空的文化精髓。
第二,“德”是礼的灵魂。传统礼仪强调内外兼修,用《礼记》里面的一句话来表述,就是“德辉动于内”,“理(礼)发诸外”。品德高尚的君子,不仅言谈举止温文尔雅、循规蹈矩,更重要的是内在的道德修养。道德是礼仪的灵魂,礼仪是道德的形式,从而把对外在仪式的崇拜发展为对内在道德的信仰,并追求外在仪式与内在道德品质的和谐统一,使外在礼治的他律走向内在道德的自律。
第三,“敬”是礼的核心。《礼记·曲礼》开篇就说“毋不敬”,接着又提到“傲不可长”,傲慢不可滋长,要谦虚有礼,主敬存诚,时时处处替人着想。“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强调礼可以学习,礼的精神在于克制自己而尊重别人,处处不可失敬于人,不可伤害他人的尊严,更不能侮辱对方的人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等思想都是表达对人的尊敬与仁爱。
第四,礼仪等差的合理性。礼仪等差思想认为人与人之间在年龄、角色、地位、贡献等方面存在客观差异,能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多贡献的人理应受到更多的尊重与礼敬。譬如长辈为家庭和社会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且有宝贵的人生智慧利于后辈,晚辈应予以更多的尊重与爱戴。《荀子·大略》中说:“贵贵、尊尊、贤贤、老老、长长,义之伦也。”剔除其中蕴含的尊卑等级封建思想,传承尊老爱幼、尊贤敬长、尊师爱生的传统礼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五,礼仪规范的重点。“律己”是礼仪规范的基础和出发点,“吾日三省吾身”“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君子常过,小人无过”等思想强调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应当自我约束、自我反省。“宽容”是礼仪的基本要求,“财物轻、怨何生”“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等思想强调人们在交往中遵守礼仪,既要严于律己,更要宽以待人,不可求全责备。“真诚”是在交往活动中诚实无欺、言行一致,表现出来的对交往对象的尊敬、友善。“从俗”是交往中的双方,因为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必须入乡随俗,不可以自以为是、目中无人。
(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精髓
社会主义礼仪文化作为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具有独特的意识形态功能,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原则内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旗帜,从国家、社会、个体三个层面提出了发展的价值取向,礼仪文化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并以礼仪制度建设、礼仪教育体系、礼仪行为训练为具体的实践途径,使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和个体生活,充分发挥其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社会主义礼仪文化还必然要吸纳社会主义的道德精髓。首先,要弘扬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强调集体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对集体对国家应持有忠诚恭敬之心。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都是礼仪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通过规范礼仪制度,譬如:升国旗、唱国歌等礼仪形式切实培养人们的爱国情怀。其次,要恪守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应当尊重人民群众,关爱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在礼仪文化建设中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为人民服务中强化礼仪意识,优化服务态度,提升服务质量,以人们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来衡量服务效果。
(三)培育现代礼仪文化精神
社会主义礼仪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还应借鉴西方优秀的礼仪文化,培育现代礼仪文化精神。
第一,平等精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自由平等的经济,必然在文化上表现出自由平等的精神追求。平等最根本的是人格平等、尊严平等。人与人之间既是平等的,就应相互宽容,和谐共存。
第二,利他精神。柏杨先生指出中国国民性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不能换位思考,不能为他人着想。尊重他人、相信他人、关心他人,以他人的利益为重,是西方礼仪文化的重要价值观念。爱默生曾说:“好的举止是由许多小的牺牲构成的”;爱迪生也谈到:“高雅的风度得靠经常的细微的奉献去养成”。他们都强调要有利他精神。
第三,务实精神。在市场经济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西方礼仪精神越来越具有务实特征,礼仪规范越来越删繁就简。如在美国,不是特别的场合,比较正式点的握手礼逐渐被点头微笑礼代替。当然,简洁、轻松的礼仪中,礼仪精神还和过去一样重要。
第四,文雅和美的原则。西方社会将文雅的言谈举止、服饰装束视为一个人文明修养、风度魅力的象征,是赢得社会尊重与认可的必要规范。礼仪是人们之间最优美的距离,是人们内心美好情感的传递,展现人性之美。在当前世界经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我们应当积极吸纳世界各国现代礼仪通行的准则,对我们现行的礼仪文化、礼仪制度进行优化,取长补短,尽快使我国的礼仪规范与国际礼仪规范接轨,并通过我们的优秀礼仪文化去影响与促进国际礼仪文化与礼仪制度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礼仪文化建设关乎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关系到中国人们的幸福安康。礼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仪是表达尊重的形式。礼是内容,仪是形式,二者对立统一,相互依存。近几十年我国道德教育更重视“礼”的观念灌输,却轻视“仪”的形式教育,使受教育者不懂表达尊重的礼仪仪式。加强社会主义礼仪文化建设,还应注重“礼”的精神培育与“仪”的形式教育相结合,顶层设计与民间礼教相结合,制定公民礼仪规范和各行各业的礼仪规范。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重视对公民培养礼仪意识,促使礼仪行为及礼仪习惯的养成,并对不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进行调控,从而使人们的礼仪素养有比较大的提高。
[1]王京华,韩红梅,葛永庆.中西方礼文化比较研究[J].河北学刊,2006(4).
[2]刘海龙.儒家仁爱思想的生态伦理价值:兼与西方生态伦理思想比较 [J].孔子研究,2010 (6).
[3]林友华,林红,路琴.礼仪之邦的礼仪学缺憾[J].发展研究,2007(11).
[4]]邵政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礼仪观刍议[J].社会科学论坛,2010(8).
[5]蒋璟萍.礼仪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理论参考,2014(11).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D616
A
1004-700X(2017)02-0006-04